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與進步,胎兒利益的保護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通過分析胎兒的民事法律地位,探討胎兒利益的保護范圍以及胎兒利益保護的立法例,并以此為基礎指出我國目前民法對胎兒利益保護存在的不足之處,針對此問題,提出一些有關立法與司法實踐的合理化建議,希望對胎兒利益的保護制度的構建有一些幫助。
【關鍵詞】:胎兒利益;侵權行為;完善立法;司法保護
一、胎兒的民事法律地位
(一)胎兒的民事法律地位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胎兒尚未出生,不具有權利能力,這是很多國家和地區(qū)民法的規(guī)定。但是任何人都是經(jīng)過胎兒期間才可能成為一個民事主體,所以對于胎兒,只因其出生時間的純粹偶然性而否定其權利是不公平的。在自然人出生之前,也客觀存在著某些人生利益,對這些人生利益有予以保護的必要。
雖然近年來胎兒利益應當受到保護幾乎成了學界的共識,但是對胎兒保護是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來進行還是僅把胎兒作為受保護的法益以及胎兒是否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目前尚無定論。胎兒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胎兒具備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它是確定胎兒法律地位的基礎。胎兒具有權利能力就是法定的民事主體,否則即便是給予保護,也只能作為法定利益者受到保護。
(二)胎兒民事權利能力的取得方式
關于胎兒權利能力的取得方式,學理上有法定停止條件說和法定解除條件說兩種。
1.法定停止條件說。該說認為在懷胎期間胎兒并沒有權利能力,胎兒的權利能力的取得附有停止條件——活著出生。該說實際上在承認保護胎兒利益時,并不承認在胎兒涉及利益的當時具有權利能力,只有在胎兒活著出生時,才能夠取得。此種學說,為日本判例所采用。但是如依據(jù)此學說在問題發(fā)生當時,將會導致權利主體的虛位,從而在問題發(fā)生當時無法確認代理人,從而造成胎兒利益保護人不確定。
2.法定解除條件說。該學說認為,即使在懷孕期間,胎兒也被視為具有與出生的人同樣的法律地位,具有權利能力。如果以后胎兒為死產(chǎn)時,其已經(jīng)取得的權利能力才被溯及地取消。亦即胎兒的權利能力之取得附有解除條件。此說為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所采用?;谠搶W說,當發(fā)生涉及胎兒利益之事項時,胎兒視為已出生,取得權利能力,但由于胎兒的特殊性,其無法行使權利,因此可以將其父母確定為其法定代理人,從而能夠及時地行使自己的權利,避免了權利主體虛位的問題。
二、胎兒利益應受保護的范圍
要給予胎兒利益全面而有效的保護,就必須要明確其受保護的范圍。胎兒利益,可分為人身利益和財產(chǎn)利益兩大類。
(一)人身利益
1.健康利益。在胎兒時期受到侵害,是否有權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致害人經(jīng)濟賠償?胎兒在遭受不法侵害而導致健康利益受損時,得主張損害賠償是有經(jīng)驗可借鑒的。2.身份利益。3.受撫養(yǎng)利益。4.代理或監(jiān)護利益。
(二)財產(chǎn)利益
財產(chǎn)利益從根本上講是基于人身利益而產(chǎn)生的,以人身利益為前提。
1.財產(chǎn)繼承利益。事實上目前各國法律都對胎兒繼承利益有具體的規(guī)定。如德國民法典第1923條第2款規(guī)定:“在繼承開始之時已經(jīng)孕育,但尚未出生的胎兒,視為在繼承開始之前出生?!痹摽钜?guī)定涉及的情形為:父親死亡之時,母親正處于懷孕狀態(tài)。2.受遺贈利益。胎兒在母體內(nèi)有權作為受遺贈人接受他人遺贈的財產(chǎn)。
三、現(xiàn)有立法對胎兒利益的保護模式
(一)總括保護主義
總括保護主義又稱概括保護主義。即凡涉及胎兒利益之保護時,視為其已經(jīng)出生。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典第7條規(guī)定:“胎兒以將來非死產(chǎn)者為限,關于其個人利益之保護,視為既已出生?!贝朔N模式對胎兒利益的保護是相當完善而有力的,它從嬰兒出生時就溯及既往其為胎兒時便享有權力能力,使得胎兒的各項權利得以有了需求法律保護的權利來源,相應地解決了一些法律關于自然人的權利始于出生帶來的一系列的關于胎兒利益保護的不足。
(二)個別保護主義
