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1979年進一步將 “實施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人口素質”確立為基本國策,從70年代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獨生子女日益增多。這一龐大群體仍存在諸多問題,獨生子女能否健康地成長,關系到下個世紀中華民族的興衰與存亡,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與此同時,家庭作為兒童社會化的搖籃,其教育的職能對子女的個性及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本文在分析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基礎上,同時闡述了家庭教育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進而提出合理建議,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
上世紀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以來,為了控制人口增長,我國政府在絕大部分地區(qū)實行了嚴格的獨生子女政策。獨生子女日益增多,城市居民中的獨生子女在同齡人中的比例已接近 9 0 %。由此,可以肯定,從現(xiàn)在到 2050 年這個歷史階段中,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骨干力量的獨生子女群體,將肩負起民族、社會和家庭的重任,家庭是個體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也是影響個體道德品質、氣質察賦、個性特點等形成的重要教育環(huán)境,獨生子女能否健康地成長,關系到下個世紀中華民族的興衰與存亡。獨生子女是社會改革的產物,政策的產物,也是歷史必然的產物??偟膩碚f,獨生子女的特點是優(yōu)勢和劣勢并存。經過多年的實踐,獨生子女自身的問題、教育的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性問題,也隨著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大背景,出現(xiàn)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育觀念不合理、教育目標偏頗是最為嚴重和普遍的問題。雖然現(xiàn)在改革開放了,我國人口的知識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傳統(tǒng)的教育思維模式在很多家長的觀念中仍根深蒂固。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程度的期望既高于同年齡的非獨生子女父母,也高于他們自己的父母,長期以來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傳統(tǒng)觀念和社會風氣影響下,多數(shù)家長形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不恰當?shù)摹俺刹庞^”,導致對獨生子女的期望和要求過高。
第二,思想意識上的愚昧。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缺乏合理的教育內容。獨生子女父母大多認為,應該按固有模式,按自己的主觀愿望去發(fā)展孩子,去培養(yǎng)孩子的特長,在錯誤的家庭教養(yǎng)觀念下,家長怎么說孩子就要怎么做,家長的話就是金科玉律,就是圣旨,孩子必須無條件服從。家長的這種思想意識上的愚昧是造成當前獨生子女教育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親子關系的不合理。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家庭成員往往是各忙各的。家長為了生計,忙于賺錢和工作,疏忽了對孩子的照顧和教育,多約束和壓制,缺乏溝通交流;家庭成員內部在對待子女的態(tài)度上相互矛盾,如父母可能主張對子女“嚴格要求”,爺爺奶奶等則是 “寵愛有加”,多表揚為主,造成家庭教育的矛盾。
第四,迅猛發(fā)達的網(wǎng)絡沖擊。當今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以始料未及的速度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因無兄弟姐妹,缺乏與同齡人的溝通,缺乏處理人際關系的經驗等多方面限制,網(wǎng)絡幾乎成了孩子們的一個主要且他們認為很好的宣泄渠道。為了更好的有效的控制孩子,對待孩子上網(wǎng)的問題多數(shù)家長采取的是禁止和打壓的模式,結果常常是適得其反。
第五,社會原因。時下,給子女補課、“開小灶”,是家長最經常的做法。在新的世紀,知識更新和信息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也因此,好多家長們就抱著“多多益善”的想法,以為“多開小灶”是為孩子好。但是,過多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得獨生子女的童年過早地滅失童趣,也缺少對大自然的了解。與此同時,過度的教育,就會使得獨生子女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大大的下降。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第一,家庭結構的變化及獨生子女家庭環(huán)境的特殊性。獨生子女家庭環(huán)境的特殊性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先天的缺失了兄弟姐妹間的相互影響這一特定的教育因素,二是由此可能引起父母對他們的教育觀念、教育態(tài)度及方式方法的變化。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實施,城市“421”家庭的家長們由于缺乏科學的育兒經驗和求索精神,對孩子期望過高,關注過多,保護過多,教育方式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再次,信息時代的孩子們掌握的知識和信息越來越寬泛,而許多家長還未認識到這點,不能積極、及時地為自己“充電”,不注重自身的知識和觀念的更新,難免導致家庭教育出現(xiàn)偏差; 另一方面,年老一代與年青一代在教育問題上可能存在分歧,導致親子關系的不合理、教育影響不一致等問題。
第二,家長素質不佳,缺乏教育知識和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長,家長的素質決定著家庭教育的成敗。首先,家長的文化水平有限,知識觀念的更新跟不上時代的要求,不少家長不愛學習或不善于學習,過度缺乏對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動腦筋;其次,他們也缺乏教育子女的經驗,在出現(xiàn)某些問題時往往會不知所措。
第三,受當今社會選拔和用人制度的價值取向的影響。獨生子女的成長與社會結構轉型、社會流動加劇、社會分化明顯、社會制度變革、社會問題增加相伴隨,是在中國改革開放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他們身上留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深深烙印。近年來,一直有人在否定現(xiàn)行的高考制度,稱其加劇了“應試教育”。目前,我國的高考制度仍存在著不少弊端,考試形式單一,考試模式并非對所有考生都一視同仁。一些有錢有勢的獨生子女家庭可以通過錢權的交易保送孩子讀大學、出國留學等等。同時,在社會轉型時期,倫理、道德、觀念處于紊亂狀態(tài),家長都很難做到 “出污泥而不染”,這必定影響到對其子女的教育。
三、解決問題策略
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很多,針對不同的問題應采取不同的措施。在眾多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確立符合時代特征的新的教育理念,樹立新的育人觀和成才觀。首先,要端正父母的教育態(tài)度。我們有必要對獨生子女父母在思想觀念上進行 “淡化家庭教育”的教育,促使他們從 “教育過度”轉變到“適度教育”。父母們要認識到教育好孩子是自己肩負的一項重要的社會職責,從而端正教育態(tài)度,為孩子做好榜樣。其次,要注重規(guī)律.強化方法。在教育的內容方面,要注意子女德智體的全面發(fā)展,既要注重子女的健康、智力的發(fā)展,又要注重其身體的鍛煉、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既要注意興趣愛好的發(fā)展、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又要注意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yǎng)、獨立性及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如果不從孩子的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和心理、生理特點出發(fā),而是一味進行智力上的“填鴨式”教育,勢必會使孩子負擔過重,超越了他們的接受能力而使孩子產生厭煩學習的情緒;正確的教育方法應該是:重視孩子的道德建樹,但不要“強加”;注意對孩子的智力開發(fā),但不要超越孩子的實際水平。要根據(jù)兒童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心理現(xiàn)象及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啟迪孩子的思維、觀察、想象等能力,從小培養(yǎng)子女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
人們常說,孩子是噴薄而出的太陽,是社會的花朵,是人類的未來。我們究竟應如何培育好這一花朵,設計好自己的未來?這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問題。目前我國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家庭教育是一門教育科學,也是一門成長藝術,我們當以高度的負責精神、聰穎的智慧,切實解決好這一問題。要想實現(xiàn)良好的家庭教育,離不開社會與家庭的共同努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任何一個家庭都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我們堅信,只要不懈努力,太陽就必然會給人類帶來光輝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駱承烈.中國古代孝道資料選編[M].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2]張春梅. 北宋敬老養(yǎng)老教育芻議[J]. 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11).
[3]吳清秀.宋代城市貧民的社會救濟[D]. 金華: 浙江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