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習書之初,以顏入手,稍長于文徵明、王寵著力,作品追求清、凈、秀、雅之韻味。年近而立,博涉漸廣,感知自己作品雖“文”亦“弱”,雖“巧”卻“薄”,一時間迷?;秀笔デ奥?。
2003年春,有幸入何應輝先生門下,開啟系統(tǒng)習書之路。何應輝先生宏博清超的藝術(shù)風格,高、大、深、新的藝術(shù)面貌及力強、氣厚、勢活的內(nèi)在涵蘊魅力至深;其人品書藝雙絕,對待教學更有獨到處,耳提面命,對我擬定了以篆隸入古,以帖為體,以碑為用,摒秀棄甜,近樸親厚的學習思路;而我自己也下決心“以最大的氣力打進去”,摒棄精致靈巧的面貌而追求質(zhì)樸、厚重、大氣的書風。此階段用功頗勤,書寫中更加注重對書法傳統(tǒng)精髓的汲取和經(jīng)典作品對自身的啟發(fā)、蒙養(yǎng)和關(guān)照。流連于袁安、石門、張遷、龍門等碑刻及二王、米芾、孫過庭諸家手跡墨本間,尤其醉心于米芾及王鐸;對于二王正脈更是心慕手追,日日臨池。對作品中沉雄深厚、精到婉轉(zhuǎn)、沉著痛快的韻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偏愛;同時,對自己書法作品中意蘊、章法、線質(zhì)、用紙、用筆、用墨的體悟和運用更加自如而果敢。臨紙落筆,往往放膽直取,力求方圓兼?zhèn)?、開張闊達、樸厚多姿的風貌;直抒胸臆而后小心收拾,作品追求“勝于雄強而不流于野、點劃精微而不求其工”的境界。
習書日深,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個人的審美和氣質(zhì)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年齡、閱歷、見識的改變而改變,這是一種由“表”及“里”的改變。恩師常說:“人生的進步亦是藝術(shù)的進步,藝術(shù)的進步亦是人生的進步?!边@是恩師關(guān)于藝術(shù)實踐和人生體悟的真知灼見,對于我輩更有醍醐灌頂、振聾發(fā)聵之感。
藝途荊棘滿布,重重艱難。但我深信,因為摯愛與勇氣,一切困難便不再是困難,一切險阻也不再稱其為險阻。前路漫漫,上下求索,我與諸君,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