個別保護主義的要義在于胎兒原則上無權利能力,但于若干例外情形視為其具有權利能力。此種保護模式與前項所述的保護模式有一定的重合之處,因為其只是保護某些特殊場合下的胎兒利益,并且是有一定的限制的,是一種相對的保護主義,是對自然人民事權利起始學說的一種繼承下的變通,尚未突破,因而其保護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說是局限性的。
(三)絕對主義
絕對主義,即絕對貫徹胎兒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原則。其是嚴格遵循傳統(tǒng)民法關于自然人民事權利的起始學說的,是不承認胎兒在任何領域內(nèi)有與自然人相同的權利。按照該立法模式,胎兒不屬于民事法律關系中的主體,則胎兒的利益不受法律保護。
四、我國胎兒利益保護的現(xiàn)狀及其不足
(一)立法保護及不足
我國現(xiàn)行立法對胎兒利益的保護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繼承法》第28條:“遺產(chǎn)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依照法定繼承處理?!北緱l主要是為了保護未來出生的人的繼承權,并沒有給予胎兒繼承權?!傲舳唤o”,不利于胎兒利益的及時實現(xiàn)。二是《刑法》第49條規(guī)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p>
(二)司法保護及不足
我國司法實踐中,胎兒所遭受的傷害大都視為對孕婦或產(chǎn)婦的人身損害。然而,無論是從理論上看,還是從實踐上看,母親的利益都不能完全囊括胎兒人身利益。因為胎兒的利益和母親的利益不是同一個概念。胎兒的生命利益、健康利益等其他人格利益比較特殊,不但不同于母親的利益,有時甚至與母親的某些利益發(fā)生激烈的沖突,比如生活中存在的墮胎問題。如果不以胎兒自己的名義進行保護,就可能造成胎兒利益被母親權利所擠兌。
五、我國胎兒利益保護的立法完善
(一)采用總保護主義模式完善立法
從目前的立法趨勢和各國的立法情況看,賦予胎兒一定的民事主體資格,承認胎兒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和接受。綜觀世界各國立法和我國臺灣的立法,對胎兒利益的保護應采取總括保護主義模式。因為這種模式,對胎兒權益的保護比較完善,它概括保護著出生的胎兒出生前的利益,既擴大了胎兒權益保護的范圍,又體現(xiàn)了法律的基本價值目標。
(二)明確侵犯胎兒利益的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要充分保護胎兒的利益,就必須要明確侵犯胎兒利益的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只有這樣才能對侵犯胎兒利益的行為進行界定,才能使胎兒利益的保護在司法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依據(jù)傳統(tǒng)的侵權法的原理,侵害胎兒利益的侵權行應具備以下構成要件:第一,行為違法性。第二,侵權人有過錯。第三,有損害事實和結(jié)果。 第四,違法行為和損害結(jié)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三)完善胎兒利益的司法保護
在司法實踐中可以考慮做好一下幾點:第一,胎兒人身利益應當受到法律保護,其在母體中受到身體損害或者健康的損害,法律確認其損害賠償請求權。
第二,胎兒尚在母腹中,沒有民事行為能力,其損害賠償請求權不是由其母親行使,而是依照監(jiān)護制度,由其監(jiān)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依法行使;第三,如果受害人受到非法侵害致胎兒流產(chǎn)、死產(chǎn)的,受害人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亦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這里的損害,既包括健康權、生育權損害,也包括因胎兒死亡給他們帶來的精神損害。第四,在相關法律或司法解釋沒出臺之前,應根據(jù)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等民法的基本原則,對《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等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做出有利于保護胎兒利益的解釋。
參考文獻:
[1]四宮和夫.日本民法總則[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46-47.
[2]朱呈義.關于侵害胎兒人身權益的幾個問題[J].北京:法學雜志,200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