【摘要】: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的根本,我國漢字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期間,漢字存在過許多種形式才演變?yōu)榻裉斓奈淖?。形聲字是現(xiàn)行漢字的主體,是漢字教學的重點。形聲字規(guī)律性強,我們在學習漢字過程中可以批量記憶、學習掌握最快,同時也是出現(xiàn)偏誤和問題較多的一類漢字。傳統(tǒng)的關于形聲字的研究大多將造字法則和形體結構混同在一起,本文主要初步分析形聲字的真正來源,以及成為形聲字的條件,以期從中窺探漢字的發(fā)展脈絡和規(guī)律。
【關鍵詞】:形聲字;來源;條件
一、形聲字來源
早在商周時期,那時候的假借字很多,一類找不到本字字義,而是專門記音符號,甚至一個記音符號可以記錄多個同音詞,假借其詞義成為形聲字。另外一類則是借本義來表達假義字以此來表達多個詞義。如:《漢書·王子侯表》:“平樂侯訴·病狂易,兔。” 狂易即是精神病,不同的假借詞對應不同的詞義,加上相應的形符、聲符形成了形聲字。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統(tǒng)稱為表形字,在原表形字基礎上加形符或者聲符來加強意義保留原字讀音,即是將原字做聲旁。早在甲骨文等文字中就出現(xiàn)了表形字取聲符,省去部分形符,形成了形聲字。隨著歷史演變,人們對怎么去創(chuàng)造形聲字有了更新、更高的認知,那就是利用形聲造字法。這種方法后來被廣泛使用并創(chuàng)造出來很多新的形聲字。例如:以“會”為形旁的形聲字:“紡、紹、纖、縱、給、紛、績”等都是按照此方法創(chuàng)造的新型形聲字,使用比例從金文時期的20%發(fā)展到50%左右,慢慢的上升到了80%以上,最終發(fā)展成為了以形聲字為主體的文字系統(tǒng)。由于字形的演變及字體結構平衡的需要,有的形旁和聲旁被割裂開來。如“旗”。 為了字形的結構平衡,有的 形符與 聲符處在一個角落。如“穎”。在現(xiàn)代楷書漢字里,有些形聲字的形旁、聲旁發(fā)生了形變,單憑字形很難分辨了。形旁變形的,如“星”字,從“晶”,“生”聲,發(fā)展到楷書,形旁“晶”省變成“日”為了字形的美觀和字體結構的平衡,形聲字中還有少量的省形、省聲的現(xiàn)象,省形字即形旁的筆畫有所減省。如“亭”字的形旁是省掉“高”的一部分,“丁”聲。
二、形成形聲字形符和聲符的條件
許慎《說文解字》謂形聲為:“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闡述其含義: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譬者,諭也。諭者,告也?!耙允聻槊保肓x也,“取譬相成”,謂半聲也。據統(tǒng)計,形聲字占漢字的80-90%左右。形聲文字的創(chuàng)造,簡單說來就是以形旁和聲旁組合而成一個新字,形旁指出事物的類別,聲旁指出文字的讀音。這使得漢字的發(fā)展又更上一層樓,也更趨于成熟。就拿“青”字來舉例,青色給人的感覺是舒服的、美好的,所以古人造字時,就以“青”表示美好的意思,而以它作為聲符,也有美好之意。因此由它又引申出“清”:形符為“水”,指凈澈的水?!罢垺保盒畏麨椤把浴保赣卸Y貌的話?!靶温曌帧痹熳挚芍^是一種“中庸之道”:用兩部分拼成一個字,一半表示發(fā)音一半表示意思(屬性),像“中-盅-忠-鐘-種-腫,羊-洋-癢-樣”之類。它既可以表示抽象的概念,使造字方便容易(只須“形”加“聲”即可),又可以有標音作用(聲符部分),還可以表示類屬,區(qū)分類別(形符部分)。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既能表達大量的新概念又與舊的文字體系“兼容”。 這樣每當出現(xiàn)一種新概念,人們就能發(fā)明一個新字來對付,一字一意,文章簡短。但是由于漢字不斷發(fā)展,形體不斷變化,形聲字的“形符”,不僅看不出象形的樣子,就連表示類屬的意義也有不少的改變,如:“蝙蝠”是老鼠一類的動物,但它的形符卻是“蟲”;“蛟”和龍是同類,但它的形符也是“蟲”。另外,今天不少形聲字的讀音和聲旁的讀音已有改變。形聲字的聲旁只能夠提醒我們這個字的可能讀音而已。慢慢的,形聲字的構成也逐漸發(fā)生改變,其構成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在原字上加注聲符,二是在其上加注形符。這種方式構成的形聲字,聲符可以提示字的來源,形符和聲符直接組合形成了一大批后期形聲字。
