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小學開設的一門綜合課程,特別是學科中歷史題材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距離較遠,也是教師教學的難點和困惑。作者在本文中以大量的案例呈現和自己研究思考,闡釋了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開展的歷史課型教學策略研究價值和實踐研究思考。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歷史課型:教學策略:研究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課型有很多,比如歷史課型、地理課型、生活常識、社會常識、法治教育、人文禮儀等很多方面的,這就令教者有效實施課堂教學,高效開展課堂活動面臨挑戰(zhàn)。下面就我就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開展的歷史課型教學策略研究與思考闡釋如下:
一、歷史課型教學策略的研究價值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歷史課型,是大多數品德與社會老師感到棘手的內容,有的老師一遇到歷史題材就感到為難,有些頭疼,因為它太抽象,歷史題材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有時空的距離,離生活太遠,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學習內容難度大,學生學起來感覺乏味和困難,教師在教學實施中教學效果不好,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我認為,研究歷史型課的課堂策略是很有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熱情,通過改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二、歷史課型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
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要以活動為載體,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感悟和體驗。
比如,有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戰(zhàn)爭風云下的苦難》一課中,通過分析研究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數據資料、讀一讀戰(zhàn)爭中兒童的心聲文章、聽一聽戰(zhàn)爭中一個伊拉克少女的日記,看一看戰(zhàn)爭中兒童的真實生活圖片,讓學生情感由外在升華到內在,感受到戰(zhàn)爭風云下的苦難。歷史課型除了讓學生體會歷史,同時也要學會分析歷史,從而用更宏觀的眼光看待歷史,那么在活動的設計中我們就更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感悟。我們要始終牢記,課堂是學生成長的階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活動中發(fā)現,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必須有學生自身的內在的體驗和感悟,所以,教學中活動的設計就尤為重要。我們要為學生在活動中的自主感悟和體驗提供充分的時間空間,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自己的事實體驗,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體驗中實現自我思考、感悟和成長,這樣的教學設計才能稱為為教學活動的有效設計。
尤其是五、六年級的歷史課型活動的設計,我們更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在主體參與中學習與思考、在主體感悟中得到有效成長。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吃穿住話古今》這一課中,教者讓學生想象自己印象里遠古時代人們生活情景是什么樣子的,這樣設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另外,課前要讓學生大量搜集相關資料和信息,引導學生探究歷史,探究我們生活中許多事情的來龍去脈,同時體驗和感悟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當然了,要把這節(jié)課上好,收集資料、信息固然重要,還可以讓學生真正地走出課堂,去參觀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遺址等,我們還可以讓學生走訪一些老紅軍、老戰(zhàn)士,讓他們講講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這些都是歷史的現實見證,能讓學生獲得歷史的真實感,提升學生對歷史的感悟,這樣才能將歷史知識的教學落在實處。還要盡量引導學生發(fā)掘生活中的歷史資源,在教學中可以用錄像、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重視歷史場景,再現歷史事件,這種方式能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歷史,達到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去學習歷史的目的。
還有一位老師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日本屠刀下的血淚史》這一部分內容時,課堂上曾經發(fā)生過這樣一件生成的教學事件,當教師在課堂上詳細地講解了這一段歷史之后,學生們都非常地氣憤,其中,有一個學生把書中所有帶日本字樣的內容全部畫上了大叉子,老師看到了之后就問他,為什么要畫上大叉子呢?那位學生說了四個字“我要報復”,接著我就問她 “那么你想怎么報復呢?”這個學生回答的也特別直接,“我要殺回去”,接著,教師對他說:“很好,所有有血性的中國人都有你這樣的想法。但是,我國的政府帶領全中國人換了另一種方式“殺回去”,你們想知道是什么方式嗎?那么大家結合當前我國政府的一些政策來說說我們是怎么“殺回去”的?”緊接著,教師借著這個話題就在黑板上隨機寫一了一個討論題目“怎么做是最正確的回擊呢”。這樣的一個討論活動,就把本課的立足點設定為把教材中關于歷史內容的學習作為一個橋梁,最終的目的是發(fā)揮歷史特有的道德教育價值,讓學生通過歷史感悟和體驗。讓歷史成為一面鏡子,讓我們在這面鏡子中反思自己,激勵自己,這才是一節(jié)歷史課真正要傳達的一種教育思想。所以教師要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關注課堂教學生成,在真實的思辨中和思想沖突中去構建與發(fā)展。
我們就應該這樣,要發(fā)揮歷史特有的道德教育價值,讓學生通過歷史感悟和體驗。在教學中,我們也發(fā)現了,有些其它類似戰(zhàn)爭這樣的歷史題材的課在學生看來,離他們很遙遠,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是不太容易激起他們學習興趣的,這樣的課,如果全憑老師“灌”的話,學生能記住的很少,而且也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研究經驗告訴我們,遇到這樣的內容,一定要強調學生課前去收集自己感興趣的資料。經過學生課下不懈努力,他們在課上不但不再是“看客”,而且有些同學甚至是滔滔不絕,積極性很高。因此說,只有通過教學中有序的牽引活動,調動學生視覺、聽覺感官,讓學生真正體會歷史,感悟歷史,最后達到升華。
另外,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除了用圖片、影像等直觀手段外,還可以有意識地采用和學生談心的方式,先拉近自己和學生的距離,把他們需要學習的歷史知識融入到對他們的娓娓道來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們還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向他們推薦一些好看的電視欄目,比如,《百家講壇》、《國家記憶》、《探索發(fā)現》等等,這樣呢讓他們在品味歷史故事的過程中,激發(fā)對歷史的熱愛。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性地向學生推薦電視欄目,教師要在課前布置,最好是在學期初進行安排,這樣學生就能有充分地準備,在教學實施中教師要給學生搭建多樣的交流和展示平臺,不僅讓學生介紹看到的內容,還注意要引導學生感悟和思考,通過電視專題內容不僅擴大學生的視野,還要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從小培養(yǎng)學生觀察社會、了解社會、感受社會的能力,也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和開放性,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每節(jié)課都能成為學生的發(fā)展階梯,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結束語
總之,通過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歷史課型的實踐研究,有效提高了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實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深化了小學課程改革進程。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社會》歷史題材教學的問題與對策 南寧市紅星小學 劉李平
[2]《品德與社會》中歷史題材課文的教學策略 龍巖市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 俞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