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光斗
精明的商人如何功成身退
文/李光斗
做商人做到特朗普那樣,應該是很多商人的夢想,但是別急著羨慕他。特朗普擁有天才般的經商頭腦和敏銳的商業(yè)嗅覺,他雖已成功地自我營銷繼而上位,但這并不意味著他能夠功成身退。事實上,他就任以來的表現也確實讓人為他的未來捏把汗。商場從來不缺少奇才,但折戟沉沙者也多得不可勝數。
中國歷史上完美演繹什么是功成身退的,當屬陶朱公范蠡。說起范蠡,我們想到的往往是他與西施的那段迷霧般的美麗愛情故事。但是另一個標簽更適合他:中國少有的功成身退的商人,尤其是在深度參與政治之后。論做官,他先后官拜越國和齊國的國相,興越滅吳,居功至偉;論經商,他可以做到“我不求財而財自來”。一生中三次散盡家財,博得陶朱公的美名。縱觀其一生,功成名就,手攜佳人,堪稱完美。那么這背后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呢?
當時的吳國十分強盛,而越國資源貧瘠,地理位置又偏遠,實在看不出有什么發(fā)展?jié)摿?。但是范蠡和好朋友文種卻反向操作,舍棄了吳國這個大集團,選擇了越國這個小公司。這里面有吳國和自己老家楚國是仇敵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寧可做小池塘里的大魚,也不做大池塘里的小魚。吳國太強盛,人才濟濟,范蠡和文種本來就是外邦人,沒什么門路,很難在吳國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越國卻是一張白紙,適合一展雄才;拿點原始股。再者,吳國雖然是績優(yōu)股,但是常年增值,說不定哪天就“黑天鵝”了,倒不如買只潛力股放心。只要肯耐心等待,加上細致的謀劃,越國一定有機會超越吳國。
范蠡信奉道教,堅信“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一生中很少會選擇已經圓滿的東西,也不愛跟風投資,而是把寶押在那些處在低潮期或者看上去毫無潛力的東西上。仔細觀察,其實很多富豪也都有這個特點,比如巴菲特。
中央電視臺品牌顧問、著名品牌戰(zhàn)略專家、中國電子商務協(xié)會互聯(lián)網金融委員會首席顧問、華盛智業(yè)·李光斗品牌營銷機構創(chuàng)始人
范蠡之所以能在越國有那么大的成績,不僅是擅長謀略,還有性格方面的原因。聰明人很多,但是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忍耐的不多。
初到越國的范蠡,并不受重視。但是范蠡沒有因此感到委屈,他認為自己確實應該虛心了解越國的風土人情,于是踏踏實實地當了五年的基層干部。后來越王勾踐兵敗,眼看要身首異處的時候,范蠡獻上臥薪嘗膽的計策,并且心甘情愿地跟隨勾踐入吳國為奴。這可不是什么美差。勾踐是個寄人籬下的亡國之君,毫無地位和尊嚴可言。范蠡白天盡可能地擔下所有的重活,晚上還要給垂頭喪氣的勾踐灌“雞湯”。
后來吳王夫差發(fā)現范蠡是個人才,想挖他做高管,但是被范蠡很清醒地拒絕了,從此勾踐更加珍惜范蠡。
知道何時進,何時退,這種分寸感不易把握。
越國成功滅吳之后,范蠡的威望已經達到巔峰,勾踐要與他平分天下的許諾也到了要兌現的時候了,但是敏銳的范蠡卻感受到一絲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氣氛。他清醒地意識到,此時不舍棄名和利,將來恐怕命都沒了。
最早范蠡發(fā)明“如意”的時候,把它的頭部設計成彎曲回頭之狀,意思是回頭即如意,“久受尊名不祥”。范蠡臨走前勸說同他一起苦心輔佐夫差多年的知己文種,再不走會被過了“河”的勾踐拆橋”,死得很難看。但是文種卻不相信。
范蠡走后才幾個月,文種就被誣陷喪命,果然死得難看至極。
范蠡那么大的官說不做就不做了,還要下海經商,勾踐心里肯定嘀咕:范蠡會不會背叛呢?范蠡也知道勾踐這廝不大度,為了打消勾踐的顧慮,范蠡將家室留在越國,意思是“你有人質你怕啥”。他只帶了西施、長子和幾個隨身仆役離開。結果真應了那句“失去的永遠是最好的”,范蠡從一個礙眼的功臣變成遙遠的傳說。范蠡走后,勾踐給范蠡的老婆封了女官;給了范蠡家一塊封地;為范蠡立生祠、鑄銅像,隔三差五就率領群臣朝拜。別管他是否出于真心,至少做足了面子工程,讓天下人覺得他善待功臣。
但是因為范蠡實在是太能干了,一下子成了明星企業(yè)家。齊平公一看,這是人才啊,不能錯過,于是給范蠡封了相位。
范蠡在齊國待了三年也待不下去了。一方面,范蠡內心深處不愿意扶植一個足以與越國抗衡的齊國,另一方面,他也不愿意鋒芒太露,招惹其他齊國臣子的嫉恨。于是散盡家財,翩然遠去。
太史公夸范蠡“三遷皆有榮名”,意思是每換一次地方,都能很快重新開始,成為當地首富。這話一點都不假。
范蠡離開越國的第一桶金是開荒種地、引海水煮鹽換來的。雖然辛苦一些,但是一本萬利啊!慢慢地他開始多元化發(fā)展,產業(yè)布局越來越廣泛。在他看來,只要是有需求的地方就會有生意做。春秋時期各國的特產不同,越國盛產蠶桑,秦人擅長冶煉加工,趙國擅長土木建筑,那時候可沒有電商,于是范蠡組織他們互通有無,等于干起了國際貿易。有一次他去了一個小集鎮(zhèn),了解到當地盛產核桃、木耳、肉類、皮毛等,但是當地居民缺少食鹽、葛衣麻布、日用雜品等。于是他先用高價收購了當地的特產,再轉賣到其他地方,掙了錢后再買回當地所缺之物,然后再賣到當地。因為他收購價格高,所以大家都愿意把東西賣給他。久而久之,很多商人聞風而動,這個地方慢慢發(fā)展成一個繁華的集市,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fā)展。為了表彰范蠡,當地縣令把湖、鎮(zhèn)等都以范蠡之名命名。范蠡還很會講品牌故事,通過他的策劃,首次將吃魚與“吉祥文化”結合起來,誕生了“年年有魚(余)”的說法。
追求利益最大化一直是商人的本性,但是在范蠡的字典里從來沒有貪利這個詞。離開越國后,范蠡經商只取“什一之利”。少掙點沒什么關系,關鍵是攢人品。久而久之,陶朱公的威望越來越高,成了知名IP,所以,很多人都愿意跟他做生意,成就了他“我不求財而財自來”的行商境界。
更難得的是,他不但自己掙錢,還幫助其他人掙錢。古代商人很少會把自己的經商秘笈傳授給別人,但是范蠡卻廣收徒弟,開展免費的商業(yè)培訓。晉商始祖猗頓曾經是個落魄書生,拜在范蠡門下,很快就發(fā)家致富奔向小康。難怪陶朱公成為中國歷史上出現年代最早、供奉人群最多的財神!此外,范蠡還慈善事業(yè),他曾經三次裸捐,濟世濟民,實現了真正的財散人聚。
做商人的時候不貪財,做高官的時候不貪權。范蠡之名通過品牌、錢財和口碑流傳千古。
這就是中國商人功成身退的大智慧?!乩势?,你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