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孟母之所以三遷,就是為了給孟子找一個好的社會環(huán)境,使孟子受到更好的影響和教育。以至形成一種普遍的認識,即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起決定性的作用。
現在的孩子對《孟母三遷》的故事有什么新的領悟呢?在蘇教版《品德與社會》課本三年級下冊《快樂的鄰里生活》安排了這個故事的欣賞,并在結尾設了一個討論題:
你贊同孟子媽媽的做法嗎?贊同,因為孟子媽媽搬家是為了孟子有一個好的成長環(huán)境,…… 不贊同,因為搬家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新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鑒于此,教者在教學到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就故意設計了一個小辯論。首先讓支持不同觀點的同學分成兩組。剛開始分組的時候,多數的孩子不假思索地加入了正方,在他們想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當然是對的,要支持。只有少部分同學選擇了反方,似乎還對自己沒有信心,因為在此之前,也許所有的同學甚至老師也都沒有懷疑過這個事情的合理性。于是一場力量懸殊的舌戰(zhàn)開始了。
畢竟是小學生,所以不能嚴格按照一辯二辯的程序進行了,只是讓孩子們暢所欲言,自由辯論。
正方:在學校附近當然好了,這樣才能好好學習。
反方:難道不住學校附近就學習不好了嗎?
正方:孟子住在屠夫家旁邊,經常拿刀亂砍,既破壞了家中的東西,又可能有危險,這多不好啊。
反方:他切菜有什么不好,也許將來還能成為廚師呢,聽爸爸說,現在廚師工資可高呢。再說了,住市場邊買菜多方便啊。
正方:孟子住墳地旁邊不好,經常學人大哭,以后會養(yǎng)成愛哭的毛病。
反方:愛哭不好,那他可以不學人哭啊。
正方:但是他還是個很小的孩子呢。
反方:那孟子媽媽不能教育他嗎?搬家就行了嗎?難道大家都住到學校旁邊,墳地附近、市場附近都不要住人嗎?
正方:反正住學校附近好,我家在城里買了一套房子。媽媽說下學期就到那里的實驗小學念書了。這不說明住學校附近好嗎?
反方:你住學校近,進好學校就能學習好嗎?不一定吧。那小沈陽以前還是唱戲的,現在不照樣成大明星嘛。
正方:我爸爸說,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才能有出息。
反方:那學習不好就沒有出息嗎?
……
聽聽現在的孩子們,聯想多豐富,語言多犀利。其中不乏一些在成人看來都很復雜的問題,比如學區(qū)房,成才的標準等。
這場辯論最大的收獲并非是這一論題的結果,而是引起我對教學過程的探索與思考。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課程,活動性是其突出的特點。多種形式的活動會令教學過程更靈活有效。在品德與社會教學歷程中,我總結到一些有效的活動形式,在此簡述一二。
一、開展小調查
通過調查訪問讓學生能夠在生活實踐中以道德情感體驗為動力,逐步形成道德行為習慣。如《塑料與我們的生活》,請學生調查了解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從而明白現在的生活和塑料密不可分,再調查家里、學校里有哪些白色垃圾,學生發(fā)現環(huán)境污染特別嚴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時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發(fā)著臭味,使學生對生活污染的嚴重性有了深刻的了解,繼而產生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二、情景模擬,角色扮演
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決定他們很喜愛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生活。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經常借助各種媒體創(chuàng)設或模擬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扮演不同角色,使他們身臨其境,產生換位體驗感。如在教《想想他們的難處》中,讓孩子蒙上雙眼從門口走上座位,或者用一只手系紅領巾,拄拐走路等活動體驗殘疾人的生活,通過表演讓學生感受到殘疾人一切日常生活都難。在情境中體驗生活,在體驗中感受生活。
三、交流討論
這是《品德與社會》課最常用的活動類型。它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在鍛煉交際能力的同時又培養(yǎng)了自身的表達能力及相互合作能力。引導學生將課前搜集的信息材料,通過文字、圖片、多媒體等在課內廣泛交流,以增強教學的可信度。如教學《讓學校更美》一課,學生將課前調查到校園內不文明現象在課上一一交流,說明愛護學校公共設施的重要性。接著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深入討論,然后再進行充分交流。仍以前課為例,針對“如何防止校園內不文明現象”這一問題,教師要求學生小組討論,提出“金點子”。學生集思廣益,在交流中提出了“加強宣傳”、“注重監(jiān)督”、“結合檢查”等許多可行性的建議,從中增進了學生的學校責任意識。
四、教學游戲
這是一種用于低中年級與學習內容配合、誘導他們從中悟出做人的道理的娛樂性的活動形式。如教《我不耍賴皮》,組織學生到操場上玩“老鷹抓小雞”的游戲,讓學生找到游戲中存在的問題:有的人排隊不自覺;有的人手沒抓前一位同學的衣服,隊伍老斷;有被抓到的同學唱歌時不唱……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做好游戲,再次做游戲,這次游戲完成特別好。教師小結:游戲要遵守規(guī)則,不僅游戲有規(guī)則,上課、做作業(yè)、買東西等事情都有規(guī)則,只有人人遵守規(guī)則,才能把事做好。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不同于語文和數學課,因此課堂上或者課堂外,要盡量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滲透德育,提高教學效果,幫助他們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唯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