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人生澤中華
——追憶著名氣候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紹武
2011年10月王紹武教授在氣候科學前沿學術報告會上作報告
深秋的燕園,天高云淡,落葉繽紛,色彩斑斕,可是再也尋不到王紹武先生的身影。2015年1月11日,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臨終前夕,他還在撰寫最新的一本專著,去世前3天還在和學生討論科研工作。
就是這樣一位孜孜不倦、筆耕不輟的學者,對我國古氣候、氣候診斷、氣候預測、氣候變化及氣候影響等研究領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雖然先生離開我們兩年多了,但是他的為學和為人都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教過的每個學生,無一不欽佩先生對學術追求的堅持。
2016年3月23日,北京大學召開了紀念王紹武先生逝世一周年暨氣候科學前沿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緬懷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繼承他的科研精神,在氣候科學研究的路上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以他為楷模和榜樣,為推進學科進步做出貢獻。
會上,北京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決定成立“王紹武基金會”,用于獎勵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
《氣象學報(英文版)》“王紹武先生紀念專輯”在先生逝世兩周年時出版。
相信先生的在天之靈一定會深感欣慰。
1951年,青春年少的王紹武考入了清華大學氣象系,1年后轉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氣象專業(yè)。1954年,為了協(xié)助前蘇聯(lián)專家阿基莫維奇工作,成績優(yōu)異的他得以提前留校工作。
在協(xié)助阿基莫維奇講授動力氣象學期間,先生嘗試從動力學觀點研究天氣變化機理。那時,我國的科研設備還比較落后。天性豁達的他全然沒有將這些硬件設施條件放在心上,他以算盤和計算尺為工具,用筆計算出渦度等物理量。
即使在后期有了計算機,由于資源短缺,他上機操作的時間經(jīng)常被排在夜間。有時為了盡快獲得計算結果,他每日早出晚歸,甚至乘火車到位于天津的海洋情報所上機。
1956年,王紹武先生在《氣象學報》發(fā)表學術生涯第一篇氣候研究論文,將研究方向轉為長期天氣和氣候研究。從此,他將余生都交給了氣候學。
無論做何種研究,對先生來說不變的是勤奮。他從天氣圖上手工整理和積累了國內最早、最完整的北半球500百帕高度場氣候資料。與此同時,他將研究視野擴展到全球,整理了自1871年以來全球海平面氣壓場的圖文資料。
沒有人知道,在那段歲月里,王紹武先生寫過多少張紙,熬過多少次夜。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編制《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他與協(xié)作單位同事搜集整理中國五百年來的旱澇圖集史料;開展韻律研究并應用到中國季氣候預測中;收集整理太陽黑子資料,尋找其與氣候的關系,嘗試做十年時間尺度的氣候預測;分析海洋、冰雪等與大氣韻律的關系,進而開展災害性天氣的長期預報……
當王紹武先生將研究成果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時,人們均驚嘆他的毅力與堅持。更令人可敬的是,他將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無私地分享給了他人,被國內外科學家廣泛使用。
直到今天,王紹武先生這種淡泊名利、心胸豁達的精神仍然影響著后學。而他的博學和多才多藝,也常為人津津樂道。他精通英文、俄文,還能閱讀日、德、法等多語種文獻,對甲骨文、集郵和刀幣收藏和鑒賞頗有心得。
為了與國際接軌,精通外文的王紹武先生給自己定下了一個任務,即每周至少看兩篇外文文獻。他不僅這樣要求自己,也囑咐學生這樣做。生前,他一直保持著這個習慣。而他的學生坦言,沒有恒心、執(zhí)著與勤奮,一周看一篇英文文獻都是很難做到的。
也許正因為時刻關注國際氣候學的動態(tài),王紹武先生對我國氣候學做出了許多開拓性的貢獻。如較早開展了統(tǒng)計預報和計算機應用,利用單板機計算相關系數(shù)、回歸方程;引入和大力推介小波分析方法,邀請國外原創(chuàng)者來北大講學;較早開展數(shù)值模式研究,協(xié)助和指導建立統(tǒng)計氣候數(shù)值模式……
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令先生著作等身。他主編文集十余部,編著了《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長期天氣預報基礎》《中國季平均溫度及降水量百分比距平圖集(1880-2007)》《現(xiàn)代氣候學概論》《現(xiàn)代氣候學研究進展》《C l i m a t eo fChina》《全新世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科學》等。
從這些書中受益的不僅僅是他的學生,還有許多素未謀面、來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學子。
王紹武先生從1986年開始指導碩士生、博士生以及博士后,他培養(yǎng)的大多數(shù)學生如今已成為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氣候學研究的主力軍。時隔多年,先生和藹可親、循循善誘的形象在學生心中依然歷歷在目。
為了提高學生的外文閱讀能力,他親自講授科技英語閱讀課程;為了擴大學生視野,他將自己從圖書館復印的外文期刊做好筆記后借給學生看;為了提攜后學,先生邀請學生為自己即將出版的書籍作序。從先生成為教師的那一刻起,就將傳道授業(yè)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先生病危時,學生去看望他,他只字不提自己的病情,反而繼續(xù)傳授培養(yǎng)學生的經(jīng)驗。先生將學生分為兩種,一種是知道如何動手做;一種是不知道如何做。對于前者,他常常施以援手,幫其完成得更好;對于后者,他往往從側面啟發(fā),打通學生的思路。如果和學生聊的時間長了,他總會擔心“在我這兒會浪費時間”。
令人難以忘懷的,還是先生淡泊名利,一心一意做學問的精神。他的學術論文和專著幾乎都是通過研究某一問題自然產(chǎn)生的結果,而不是為了做文章而做學問。這種純粹的探索精神使得先生取得了豐碩的果實:他主持或作為骨干參與的《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獲1979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中國長期天氣過程機理與氣候變化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短期氣候預測系統(tǒng)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過去2000年中國氣候變化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退休后,先生也沒有閑著。他說:“研究氣候是我的工作,研究歷史是我的愛好,這種愛好從我在南開讀中學時就開始了。但以往忙于工作,少有時間來研究歷史,現(xiàn)在我退休了,有時間來把自己的愛好和工作結合起來,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毕壬R終前正在撰寫的專著是《氣候人類文明》。
科研成果要服務于國家需求是先生長期堅持的理念,先生時刻關注著國家氣象臺站及預報業(yè)務的發(fā)展。早年氣象站單站預報在氣象預報業(yè)務中占有重要地位,先生饒有興趣地做了很多工作,并向基層氣象站介紹推廣。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堅持每月參加中央氣象臺長期科的月天氣會商,并發(fā)表自己的預報意見;堅持每年參加中國氣象局舉辦的汛期會商以及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黃河水利委員會和國家海洋局的汛期和渤海冰情預報會商,在會商會上發(fā)表預報意見和作特邀學術講座。
直到2014年春季,先生還帶病參加全國汛期預測會商會議并給出預測指導意見。2014年夏,還帶病參加國家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編撰研討工作和給青年學子授課。生前,先生多次到氣象臺站講學和舉辦短訓班,深入淺出地介紹氣候變化科學的諸多熱點、難點、疑點和前沿問題以及最新國際動態(tài),積極推動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的結合。
先生將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氣候學研究和高等教育事業(yè),為我國大氣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如今,我國氣候學的發(fā)展正邁上新的臺階、呈蒸蒸日上的態(tài)勢,這也許是對先生最好的緬懷。
謹以此文紀念王紹武先生誕辰八十五周年。
(供稿人:羅勇、周天軍、龔道溢、黃建平、趙宗慈、陶祖鈺、黃建斌、聞新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