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豐128是河南先耕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原孟州市農豐種子科技有限公司)選育的玉米新品種,于2015年通過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陜審玉2015016號。其育種目標主要針對河南、陜西等生產區(qū)域,選育高產、穩(wěn)產、抗病性強、適應性廣的品種。該品種符合育種目標,適宜于河南、陜西等省區(qū)中上等肥力水澆地推廣種植。本文主要介紹農豐128的選育過程及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 農豐128;特征特性;選育;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7)13-52-2
1 品種特征特性
1.1 雜交種特征特性
第一葉端橢圓形,幼苗葉鞘紫色,株型半緊湊,夏播生育期98 d。株高260.0 cm,穗位高105.0 cm,總葉片18~20片,葉片深綠色,雄穗分枝9~10個,花藥黃色,花絲黃色。果穗筒型,穗長20.0 cm,穗粗5.2 cm,穗行數(shù)16行,行粒數(shù)43粒,千粒重338 g,出籽率88.9%,穗軸白色,籽粒半硬粒型。該品種長相清秀、適應性廣,活稈成熟、出籽率高,高產穩(wěn)產、抗倒抗病,抗逆性好,綜合性狀好。
1.2 母本特征特性
第一葉端橢圓形,幼苗葉鞘紫色,株型緊湊,夏播生育期98 d。株高150.0 cm,穗位高60.0 cm,總葉片14~16片,葉色濃綠色,葉長60.0 cm,葉寬4.2 cm,出苗到吐絲50 d,出苗到散粉50 d。雄穗分枝五六個,花藥黃色,花絲黃色,果穗筒型,穗長15.2 cm,穗粗4.0 cm,穗行數(shù)12行,行粒數(shù)26粒,千粒重279 g,穗軸白色,籽粒半硬粒型。根系發(fā)達,莖稈柔軟,灌漿速度快,抗病性強,抗倒性強,具有較高的配合力等。
1.3 父本特征特性
第一葉端橢圓形,幼苗葉鞘紅色,株型緊湊,夏播生育期100 d。株高165.0 cm,穗位高80.0 cm,總葉片14~17片,葉色黃綠色,葉長55.0 cm,葉寬4.3 cm。出苗到吐絲52 d,出苗到散粉55 d,雄穗分枝10~12個,花藥黃色,花絲黃色。果穗筒型,穗長12.4 cm,穗粗4.0 cm,穗行20行,行粒數(shù)20粒,千粒重204 g。穗軸白色、籽粒半硬粒型,抗病性強,花粉量大,散粉時間長,具有較高的配合力等。
2 品種抗病性鑒定
2013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人工接種鑒定報告:抗穗腐病和小斑病,中抗大斑病,感莖腐病。
3 品質鑒定
品種樣品經陜西省種子管理站統(tǒng)一取樣送檢,檢測結果如下:容重748 g/L,粗蛋白(干質)9.26%,粗脂肪(干質)3.99%,粗淀粉(干質)75.42%。
4 選育過程及產量表現(xiàn)
4.1 選育目標
根據河南省、陜西省夏玉米的生產發(fā)展與品種現(xiàn)狀,主要針對河南、陜西等生產區(qū)域,選育高產、穩(wěn)產、抗病性強、適應性廣的品種,為國家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增益作出貢獻。
4.2 親本組合
母本:M582,2005年用鄭58和美雜交種雜交,經南北加代回交于2009年選育而成。父本:NF73,2005年昌7-2雜選,經南北加代回交于2009年選育而成。
4.3 選育過程及產量表現(xiàn)
2010年以自選系M582為母本,自選系NF73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2011年參加河南先耕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玉米新品種鑒定試驗。2012年參加多區(qū)域不同環(huán)境多密度玉米新品種品比試驗,在孟州市中高肥力地塊,夏播667 m2產量一般在700 kg左右。2013年參加陜西省夏播4 500株/667 m2區(qū)試,增幅9.1%,位居小組第一。經過2013、2014年區(qū)試平均667 m2產量628.3 kg。2015年通過陜西省審定。
4.4 選育世代
農豐128的選育過程如圖1所示。
5 栽培技術要點
5.1 適時早播,合理密植
麥后搶時早播,小麥留茬不宜過高,6月中旬前完成播種,播種深度3~4 cm,中等水肥地每667 m2留苗4 500株左右,高水肥地每667 m2留苗不超過4 800株,播后立即澆水。
5.2 肥水管理
在玉米苗期,每667 m2施純氮5 kg、磷(P2O5)6~8 kg、鉀(K2O)8~10 kg;大喇叭口期每667 m2施純氮9 kg,籽粒灌漿期每667 m2施純氮4 kg,以提高玉米的結實性和千粒重。注意保證玉米苗期(蒙頭水)和灌漿期的水分供應。
5.3 防治雜草和蟲害
玉米苗期搞好化學除草,夏玉米蟲害較多,重點防治灰飛虱、蚜蟲、黏蟲、薊馬和玉米螟等,苗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噴霧防治蟲害;大喇叭口期用50%辛硫磷乳油拌成顆粒劑,丟撒玉米心葉內,防治玉米螟。
5.4 適時收獲
玉米籽粒乳線消失,基部形成黑色層時收獲,一般是在玉米苞葉發(fā)黃后8~10 d,產量可提高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