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顧浩 徐婧 圖片提供_顧浩
等風來廈航飛行員尼泊爾支教故事
如果想飛起來的話,只有勇氣往前沖,是不夠的,我們得停下來,什么都不要想,讓自己清空,只是等風來。
──電影《等風來》
顧浩在尼泊爾
幾年前,一部名為《等風來》的電影紅極一時,鏡頭中尼泊爾的美景讓年輕的我對尼泊爾心生向往。2013年,我如愿成為廈航的一名飛行員。然而繁忙的訓練和飛行,讓我始終沒有足夠時間前去尼泊爾一睹芳容。前不久,我借調至南航的期限已到,但飛行執(zhí)照卻未能及時轉回公司,客觀原因不得不讓我暫時停下飛行工作。
褪去制服的我感到無所適從,內心被待飛的焦慮漸漸占據。此時,妻子的話點醒了我:“何不趁此機會,去一趟你心心念念的尼泊爾呢?”收拾好心情和行囊,我和妻子及朋友們一起,踏上了期待已久的尼泊爾之旅。
8月23日,我們一行從拉薩直飛加德滿都。落地之后,加德滿都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卻好似國內一個普通的“城中村”。尼泊爾確實屬于一個各方面都相對落后的國家,這一點從各個地方的道路就能體現出來:境內基本沒有高速公路,大多都是盤山公路,彎道極大,泥濘不堪。要不是老司機帶路,我們還真是寸步難行。然而這并沒有影響我們“等風來”的熱情。之后的事實證明,一切都是值得的 。
簡單休整之后,我們就直奔本次旅行的目的地──博卡拉。高聳的雪山、靜謐的湖泊、刺激的極限運動,凡此種種令人流連忘返。但我漸漸發(fā)現,這里的人們生活水平低下,孩子受教育程度也是參差不齊。尤其是在山里的孩子,更享受不到該有的教育。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在博卡拉認識了尹老師。尹老師和他的團隊來自聊城特戰(zhàn)救援志愿者協會,此協會是由聊城及周邊地區(qū)的民間志愿者、戶外驢友、專業(yè)醫(yī)護人員等人士自愿結成的非營利性民間緊急救援團體,為本地區(qū)及周邊地區(qū)的群眾性戶外運動提供公益性培訓、指導和救援服務,參與本地區(qū)及國內外的自然災害救援。此次,尹老師帶著在國內收到的募捐資金,專程幫助這里的貧困兒童建立一所希望學校,并且?guī)Я肆x工團隊前來支教。我被他們的大愛所感動,于是請求加入其中,希望能盡一點微薄之力。
尼泊爾當地的孩子
條件簡陋但孩子們依然求知若渴
支教隊員們踏著泥濘的山路運送物資上山
空中俯瞰雄偉的雪山
尼泊爾風景如畫
支教地位于山上的一所小學,我們加入尹老師的團隊,和他們一起搬運教學物資上山。山路崎嶇不平,難以通車,沉重而繁多的物資只能靠他們手拿肩扛,一步一步背上山。
小學的硬件設施十分簡陋,說是教學樓,其實是一間破舊的磚瓦房,甚至連課桌椅都沒有。上課時,孩子們席地而坐,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課。即使條件這么艱苦,我們的老師仍然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的知識奉獻給學生,和孩子們同吃同住,一起快樂地學習。支教期間,老師們省吃儉用,把自己帶來的食物分給孩子。哪怕每天一塊餅干,一碗稀飯,孩子們都覺得很幸福 。
我了解到這是尹老師第三次來尼泊爾支教,第一次帶團隊出國支教。目前國內外一共5個人,分別在兩個山上的支教點推廣中文課程。為了改善孩子們的學習環(huán)境,他們決定建立一所新學校。經半年的籌劃,尼泊爾孔夫子小學將在最近1周開始建設。為此,我和尹老師團隊一起,四處奔波,為學校選址。學校大致將由三四間混凝土結構的平房教室組成,其中會有一間圖書室。然而尼泊爾的中國書籍價格實在太貴!為了避免有圖書室卻沒有書籍的尷尬局面,尹老師受尼泊爾的華人朋友啟發(fā),想到了一個妙招。他發(fā)布“一本書公益夢想,讓中國的愛傳給遠方”的公益信息,讓每位前來尼泊爾的中國游客帶上一本書,在加德滿都或者博卡拉定點捐贈,然后統(tǒng)一接收,目標籌集新舊各種中國書籍3000本,供孩子們閱讀。
8月31日,我接到通知,執(zhí)照問題已經解決,需要及時返回廈門。短短7天的尼泊爾之行畫上了句號,博卡拉旖旎的風景和孩子們天真的笑臉似一陣清風吹過我的心,清空了我待飛階段的迷茫和困頓。順著風的方向,我走出了自己封閉已久的世界,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尋求到人生的真諦。
也許支教的我如同一根火柴,偶爾在那片土地上亮了一下,雖然馬上就熄滅了,但畢竟留下了光和熱,這對于我來說已經足夠了。在尼泊爾山區(qū)支教的幾天,雖然很短,但對支教老師身份有了一個更深的理解。在另一片別樣的藍天下,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和“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蛟S我并沒有留下些什么,但是卻帶走了值得珍藏一生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