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鴻儒,氣體動力學家。1928年6月生于江西省廣豐縣,1946年考入同濟大學,就讀于數(shù)學系,1949年再次考入大連大學(大連大學,后改為大連工學院,現(xiàn)為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1953年畢業(yè)留校任助教。1956年報考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生,師從郭永懷攻讀流體力學。1963年研究生畢業(yè),留任力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他是我國激波管、激波風洞研究及其應用的開拓者之一,長期致力于激波與激波管的理論、實驗與應用研究,為我國創(chuàng)建了多種高性能氣動實驗裝置,在高超聲速、高焓流動實驗研究方面獲得多項重要研究成果,為國防和經濟建設作出貢獻。
今年89歲的俞鴻儒院士是位享譽世界的氣體動力學家。他身體力行,幾十年來,對待工作和事業(yè)始終不改初心、腳踏實地、淡泊名利,勇于探索新途徑。
杉溪少年 意外走上理工結合之路
兒時的俞鴻儒安靜、沉穩(wěn)、懂禮貌。1933年秋,俞鴻儒入杉江中學附小學習。父親深知落后和腐敗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他要求兒子好好讀書,通過身邊發(fā)生的事例教育他,凡事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做事要做精做深,成為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人。這些深刻地影響了俞鴻儒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為發(fā)展東北老解放區(qū),將其建設為重要的工業(yè)基地,1949年黨中央決定創(chuàng)辦大連大學,在上?!督夥湃請蟆飞闲麄鲗W生實行供給制。俞鴻儒受工程學科對經濟建設能直接發(fā)揮作用這一觀念的影響,再次參加高考,考入大連大學機械工程系。1953年畢業(yè),留校任助教,分配到機械制造教研室。他向上海學生運動先驅、時任機械工程系黨總支書記的雷天岳同志匯報思想,希望調到許多人不愿意去的基礎課(力學)教研室。雷立即安排他當陳鐵云教授的流體力學助教,以后又去化工系“泵與壓氣機”課當助教并講授該課程,借調到土木系參加水利實驗室建設。這種“萬金油”經歷有助于他日后的科研工作。
向科學進軍 跟隨大師腳步
1958年初,力學所成立激波管組,該組由俞鴻儒和陳致英、范良藻3名研究生以及從北大分配來所的張德華、何永年等5人組成,郭永懷指定俞鴻儒為組長。他和同事們研制出國內第一臺激波管,并于當年“八一”節(jié)送進中南海向黨中央獻禮。
俞鴻儒在進行早期激波管實驗時曾發(fā)生了幾次事故,嚴重的一次把臨時搭建的棚子都炸壞了。然而每次事故后他都未遭責難,反而得到安慰與鼓勵。原來郭先生已預先向黨委和錢所長說清了情況。如果沒有郭先生的支持,這種實驗是難以展開的。近水樓臺,接受錢、郭兩人影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二人的科學精神和踏實嚴謹?shù)目蒲凶黠L,此后科研實驗再未發(fā)生嚴重事故,科研上也不斷自我突破。
空天鑄劍 助力航天事業(yè)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力學所這片廣闊的天地中,俞鴻儒在激波管研究領域埋頭苦干。1958年12月至1959年底,激波管組人員全部調到140部(即承擔國防尖端任務的氣動實驗部),支援風洞建設,從事超聲速風洞測量儀器的配置與研制,俞鴻儒擔任風洞部測量組組長。1962年,激波管組建成直通型風洞JF-4,1964年建成反射型激波風洞JF-4A。
他始終關注中國航天事業(yè),在解決航空航天關鍵技術難題方面作出突出貢獻。1965年2月28日,國防科委召開導彈防御系統(tǒng)會議。郭永懷提交了“關于開展導彈再入物理現(xiàn)象研究”的報告。中科院于10月5日正式向力學所、物理所、電子所和地球物理所下達“640-5”任務,由力學所抓總。俞鴻儒所在的激波管組也參加“640-5”工程。
1968年11月,俞鴻儒在“文革”清理階級隊伍期間,被撤銷組長職務面臨審查。郭永懷已將激波管組調入位于綿陽的中國氣動中心,俞鴻儒很快就恢復了科研工作,并于1972年初為返回式衛(wèi)星提供設計數(shù)據(jù),還在1975年參加了氣動攻關協(xié)作研究。
