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是人們日常工作經(jīng)驗的概括和總結,諺語的表達不僅直接或間接地折射出不同的社會文化價值取向,同時也反映出不同的時間取向。本文以克拉克洪和斯喬貝克的時間取向理論為基礎,從英漢諺語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中美之間時間取向的差異,進一步探討中美文化的差異,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有助于減少跨文化交際行為的失敗,推動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諺語是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折射出不同的社會文化價值取向。時間是人類所共享的,但是每種文化對時間的觀念卻是不同的,反映在與時間有關的諺語上亦是如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時間作為非言語交際的重要內容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時間取向理論為基礎,以英漢諺語為切入點分析中美時間取向的差異,旨在更好地體現(xiàn)出中美文化的差異,加深人們對中美文化的理解,為順利開展跨文化交際掃除障礙。
一、時間價值取向
美國人類學家克拉克洪和斯喬貝克認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時間取向。過去時間取向的文化尊重歷史和傳統(tǒng);現(xiàn)在時間取向的文化強調此時此刻;未來時間取向的文化則注重規(guī)劃和掌控未來(Davis,Linell,2001:199)。具體來說:
(1)過去時間取向
過去時間取向的人銘記過去,認為時間是一面鏡子,能透射出世界的本質,見證人類的起源及發(fā)展。他們相信過去會為制定決策和確定事實提供指導(林大津,1996:23)。中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經(jīng)驗,因而逐漸形成了過去時間取向的價值觀。
(2)現(xiàn)在時間取向
采取這一時間取向的人們注重當下,專注眼前。典型代表的是伊斯蘭文化。穆斯林認為未來屬于真主安拉,未來的事情他們無法掌控、不可預測,唯有現(xiàn)在才是最真切的把握。
(3)未來時間取向
尊崇這一時間取向的人們著眼于未來,喜歡打破常規(guī),推陳出新。最典型的代表要屬美國文化,美國人著眼于未來,極少回顧過去,認為未來充滿無限的可能性,只要通過努力,便會實現(xiàn)心中的“美國夢”,因此美國逐漸形成了以未來時間取向為主導的文化。
二、英漢諺語中折射出來的中美時間取向差異
(1)體現(xiàn)過去時間取向的中國諺語
家有一老勝有一寶。
這句諺語一方面說明家中有老人在,子孫能經(jīng)常團聚,親情會更加濃烈。另一方面表明年長者辦法多,閱歷豐富,可以為我們提供寶貴的經(jīng)驗。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老”代表著經(jīng)驗豐富、智慧超群。尊老歷來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種過去時間取向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思維中,一直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
老人不講古,后生會失譜。
意思是說老人如果不講一講過去的經(jīng)驗,年輕人做事就會失去準則,甚至誤入歧途。類似的諺語還有“嘴上無毛,辦事不牢”、“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等。中國的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一直被大家所認同,延續(xù)至今甚至成為很多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因此,人們習慣以過去的經(jīng)驗作為現(xiàn)在行事的參考,過去時間的價值取向在中國文化中占主要地位。
(2)未來時間取向在美國諺語中的體現(xiàn)
在美國文化里,“老”是并不被看作是一種財富或是敬仰。 相反,“old”一詞往往被賦予一些負面的含義,比如:
There is no fool like an old fool. 老年荒唐無法可想
America is a paradise of children, and the tomb of the elderly.
美國是兒童的天堂,老人的墳墓。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 老狗學不會新把戲。
在大多數(shù)美國人看來,年老并不是件好事,年老意味著無用。他們認為社會是年輕人的天地,老人不能再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因此,在美國直接談論年齡是避諱的,尤其對于成年的女性來說,“年齡”常常帶有消極的意義。由此可見,在年齡及“老”的態(tài)度方面,中國人比美國人更加積極,比美國人更加尊重老人。
美國人不把時間浪費在思索過去,而是著眼于規(guī)劃未來。他們希望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成效(楊小紅,2001)。因此,美式英語表達中多有與“未來”相關的諺語。例如:
④ Youth looks forward and age backward.
青年人向前看,老年人向后看。
⑤ The future belongs to those who prepare for it.
未來屬于那些今天有準備的人。
綜上所述,從時間取向上看,中美文化的一個顯著差別在于過去時間取向與未來時間取向。中國人尊重歷史,注重傳統(tǒng),做事喜歡引經(jīng)據(jù)典,追本溯源。而美國人一切著眼于未來,采取未來取向的價值觀,不喜歡墨守成規(guī)、主張突破創(chuàng)新。
三、結語
時間取向作為非言語交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蘊涵于文化的深層結構之中,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積淀。不同的時間取向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心理傾向。諺語既是歷史文化的沉淀,又是時代發(fā)展的體現(xiàn)。以中美諺語為研究對象,分析兩個民族之間時間取向的不同,能夠幫助人們深入了解中美文化差異,更好地促進中美之間跨文化交際的進行。
(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