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老式公寓的門扉,居室的明亮一掃樓道里昏暗的感覺,四方的門廳連著長長的門廊,自然而然地成為整個居室的中軸線,進到這里仿佛穿越到巴黎的老公寓里,老舊的木地板隨著步伐嘎吱作響,老房子獨有的氣味和靜謐混合成迷人氛圍,“好多朋友來我這里,都說‘感覺就像在巴黎’!”他神采奕奕地告訴我們,和Baptiste站在玄關,面對長廊,寬大葉脈的熱帶綠植承托在西班牙裝飾風格的邊桌上,仿佛在巴黎,又像在上海,而這兩處都是Baptiste的家。
10年前,Baptiste輾轉來到上海,機緣巧合之下,他進入父母認為無法安身立命的設計行業(yè)。因為未曾受過學院派的影響,他的設計少了陳規(guī)舊律,他將法國古典主義、巴洛克、現代主義甚至東方元素,依個人的審美巧妙結合,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并憑借兒時積累的點滴及殷實家境傳承的美感,迅速釋放出獨有的設計魅力,習慣把“家”與“工作”融為一體。Baptiste在上海的第三個家也是如此,他個人極其喜歡“戲劇化”的裝飾,在過去的兩個家,因為要兼顧商務的需求而有所收斂,這個家讓他的個人審美得以綻放。
撩起長廊上的紅色絲絨布幔,充滿戲劇化的門廊將人們的視線引向深處。門廊內使用圓形聚光燈,一路到底,將原本光線不足的弊端變成亮點。兩側墻面上,裝飾著Baptiste搜羅來的裝飾畫,無論城市速寫,還是當代抽象作品,無論原件,還是復制品,都經他精心挑選,有層次地排布羅列。其中還有幾張泛黃的帆船圖稿,是從父親家的地下室挖出來的“寶貝”。當然,尚余的空隙正是他繼續(xù)收集的動力,“我的理想是在兩道墻上擺上滿滿的畫作,就像個移動畫廊!”
眼前的Baptiste,和之前我們采訪他前兩個家時的狀態(tài)大有不同,“剛開始做設計,嚴重缺乏自信,意隨人言,把自己弄得像個無頭蒼蠅,結果出來客戶不見得滿意,也把自己累慘了?!彼叵氤醭雒]時的狼狽,反而很感謝那幾年所出現的人、事、物給自己的磨練,漸漸他找到自己的風格,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欣賞自己風格的客戶群——年輕、對新事物接受度極高的海歸一代,他和他們能輕松地打成一片,甚至和很多客戶都成了好朋友,而他們都在某種程度上熱愛他這種“戲劇化”的風格。
進門的右邊是Baptiste的工作間,“或許有人接受不了這樣的激情四射,幸好我留了一道門,關起門,這就是我的世界”。這是他最為個人的舞臺——猩紅色與黑白條紋、銅金的吊燈框架與垂下的碩大流蘇,強烈的對撞充滿整個空間。濃得化不開的激情在工作間里激蕩,激發(fā)著Baptiste的創(chuàng)意,他嘗試將床架轉換成書架,他試驗各種家具比例的可能性、各種設計上大膽的嘗試,讓整個工作間儼然成了創(chuàng)意的試驗場。
“我一直知道自己要做設計”,從書架上拿出厚厚的一沓文件夾,里頭是一張張硬筆素描,全是單體、連體別墅,細致得不能再挑剔,這是Baptiste十幾歲時的作品。從小他就特別愛畫房子,古典、巴洛克、洛可可風格,有張?zhí)貏e有意思,在房子旁有一家四口的半身畫像,“也許你不相信,那時我想象的這4個人,就是我的客戶!”
10多年過去了,現在Baptiste還真的有不少私宅客戶,就如畫中人物那樣的一家四口,也有更多商業(yè)空間喜歡上他的設計風格。Baptisce在上海的10年經歷,也許可以說是一個男孩的心想事成,更是許多青年設計師在大城市里從無到有的故事縮影。或許,每次拜訪Baptiste的家,你都會發(fā)現些許不同,他樂此不疲地完善著空間的裝飾,試驗著各種可能,整個家無限接近完成的狀態(tài),這正是他最為完美的“上海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