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號《文化縱橫》以“科技VS人文”作為封面選題,并刊登了相關的四篇文章。這個選題和相關文章,源于這樣一種認識、判斷、甚至是共識:人工智能引發(fā)的社會焦慮,包括哲學和倫理在內的人文反思能力衰落,難以跟上當下的科學技術進步,這種科技和人文的失衡“構成了現代性危機的重要表征之一”。
問題是,上述的這種以人文落后于科技導致“現代性危機”,或者是對“人類文明”巨大挑戰(zhàn)的邏輯和結論本身是值得討論的。
第一,科技和人文的對等和并列關系,早已經悄然結束。迄今為止,人類社會中的科技和人文的關系大概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古希臘階段,科技與人文基本重合。人文學家基本上就是科學家。第二個階段,文藝復興時代。在這個時代,科學技術已經開始與人文知識體系分離,但是,科學技術尚未形成獨立的學科和體系。這個時期的精英,橫跨科學技術和人文兩個領域是可能的。第三個階段,工業(yè)革命的狂飆時代,科學技術發(fā)生前所未有的突飛猛進,在這個階段,雖然,科學技術的演進令人眼花繚亂,但是,人文領域同樣充滿創(chuàng)造精神。第四個階段,20世紀中后期至2017年10月號《文化縱橫》以“科技VS人文”作為封面選題,并刊登了相關的四篇文章。這個選題和相關文章,源于這樣一種認識、判斷、甚至是共識:人工智能引發(fā)的社會焦慮,包括哲學和倫理在內的人文反思能力衰落,難以跟上當下的科學技術進步,這種科技和人文的失衡“構成了現代性危機的重要表征之一”。
問題是,上述這種人文落后于科技導致“現代性危機”,或者是對“人類文明”巨大挑戰(zhàn)的邏輯和結論本身是值得討論的。
第一,科技和人文的對等和并列關系,早已經悄然結束。迄今為止,人類社會中科技和人文的關系大概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古希臘階段,科技與人文基本重合。人文學家基本上就是科學家。第二個階段,文藝復興時代。在這個時代,科學技術已經開始與人文知識體系分離,但是,科學技術尚未形成獨立的學科和體系。這個時期的精英,橫跨科學技術和人文兩個領域是可能的。第三個階段,工業(yè)革命的狂飆時代,科學技術發(fā)生前所未有的突飛猛進,在這個階段,雖然,科學技術的演進令人眼花繚亂,但是,人文領域同樣充滿創(chuàng)造精神。第四個階段,20世紀中后期至今,不僅科學技術疆土不斷高速度拓展,而且每個學科和領域都發(fā)生持續(xù)性革命,并形成交叉影響。相比較科技的新面貌,人文領域全面滯后,不少學科甚至停滯不前。與人文領域休戚相關的意識形態(tài),早已經進入到蒼白、淺薄和喪失張力的歷史時期。在這個階段,一方面,科技的邊界不斷延伸,侵蝕人文領域,另一方面,人文領域越來越多的學科,必須訴諸各類科學技術的新工具。所以,真正的現實是,人文領域正在被納入到廣義的科技領域, 早已失去了和科學技術平起平坐的資格。
今天,固守人文主義思想,是一個非常悲哀的事情。更為嚴重的是,人文科學的生命力正在退化,在當代,人們消耗在人文領域的時間、精力和興趣,都在不可避免地減少,不可避免地“小眾化”。
第二,究竟什么是正在來臨的“現代性危機”? 人們關注和討論所謂的“現代性危機”已經很久了。這一討論過程中,在這個地球上,發(fā)達國家從工業(yè)社會轉入后工業(yè)社會,進而進入到所謂的信息社會和人工智能社會。期間,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專業(yè)化程度,不是以月,而是以天和日的速度延伸。于是:(1)人類的絕大多數,已經被排斥到科學技術的主流之外。傳統(tǒng)的科普方式,不足以解決民眾對科學技術知識的嚴重匱乏。(2)自愛因斯坦之后,人類已經難以擁有重大成就的科學家,因為科學本身的分工急劇的精細化、細微化,再也沒有這樣全方位影響科學技術的科學家了。(3)科技領域內部的鴻溝不斷加大,不再具有同時處于前沿的生物科學和電子科學的科學家,任何學科的高端專業(yè)人員,離開自己的專業(yè)范圍,也難以克服基本無知的狀態(tài)。(4)科學技術正在成為社會演進的核心,資本、人力資源和其它資源都只能圍繞著所謂的科技進步展開。(5)科技壟斷,正在成為人類社會最強大的壟斷。
這樣局面的發(fā)生,源于科學技術的自我意識、自我意志和自我邏輯的發(fā)育和成長,這絕非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所能控制和駕馭的。越來越多的工程師們,已經進入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時代,因為基礎科學的基礎不再穩(wěn)定。
整個商業(yè)社會,正在越來越徹底地與人文領域分離,全面導向和依附于處于爆炸狀態(tài)的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不過是鏈接科學技術和商業(yè)、經濟活動的一個橋梁。
人類在歷史上從未像今天這樣,在科學技術面前,處于如此被動狀態(tài)。人類原以為,自己正在實現從“無知”進入到“已知”,豈知,“已知”又很快墮入到新的“無知”。新的混沌籠罩著人類文明,傳統(tǒng)文明和當代混沌發(fā)生重疊。人們在混沌中振奮,在混沌中絕望,在混沌中徘徊。所以,人類面臨的不再是“文明危機”,而是“文明形態(tài)”的改變。
第三,中國的“科技VS人文”?;臼聦嵤牵涸诂F代科學技術領域,中國的科技哲學長期處于落后局面。這種情況,現在開始改變,但是,并沒有徹底扭轉。各個人文社會學科,距離現代化和本土化還有漫長的距離。所以,對于中國而言,如果存在科學與人文關系失衡,也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失衡:一方面需要加速追趕科技并實現人文的現代化,另一方面,需要尋求符合歷史潮流和文明走向的科技與人文的平衡模式。
為此,中國需要思考知識體系的革命。當務之急是結束文理過早分科的教育體制,使所有青少年都要在接受??坪透叩冉逃埃瓿煽茖W的基礎訓練,成為具有人文精神的科技人。在中國,到了抑制知識分子的人文主義情節(jié),更確切地說是源遠流長的“文人”情節(jié)的時候了。
19世紀到20世紀,是“人類中心主義”時代,與其價值體系相關的人文必然受到尊崇。進入21世紀,“人類中心主義”全面動搖,機器崛起,科學技術處于主導地位,賽博格人正在走來,在這樣的“后人類時代”,不復存在沒有科技工具和方法的人文,不復存在沒有遭到科技浸透的人文,也不復存在與人文隔絕的科技,傳統(tǒng)人文正在異化中升華。
——朱嘉明 著名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