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報道了“云南一科研基地建有一個標準網(wǎng)球館和一個羽毛球館,并且建有擁有數(shù)十間房間的高檔招待所、餐廳和茶樓,被指基本沒做科研”的新聞,顛覆了公眾對于科研艱苦求索的認知。
如今,我們對科研并不是要求得清貧,也不應當要求科研工作者要堅守“君子固窮”的氣節(jié)。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科研條件也應當逐步改善。但無論如何改善,都應當循著科研的基本邏輯,追問大規(guī)模的資源投入流向。
當科研基地的豪華場館拔地1HIiZQcq/hi5ro7IhSJD08zCXClEF1KZLxtPYuj/Yis=而起,流光溢彩,難免會刺激公眾的觀感。這些投入,與科研有何關聯(lián)?更何況這家基地“基本沒做科研”。這些場館究竟作何用處,經(jīng)費從何處來,接待過誰,當初又是誰主持興建,諸多問題必須有明確答案。
如今提高科研工作人員待遇已經(jīng)成為時代話題,政策的屢屢出臺,觀點的反復表達,形成了頂層設計和輿論呼吁的合圍。但另一方面,卻是科研腐敗高發(fā)——2015年科技部發(fā)布的巡視整改情況通報中,有8名科研人員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而這個變形的科研基地,無疑提供了一個注腳:在非無人機就難以監(jiān)管的深山密林,在從財政端口流向研究前沿的重重關隘,科研經(jīng)費是如何被覬覦,又是如何被吮吸、扭曲使用的。
科研基地變身“后花園”的輿論負面影響是深遠的。它的存在會模糊“科研人員待遇”這一話題的焦點,并引發(fā)公眾的疑問,科研究竟缺不缺經(jīng)費?一座富麗堂皇的場所,可以掩蓋多少科研工作者的呼聲,多大程度地動搖公眾對于科研工作嚴肅與權威的認知?
該事件中有一個細節(jié)頗值得咀嚼:據(jù)云南省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由于缺乏管理,科研人員在基地種植的草本植物被挖空,如今這里被種上了蔬菜??蒲懈瘮∪舨粡膰雷凡椋粌H抽空經(jīng)費,更會挖掉科研工作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