犄角
在校學生
Weibo:是犄角不是雞腳
走之前我們把房間整理成了來時的樣子,它將會迎接下一個來到這座城市的流浪者。我們帶走的更多的是留念與欣慰。
住宿舍的日子,我常常趴在窗臺上,眺望馬路對面的小區(qū),羨慕他們有寬敞的陽臺可以透氣,羨慕他們有足夠私密的個人空間,羨慕他們舒適溫馨的居住環(huán)境。
一邊也憧憬著,自己畢業(yè)以后的生活:最好能像美劇的《老友記》一樣,和朋友們住在有趣的房子里;或者像《愛情公寓》里那樣,下班后有一群朋友在彼此溫馨的房間里嬉笑打鬧,當然如果能像《武林外傳》里那樣,大家同吃同住同工作在一起就更好啦。
可我看到更多的現(xiàn)實卻是:畢業(yè)后,初出茅廬的小年輕們只能蝸居在狹小的空間中,幾乎24小時營業(yè)的沙縣小吃,時刻喂飽加班到深夜的他們;凌晨仍在地鐵口堅守的“飛摩佬”,隨時等著接送身體被掏空的他們;樓下的便利店原地待命幫忙簽收他們原本無處安放的快遞;大家穿著筆挺的西裝在摩天大樓里的格子間流浪,咀嚼著乏味無趣又缺乏安全感的生活。每每想到這些,那種“即將獨立迎接新生活的興奮感”就瞬間蕩然無存。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青年社區(qū)”這個概念,發(fā)現(xiàn)這和我想要的生活竟然不謀而合,于是在看到“灣流青年社區(qū)”公眾號發(fā)布的城市體驗官招募時,帶著對魔都光怪陸離的幻想報了名,誰知就這樣去市中心的豪華屋里流浪了三天。
我被安排在灣流國際青年社區(qū)的四川北路店,上海站過去不到半小時。下午三點多我拖著行李箱到達,社區(qū)的接待處在負一樓,拎著行李下去,接待處的小姐姐很熱情地帶我到安排好的房間。房間的門用的是密碼鎖,密碼是提前發(fā)到登記的手機上的,會給一張門卡,用于晚上十點后進出社區(qū)的大門,很方便。
房間不大,但在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也不必再大。一室一衛(wèi),簡潔明亮,非常適合一到兩人生活。吧臺、書桌、床鋪、沙發(fā),還有令人滿意的洗衣機、冰箱、熱水器,所有的設計與布置都是簡約清新的風格,以鵝黃加木色為主,點綴著幾點綠,很對我的胃口,奔波勞累的身體便不受控制地往床上撲了過去。
晚上沒有強迫自己出去看看夜上海的熱鬧,移步書桌,打開落地燈,平時繁忙的生活就暫時擱置一旁了。我選擇用一部丟了很久未看的電影《喜歡你》來迎接這個夜晚,雖然知道一墻之隔的街道正是燈紅酒綠、喧喧嚷嚷。但這里的夜,很靜。
得知我過來住,好友悅也無比興奮地嚷嚷著要來感受下都市人的生活。上午出去接她的間隙在附近逛了逛,社區(qū)出門斜對面便是一個大的中信廣場,商店餐飲都很齊全。再走兩步,羅森便利店、奶茶小吃就都有了,用一份生煎和一小碗餛飩填滿空空的胃,簡簡單單不多不少。很多時候食物就像蛋糕上的那顆櫻桃,一顆大大的紅紅的櫻桃就讓我覺得生活足夠完美了。
悅在下午一點到了,我們沒定要去的地方,隨便在地圖上搜尋,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找到魯迅晚年居住的山陰路以及墻上刻滿海誓山盟的甜愛路,感慨時間的瞬息變化和滄海桑田。
走之前我們把房間整理成了來時的樣子,它將會迎接下一個來到這座城市的流浪者。我們帶走的更多的是留念與欣慰。我想,當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只會不斷往前跑,從來不會想每一步的意義,而出社會以后的無聊在于,總是患得患失,隔三差五地思考人生討厭自己。
一學期又快結(jié)束了,希望大家都不要長成無聊的大人。來路無可眷戀,值得期待的只有前方。
Q&A
Q=《OC18》
A= 犄角
Q:青年社區(qū)對你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
A:里面的那種氛圍環(huán)境吧。住青年社區(qū)的大多數(shù)都是年輕人嘛,大家的思想、想法都是相似的,在一起交流、互動都是非常輕松的。
Q:你覺得什么樣的年輕人更適合住青年社區(qū)?
A:我覺得所有年輕的朋友都可以嘗試一下。但可能更適合自己有目標、比較自律的年輕人。大家都住在一起的話,其他人的生活習慣、作息肯定會影響到你,能把控好自己的人可能更適合這樣的生活方式。
Q:對畢業(yè)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計劃嗎?
A:畢業(yè)后可能給自己留半年到一年的間隔年,出去走走或者做做義工,然后再進入工作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