大部分形聲字的意義與聲符的意義沒有相同之處,在造字的時候首先考慮語音是否相同。聲旁表示這個形聲字該怎么讀,它是形聲字的表音成分。記錄語音是文字的本質,有些聲符的語音與形聲字語音不同可能是其有多個古音,造成與形聲字相同的音在后面發(fā)展中被遺失。
形聲字的初文成為形聲字的聲符,字的意義和后來出現(xiàn)的形聲字相關聯(lián)。如“溢”的初文是“益”,“歌”的初文是“哥”。一開始,初文不能被一般人熟悉,慢慢的人們開始加注形符來表達其意義。而有些字的聲符表示的是形聲字某一方面的特征,如“龍-瓏”,“瓏,禱旱玉,龍文。從玉,從龍,龍亦聲。”而由于形體的相近,部分字演變成聲符。如恭是從心共聲,唐是從口庚聲,徒是從辵土聲,歸是從帚追聲,責是從貝聲,等等。形聲字的形符和一部分聲符的表義性比較明確、具體,所以有人把這些字作為會意字來解釋。
三、形聲字的缺陷
“形聲”以其一半表音、一半表意的結構模式,適應了記錄漢語的需要,是一種最能產的造字方式,成為創(chuàng)造漢字的主要方法,現(xiàn)代楷體漢字中,90%以上的字都是形聲字,并且直到現(xiàn)在仍然能夠創(chuàng)造新字(如一些新造的簡化字、科技用字)。然而,形聲字本身也有它的缺陷:第一,形聲字的形旁可以作為理解字義的線索,特別是對于理解字的本義或原始意義具有提示作用。但是形旁相同的字并不同義,如“楊”和“椅”是兩個不同的東西,有時意義甚至相反,如“遠”和“近”。由于客觀事物的發(fā)展,人們的觀念的變化,或由于漢字中大量同音假借字的出現(xiàn),一些漢字單從形旁已看不出它與客觀事物的聯(lián)系了,如“橋”字,古時常用木頭架橋,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大量的石橋、鋼筋水泥橋等,“橋”仍用“木”作形旁就不能正確表義了。又如“奸、妄”等字從“女”,是封建社會歧視婦女的表現(xiàn),現(xiàn)在則很難理解。第二,形聲字聲旁表示字的讀音,但大多是近似音,不完全準確。有些聲旁和字的聲、韻、調完全相同,如“健、忠”等;有的聲母、韻母相同,聲調不同,如“勝、唱、放”等,有的聲母相同而韻母不同,如“浪、燈、煤”等;有的韻母相同而聲母不同,如“草、紅、河”等;有些聲旁則根本不能表音,如“海、熊、輝”等,又由于漢字字體的屢次變化,有些字的聲旁已經變得看不出來,甚至已經失去了它的意義。
總結:相對于獨體字而言,形聲字屬于合體字,是在“文”的基礎上產生的。這里的“文”不能簡單地理解成等同于象形字,因為當一個字的字形與它所能表示的詞義沒有聯(lián)系時(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假借造字),我們就不能說這個字是象形字。而不少形聲字正是在這種假借字的基礎上添加意符形成的。形聲字的產生是漢字自身完善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并逐漸發(fā)展成漢字的主要結構形式。從漢字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形聲造字法不僅突破了 象形、 指事、 會意造字的局 限,找到了為許多 元形可象、有意難會的事物造字的簡便方法,更為重要的是,它彌補象形、指事和會意不能直接標聲的缺陷,它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漢字的標聲功能,也說明中國的漢字同樣是在遵循共同的聲化規(guī)律而發(fā)展。 演變的漢字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中形聲字起有很大的作用。讓我們深入了解漢字的性質,并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它。
參考文獻:
[1]彭霞.論形聲字的來源及其產生的層次性[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111-120.
[2]寧寧.現(xiàn)代常用形聲字聲符系統(tǒng)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7.
[3]應賢君.淺談形聲字的來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3,(01):43-45.
[4]呂浩.論形聲字意義的來源[J].語言研究,2002,(S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