1988年,他組織聯(lián)合課題組開展長征二號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級間分離,為長征2號戊(CZ-2E)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火箭發(fā)射后分析故障原因時,他憑借廣博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巧妙構思,領導課題組開展游機噴管輻射加熱影響研究,為澳大利亞通訊衛(wèi)星奧賽特B-1在1992年3月按期發(fā)射成功消除了障礙,開拓了國際衛(wèi)星發(fā)射市場。
敢為人先 獨創(chuàng)爆轟驅動
目前全世界激波管強驅動方式主要有三種:重活塞驅動、加熱輕氣體驅動和爆轟驅動。俞鴻儒創(chuàng)建的爆轟驅動技術,為中國人在世界空氣動力學界贏得了聲譽。俞鴻儒憑借其在高溫氣體動力學方面的理論,以及激波管與激波風洞技術上的進展,于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受前輩影響,俞鴻儒認識到,搞研究不能一味模仿別人,要走出自己的路。20世紀60年代初,俞鴻儒在分析一次激波管氫氧燃燒實驗事故時,發(fā)現(xiàn)根源是出現(xiàn)了爆轟。爆轟是極其危險的事,應盡力避免。俞鴻儒反其道而行之,弄清爆轟驅動的規(guī)律。1998年,他和趙偉、林建民等建成國際上首座爆轟驅動激波風洞JF10。
2012年,復現(xiàn)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JF12這一國際巨龍,在懷柔錢學森工程科學基地橫空出世。運用俞鴻儒獨創(chuàng)的爆轟驅動理論及技術,2008年起在財政部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專項的支持下,姜宗林研究員率領中科院力學所高溫氣體動力學實驗室中的JF12團隊具體實施,用4年時間建成了復現(xiàn)高超聲速流動條件激波風洞這一大型科研裝備,可復現(xiàn)25~40公里高空、5~9倍聲速的高超聲速飛行條件,引領了國際先進風洞技術的發(fā)展。
他還積極推動高溫氣體動力學實驗室的發(fā)展。自1958年擔任力學所激波管組組長以來,俞鴻儒一直是力學所激波管方面的學術帶頭人。在他和竺乃宜等人的努力下,1994年中科院批準力學所成立高溫氣體動力學實驗室,并于2011年邁入國家重點實驗室序列。他長期擔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指導工作。他把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當作一個大家庭,現(xiàn)在依然審慎思考實驗室的長遠發(fā)展,提出各種戰(zhàn)略性建議。
銳意創(chuàng)新 推動激波管應用研究
1985~1988年間,他與第三軍醫(yī)大學王正國等人研制成用于生物沖擊傷試驗的生物激波管,成果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世紀80年代,他首先用激波管理論分析熱分離器流動,與大連理工大學合作,運用他獨創(chuàng)的熱分離器理論,制作產品并應用于油田氣回收。1998年完成“籍熱分離器降低總溫的低溫風洞”,獲中國科學院發(fā)明獎一等獎。這一發(fā)明克服了國外用液氮制冷的低溫風洞費用昂貴和污染環(huán)境的難題,開拓了建造高雷諾數(shù)低溫風洞的新途徑。
乙烯是評價國家工業(yè)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錢學森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就指出以氣體動力學為反應氣體創(chuàng)造急速升至高溫和高壓的反應條件,實現(xiàn)快速反應,并將生成的化合物通過迅速膨脹冷卻進行“凍結”的思路。俞鴻儒從20世紀80年代積極探索工業(yè)化裂解乙烯研究,提出反向射流混合加熱法。到了90年代,他積極推動“用于裂解制造乙烯的氣動加熱方法研究”。這一氣動新思想如能在化工中實用將會產生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