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末,沉寂已久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重新蘇醒。從那時起到出現(xiàn)價格上億元的藝術品,用了20年時間;而從1億元拍到5億元,只用了一年就完成了。隨后,10億元、上百億元等天價拍品的出現(xiàn)也習以為常。
在藝術品價格不斷刷新高度的背后,拍賣市場的人群也開始出現(xiàn)新的變化。以往,進入市場的買家講求鑒賞、把玩、陶冶,靠的是文化、學識和品位,而如今每次參加拍賣會會發(fā)現(xiàn),市場上出現(xiàn)了一類新軍,這些人在拍賣場更樂于借助金錢的力量。他們是許多高價拍品的新主人,“對錢不敏感”是這個群體的共同點。以往,進入市場的買家收藏觀念為欣賞長久的保存和世代的傳承,而如今新軍們普遍的心態(tài)是“快進快出”。一般來說,一件東西在拍過之后5年左右重新上拍,都可以算是比較正常的。不得不說,現(xiàn)在的收藏市場已經(jīng)演變成資本PK市場,拍賣會成了競技場。
當今人們搞收藏,目的無非屬于這三類:學術類、裝飾類和藝術類。如果要用收藏品投資,只能投資到藝術類的收藏品中,而什么是藝術品,這是需要鑒定的,而不是通過價格來衡定的。
但事實是,現(xiàn)在中國的收藏家,100個里只有不到10個人收藏的東西是真正具有投資價值的;剩下的90個人,不是買到贗品,就是買到裝飾性和學術性的藏品,投資價值幾乎沒有。究其原因,就在于當前國內(nèi)越來越多的人把藝術品收藏當作藝術品投資,丟失了原本藝術品欣賞的本原。把藝術品拍賣市場當成資本市場,來這里淘寶、跟風,以期一夜暴富,但其實卻沒有真正了解自己所買到的藝術品。
尤其是在資本的參與下,藝術品開始以價論“貧賤高低”。過去用一二十萬元就可以買到的藝術品,現(xiàn)在已經(jīng)漲至幾千萬元,使得沒有雄厚財力的買家已無法進入這一市場。
據(jù)我觀察,很多投資者缺乏判斷。他們進入市場,往往都是跟風炒作,甚至自己制造炒作點,更有甚者,有些投資者還把拍賣會看作表現(xiàn)個人魄力的機會,很多人是幾個朋友一起來,相互撐面子。但事實上,他們并不知道哪些藝術品值得購買,哪些藝術品值得收藏。例如,很多投資者只知道張大千的畫很貴,但卻不知道流標也是最多的,這里就會產(chǎn)生一個問題:張大千的作品哪一張是好畫,哪一張才是重要的畫?很多投資者有時并不清楚。所以,曾有很多大陸的收藏家請我到家里去“喝茶”,其實就是讓我去欣賞藏品。但是我很少應約,并不是沒時間,而是實在不忍心揭穿。
不得不承認,當下大陸收藏家更偏重于投資和保值。這種情況下,藝術品的價格就受到經(jīng)濟起伏的極大影響。投資性的收藏越多,收藏市場的變化就越大。一個人買了2億元的藏品,當經(jīng)濟出現(xiàn)問題,他就要拋售,這會造成收藏市場供需的不穩(wěn)定。投資收藏的人越多,經(jīng)濟不穩(wěn)定時,泡沫風險就越大。
投資藝術品雖然也是投機,如果碰對了,可以翻幾十倍上百倍的價錢。但是想買對了也不簡單,這是一個大學問。而值得投資的收藏品都有一個共同點:人見人愛?,F(xiàn)在許多專家把投資收藏品說得很復雜,其實最核心的要看它是否有足夠的藝術性。唯有藝術品才能可漲可貴,畢加索、凡·高如此,張大千、齊白石如此,青花瓷、琺瑯彩如此,商周銅器、北魏石刻亦如此。
因此,藝術品市場的主角依然是大家喜愛的藝術品,而永遠不會是資本和價格。真正的好東西當下可能拍價不高,但長遠來看,收藏價值一定會慢慢凸顯。而且,也只有那些有品位、有理智,不想一夜暴富或者占便宜的買家才能真正發(fā)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