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中秋,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著餃子和各樣美味的菜肴,餐桌上洋溢著溫馨動人的水汽。吃過月餅,我便想著到樓下去走一走。
小區(qū)里已經亮起了路燈,溫暖的黃色向周圍暈染開來,路兩邊的銀杏葉被勾勒出金邊,在秋風里手舞足蹈,秋意就乘著這微風讓金邊向內滲入,緩緩地給她披上金裝。順著小路往前走,漸漸地燈光更暗,綠色的灌木叢也逐漸變成一塊塊墨團,地上開始有了光斑,歡欣雀躍、追逐嬉戲,我仰頭望去,才看見斑駁的月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傾瀉下來。
一輪明月飛懸在空中,深邃的夜空把它襯托得愈加明亮皎潔。她就這樣不依不靠,散發(fā)出清冷又溫暖的光輝。她像高高在上的女神,投出冷峻的光華,漠然俯視眾生;她又像風度翩翩的老友,遠遠地送過來溫柔的目光,讓人心生暖意。但無論是哪一種,都讓人覺得她與這秋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或是相得益彰,抑或是相反相成。
古人總是能在月亮這一意象中生發(fā)出無限懷想,李太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王摩詰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多都給人一種凄清的感覺,但讓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是他們在獨自一人之時,和天地、和自己內心的溝通交流。這種孤獨冷漠不是一種消極的悲觀情緒,更多的是對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飽含著人性的柔情。
蘇東坡在游赤鼻磯之時,是否真的有那么一個客人與他坐而論道,這已經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確實在月夜里看到了宇宙的無窮、人生的須臾?!八耘d懷,其致一也”,我們又何嘗沒有這種感嘆呢?“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斗轉星移,才人輩出,各領風騷,終成黃土。無數騷人墨客、志士仁人,他們在歷史的畫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鐵畫銀鉤,盡管明滅可睹,卻終究讓人感覺到時間之川的力量,它滾滾來去,使得我們只能看見金石絲帛、斷戈折戟的浮光掠影。人生天地,忽然而已。與蒼茫的宇宙自然相比,無論是從時間還是空間上,人類都顯得無比渺小,無比卑微。如此一想,略有悲涼。葉子們在風里沙沙作響,似乎是不同意我的看法,用行動證明它們也能在時空中留下存在的痕跡。
是啊,我們不需為白駒過隙而感到悲觀和消極,我們的存在終將成為這歷史長河的一部分,為她點綴起點點星光。自人類能夠書寫和記錄以來,我們便能跟歷史上任何時代的先賢天才交流,從他們的智慧中獲得啟迪,從他們的感受中取得共鳴,從他們的作品中受到熏陶,他們所有沉淀在長河里的精華,都成為養(yǎng)育我們精神的食糧,讓我們扎根在中華文化的大地上茁壯成長。當我們從生活中得到些許微妙的情緒,就能想到前輩們類似的感觸,便會感受到穿越千百年時光的共情,也正是如此,我們永不會孤單;再想到我們在任何領域的一小步、一點感觸,也會與未來的某人產生聯(lián)系,由此所有的人類都成為一體。我們也應懷有一種廣博情懷,不做匍匐于宇宙和歷史的渺小觀摩者,要做融入其中的參與者。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古今中外,我們都居住在這個地球上,都享有天上這一輪明月,宇宙天地在前人的奮斗之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就算是這高高遠遠、不沾煙火的明月,也因為歷代的詩詞歌賦和科學技術而更加豐富飽滿。我們心懷感恩地在這被改造的土地之上建起大廈高樓,希望在這明月之下再迎來一個又一個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