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馬桶是隨著新工房如雨后春筍般地崛地而起才走進千家萬戶的。之前的多少年里,上海老式房子里都普遍擁有兩件套:馬桶和煤球爐。倒馬桶,曾經(jīng)是老弄堂里每天早上的一大景觀,有手提的、肩挑的、小車推的,那些年老的甚至年邁的大娘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不僅解決自家“肥料”的出口問題,也幫助鄰里解決一些困難,并以此賺些勞務(wù)費貼補家用。
早年的馬桶是用木板經(jīng)過特殊工藝彎曲而箍成的,塑料馬桶和抽水馬桶的問世那是后話了。由于木制馬桶的出現(xiàn),修馬桶的行當自然地應(yīng)運而生了。穿街走巷的箍桶匠,早期都是挑著擔(dān)子行走的,后來工作條件得以改善,就騎上自行車了。他們邊走邊吆喝,見有活干,就立馬停下來,換塊板子、換個桶箍,敲敲打打,一會兒就完工了。那年月,不僅馬桶是木制的,澡盆和臉盆也大多是木制的,這些木制的盆啊桶的,使用久了,就會出毛病,比如木質(zhì)的板塊漏水、腐爛、銅質(zhì)的箍生銹斷裂。缺了箍桶匠還真不行!那時的人過日子很節(jié)約,通常是結(jié)婚的時候買個新馬桶,修修補補不知要使用多少年,輕易不會去買個新的。
后來,不知從哪天起,塑料制品大行其道,馬桶也改成塑料的了,好像還有搪瓷做的,總而言之,沒有了木板拼接,也不需要桶箍了。材料的革命使得維修業(yè)也跟著起變化,箍桶匠往往是由老年人組成的,隨著行業(yè)的變故,他們或者告老還鄉(xiāng),或者改弦易轍。就這樣,箍桶這門絕活,失傳啦!真是前有古人,后無來者啊。因為不需要來者了。
其實那時候,上海的街頭巷尾,川流著不少從事維修業(yè)的工匠,掰著指頭數(shù)數(shù),有修補膠鞋的,大家都叫“套鞋”,就是下雨天穿的那玩意兒;有修陽傘的,更多的是雨傘而不是陽傘,還有一種油布傘,現(xiàn)在已經(jīng)見不到了吧;還有補碗補鍋的、屑刀磨剪刀的、修壞棕棚的等等。隨著時代的變遷,他們或先或后退出了賴以就業(yè)的平臺,并且隨著歲月的更迭,他們也退出了生命的舞臺。
時過境遷,現(xiàn)在街頭多的是修助動車的、修汽車的、修電腦的、修手機的、修家用電器的……再過幾十年,這些活說不定都由機器人來干了,人類的手中也許就沒有絕活了,嗚呼!可喜乎?可嘆耶?
本文署名: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