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國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國際推廣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在漢語國際推廣戰(zhàn)略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當代世界環(huán)境的變化和對外漢語教學自身存在的問題。本文分析了“一帶一路”背景下漢語國際推廣所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旨在為漢語國際推廣的發(fā)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關鍵詞】:漢語國際推廣;問題;對策
1. 引言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全稱,它涵蓋了亞太、歐亞、中東、非洲、南太平洋地區(qū)等總共65個國家,其在世界范圍內的發(fā)展?jié)摿κ菬o窮的。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漢語借助我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進行對外推廣,同時又反作用于這些方面,保障了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各項政策得以順利開展與實施。從外交方面看,漢語國際推廣既是國家外交的潤滑劑,也是國家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戰(zhàn)略實施的有效方式。而且漢語國際推廣能夠提高漢語的國際地位,擴大中國在國際平臺的話語權,從而有力地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因此進行漢語國際推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隨著漢語熱的持續(xù)升溫,中國政府越來越重視漢語的國際推廣,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把對外漢語教學轉向漢語國際推廣的發(fā)展新思路,把漢語國際推廣提到了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制定了一系列的規(guī)章制度,采取了各種支持推動的措施,但語言的向外傳播和國家融入世界經濟的速度相比是明顯滯后的。在新形勢下對外漢語推廣所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外部挑戰(zhàn)
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增長客觀上將改變現有的國際秩序,西方輿論中長久以來也存在“中國威脅論”這樣的質疑?!耙粠б宦贰睉?zhàn)略相關的周邊國家中,存在著不少政府對中國態(tài)度騎墻觀望、民間不信任情緒滋長的情況。在“中國威脅論”這一不實言論背景下,一些國家對中國發(fā)展軟實力的舉措抱有很深的成見,尤其是中國的漢語國際推廣及相關文化交流活動。同時,漢語作為公認的最難學的語言之一,給外國漢語學習者帶來了較大的困難。以歐洲人學習漢語為例,其漢語學習過程中最大的挑戰(zhàn)之處在于書寫、發(fā)音、語言環(huán)境,乃至整個語言系統(tǒng)、語言思維習慣都十分不同。
2.2 內部弱勢
國家漢辦主任許琳在《漢語國際推廣的形勢與任務》一文中指出,在漢語走向世界的進程中遇到了兩個瓶頸,一個瓶頸是教材,一個瓶頸是教師。在教材的問題上,教材種類過于單一,我國專用教材正式出版的有幾百種,但是模式比較單一,都是從中國傳統(tǒng)式教學的角度進行編寫,缺少面向大學、中學、小學以及社會自學者的分層次教材。其次,教材的形式也相對單調,大多以紙質的為主,在科學技術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尤其是在發(fā)達國家進行漢語推廣時,可以考慮教材的發(fā)展向網絡多媒體教材傾斜。第三,教材的功能比較單一,專業(yè)教材雖多,但缺少輔助性教材。在漢語國際推廣的過程中,這種輔助性教材的缺少顯然屬于“短板效應”,制約著對外漢語教學。教材及輔助教材的編寫應以學生為主體,具有針對性、趣味性、時代性,吸引學習者的眼球,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做好本土化教材與普適性教材的協(xié)調與互補,這是我國教材編寫上仍需努力的。
漢語的“走出去”,對外漢語人才必不可少,然而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精通漢語及沿線國家語言的人才呈稀缺態(tài)勢。截至2016年8月,國家漢辦提供的數字表明:馬來西亞漢語教師缺口9萬,印度尼西亞缺口10萬。與此同時,對外漢語教學人才也存在著良莠不齊的問題。中國語言人才培養(yǎng)主要通過高校課堂學習以及國外留學,人才培養(yǎng)途徑較為單一,因此漢語國際推廣還面臨著對外漢語教師自身素質有待提高和需要培養(yǎng)本土化教師兩方面問題。
3. 對策
3.1 “中國威脅論”的化解
由于中國的漢語國際推廣及相關文化交流活動時常被指責為進行文化侵略及價值觀輸出的行為,要想漢語國際推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取得有效成果,我國必須謹慎對待這一問題。漢語的國際傳播,就是要通過與當地民眾的互動,達到“人心相通”的效果,化解各國民眾對中國綜合實力發(fā)展所產生的擔憂及恐慌情緒,否定“中國威脅論”等不實言論,從而營造積極有利的中國和平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一旦誤解與隔閡消融,漢語國際推廣道路中的巨大攔路石將得以掃清并取得長足的進展。
3.2 加強高層次對外漢語教學人才培養(yǎng)工作
“一帶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是順利進行漢語國際推廣的必要保證和重要支撐。高等教育不僅應當擴大對外漢語專業(yè)招生,還應重視語言課程設置的調整,以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耙粠б宦贰钡捻樌麑嵤┡c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息息相關,因此國內高等教育還應當致力于培養(yǎng)大批復合型雙語人才,與此同時,應該以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發(fā)展。文化人才的“招進來”與“走出去”理應協(xié)同推進,例如建立境外大學和教育基地,積極接納沿線國家留學生,開展國家間文化交流學術會議。
3.3 加強對外漢語教材建設
對于語言推廣機構來講,教師和教材的作用變得尤為重要,也因此成為最大的難題和挑戰(zhàn)。在對教學產品的開發(fā)上,國家漢辦提出了四點原則:一是中外合作,在內容上進行把關,在形式上提倡多樣性,符合當地學習習慣;二是要向多媒體、網絡化教學產品方向發(fā)展;三是通俗化、大眾化,降低學習難度;四是走市場化道路。在這些原則指導下,國家漢辦每年有計劃地開發(fā)100多種教學產品,帶動市場開發(fā)的產品有1000多種,形式多種多樣、內容極為豐富。但是,即使如此,漢語教材的建設也仍然難與英語教材建設相比,我們應當借鑒英語教材開發(fā)理念與模式,開發(fā)出更多的漢語教材。
3.4 漢語國際推廣的改進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孔子學院的分布缺少戰(zhàn)略規(guī)劃,降低了漢語國際推廣在這些國家的效率。因此,其地理上的戰(zhàn)略性分布亟待增強。漢語國際教育應避免一味地強調語法及生硬地灌輸文化,而應將教學重點放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使教學氣氛活躍化及教學內容生動化。此外,漢語國際教育不能只借助傳統(tǒng)的教育手段,還應與時俱進,利用網絡推動教學,使?jié)h語國際推廣的渠道多樣化。
3.5 繼續(xù)深化漢語考試研究與改革
為了進一步滿足世界范圍內不同水平、不同年齡、不同需求漢語學習者的需要,我們必在HSK和YCT考試的基礎上繼續(xù)進行改革,并開發(fā)新的漢語考試類型,以便更為準確地考查漢語非第一語言的考生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海外從事漢語教育教學的教育工作者提供語言教學考評的標準和依據。
4. 結論
綜上所述,鑒于世界大環(huán)境的改變以及我們自身存在的問題,漢語國際推廣不會一帆風順。在今后的推廣過程中,我們需要認真分析問題,借鑒他國經驗,尋找解決問題之道,促進漢語國際推廣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許琳.漢語國際推廣的形勢和任務[J].世界漢語教學,2007(2).
[2]殷樹林,張小雪.漢語國際推廣的兩個瓶頸及幾點對策[J].語文學刊,2009(9).
[3]李瑞晴.海外孔子學院發(fā)展淺析[J].八桂喬刊,2008(1).
[4]尹海良.對世界漢語熱和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認識與思考[J].前沿,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