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
我在乘車時讀的書是專門挑選出來的,如《讀者文摘》《紐約客》都是我乘車時的最佳讀物。它們便于攜帶,內(nèi)容又多是美國社會的熱門話題,讀起來立刻使人投入,還有一點,這些雜志的重點文章的長度適宜,剛好能夠在旅途中看完,這樣我就可以在下車后將它“遺忘”在座椅上,它或許可以使另一位乘客減緩旅途的沉悶。從閱讀中獲得的充實感使旅途在無形中縮短了,主觀感覺上比自己駕車短許多。尤其是交通不順暢的情形下的駕駛,滿腹怒氣又無處發(fā)泄,那樣的一分鐘可以長得像半輩子。
不過我也因為乘車讀書闖過禍。十多年前的一個禮拜日,我爸爸約了幾位客人一同吃晚餐,家里人手不夠,便打發(fā)我去北京的西單菜市場買兩條魚和半只火腿。我當時正在讀卡夫卡的《城堡》,那是一本須把自己囚于其中方能讀出所以然的書。從西單菜場回家的電車上,我已在《城堡》深處。只聽售票員吆喝:“北太平莊啦!”腳先于我的意識,我已躥出車門,而腦子里仍是《城堡》里的種種迷津。木木呆呆走到家,爸爸開門便問:“東西呢?”我反問:“什么東西?”爸爸眼睛鼓了起來:“咦,等你買的魚和火腿呀!”我的嘴一下子張開——東西全忘在車上了。我爸爸一副揍也揍不得、罵也罵不出的樣子:女兒畢竟成人了,如今回家也算半個客。他幾乎捶胸頓足:“你讓客人吃什么?”他很好客且怕虧待客人。我趕忙認錯:“我讀書讀糊涂了。要不,我再跑一趟?”當然是來不及再跑一趟的,那時菜場來了鮮魚,排隊至少也要個把鐘頭。
到了美國,在和我先生談戀愛的階段,一天我的一個女友感冒了,臨時請我代她打一天工。所謂的“工”是照料一個兩歲的小女孩,每小時有五元的工錢。小女孩的母親是一位藝術(shù)評論家,當時正在趕寫一篇舞蹈評論文章。她匆匆教我換尿布、喂飯、放卡通片等要領(lǐng),就潛入地下室寫作去了。我先生打電話來,說他下班會很晚,可能酒店已關(guān)門了。我自告奮勇,說打完工我立刻就去買酒,我知道這瓶酒對他的重要性。他父母一年只在圣誕前夜喝一瓶軒尼詩,而他們住在鹽湖城,那里的酒比別處的貴很多,因此這瓶酒總是由他們的兒子當作禮物送給他們。這已經(jīng)成了他們的家庭傳統(tǒng)。我結(jié)束了八小時換尿布、喂飯、放卡通片等的工作,拿到四十元錢,買了酒并請店員給了它最豪華的節(jié)日包裝。天擦黑時我已擠在下班人群里走進了地鐵。一找到個光線較好的位置,我馬上打開隨身帶的一本英漢字典。那時我在準備考試,想出個背字典的愚蠢辦法來提高單詞量。于是就背得十分忘情,直到發(fā)現(xiàn)自己已坐過了兩站。下了車總覺得步伐飄然得有點可疑。直走到家門口,才發(fā)現(xiàn)兩手是空的,才猛然醒悟到換了八小時尿布掙來的錢,已去了一半,只好趕去一家超市,把剩的一半工錢拿出來,再買一瓶軒尼詩。從那以后,我每次因乘車讀書而誤事時,我先生總要提起那兩瓶軒尼詩,他為我感到痛惜:換一天的尿布,幾乎一文錢也沒落下。他對不可理喻的我苦笑:“唉,你丟這丟那,不是乘錯車,就是下錯站,怎么就從來沒丟過書呢?”這倒是真的,我這人吝惜兩樣東西:一是書,二是稿紙。似乎是個腦筋很老,生活方式也古舊的窮酸書生。
一次在華盛頓開往紐約的火車上,我讀完了《洛麗塔》,一時間淚流滿面,哽咽不止。一車廂的人都看著搐動的我,不知如何是好。一位年輕女士戳戳她的男友,問他可知緣由。那男友聳聳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蒼,表示只有天曉得。那次損失最小,只把一片從加拿大買的牛皮書簽弄丟了。
(選自《波西米亞樓》)
【寫作指津】
《書禍》一文真實可感,令人動容??戳俗髡咭驎堑湹墓适拢覀儠型硎?,因為這樣的故事我們也曾有過,從而為之傾倒。整體而言,本文有如下亮點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一、一線串珠,形散神聚。文章以“書禍”為線索,生動記敘了三個故事:“我”因讀書而丟菜,“我”因讀書而丟酒,“我”因讀書而丟書簽。通過這三個故事,作者那種癡迷于書的言行舉止活靈活現(xiàn)地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本文先敘寫作者有乘車讀書的習慣,再由一句“因為乘車讀書闖過禍”引出作者三次乘車讀書入迷而遺失物品的經(jīng)歷,鮮明凸顯作者熱愛讀書、用心專一的特點,可謂脈絡(luò)明晰,中心突出。由此可見,作文時采用一線串珠之法,會使文章的材料與中心渾然一體,結(jié)構(gòu)緊湊,呈貫通之美。
二、素材典型,剪裁精當。文章第一個故事生動描寫父親因“我”丟菜而“捶胸頓足”,第二個故事記敘先生對“我”讀書誤事而苦笑痛惜,第三個故事寫“我”讀書感動以致丟了牛皮書簽。這三個故事傳神展現(xiàn)“我”對書的特殊情感歷程:“癡迷—忘情—動情”,逐層遞進,步步深入,讓我們真正感受到讀書的無窮魅力。此外,三個故事又各有側(cè)重:第一個故事刻畫作者木木呆呆的癡迷神情與作者誠懇認錯的語言;第二個故事側(cè)重敘寫得不償失的過程,以先生的痛惜與苦笑側(cè)面烘托作者讀書之用心;第三個故事以火車上的乘客的神態(tài)側(cè)面烘托作者的動情之態(tài)。三個故事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示出作者的“癡神”“癡行”“癡心”??偟膩碚f,文章選材典型,剪裁精當,重點突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語言質(zhì)樸,意趣盎然。本文平白如話,情真意切。如“這樣我就可以在下車后將它‘遺忘在座椅上,它或許可以使另一位乘客減緩旅途的沉悶”,“遺忘”一語,看似漫不經(jīng)心,實質(zhì)傳神表現(xiàn)出作者善解人意的品質(zhì),給人留有余味。又如“我這人吝惜兩樣東西:一是書,二是稿紙。似乎是個腦筋很老,生活方式也古舊的窮酸書生”,此句中“老”“古舊”“窮酸”這三個自嘲之詞,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出作者古典老套、嗜書如命的特點,讓人拍手叫好。尤其是最后一段中,“戳戳”“聳聳”“望望”等詞,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那對年輕男女對作者忘情之舉的匪夷所思,從側(cè)面映襯出作者沉醉書中的“癡相”,妙趣橫生,興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