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蓉
我有一個攝影師朋友,人稱“攝哥”,我卻叫他“牛哥”。他經(jīng)常去壤塘,拍了不少好照片。在他拍攝壤塘的所有照片中,我尤為喜歡當?shù)氐拿窬臃可?。照片中的建筑皆是方形平頂、體塊搭接,又都是木石或者土木結(jié)構(gòu),鮮明亮麗的色彩在大自然的光影中,彰顯出一個民族的奔放和沉穩(wěn)。照片可以記載一個民族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房前屋后地里長著的莊稼,呈現(xiàn)的是一種樸實、井然有序的生活態(tài)度,也是生命的一種自由狀態(tài),著實讓我們這些失去“自由”的人無比向往。
我因為看照片,無數(shù)次想著壤塘,想著一個我并不熟悉的壤塘。
壤塘也確實是因為一個攝影師,以及他拍攝的一些照片,在不知不覺中與我親近了,像足一位慕名已久又未謀面的熟人,就等著有見面的一天。還是要說清楚,我只知壤塘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度以為壤塘是在甘孜州境內(nèi),殊不知壤塘位于阿壩州西部。這事可以不說,一旦說出來,還真讓人慚愧。實際上,壤塘的西邊和南面與甘孜州的色達縣、爐霍縣、道孚縣接壤。這幾個縣我是聽說過,又都沒有去過。去年夏天,有親戚從廣州來,要去色達五明佛學院,經(jīng)成都轉(zhuǎn)機康定機場,再轉(zhuǎn)乘汽車到色達,言談之間還提起另外的路線,可以從成都坐車,經(jīng)壤塘進入色達……也難怪,我會錯以為壤塘隸屬甘孜州。
不管怎樣,壤塘這個地方,我早晚會去,而且是一定會去。
從成都出發(fā)去壤塘,差不多有九個小時的車程,路不難走,卻不算好走。路過米亞羅,我在車上用手機寫了一首小詩:
《一朵野棉花》
我在去壤塘的車上/昏昏入睡/醒來看見路邊
一朵野棉花/想起小時候/米亞羅/已經(jīng)不像米亞羅了
不過是一首隨興而為的小詩,有人誤以為我小時候在米亞羅長大,開始我還要解釋,后來就只笑而不語。我不過是想起二十年前的秋天,去九寨溝路過米亞羅。那個時候的米亞羅很美,恍若一個溫婉的女子,無處不在。今昔不如往昔,不單單是季節(jié)的原因,主要是路遇施工破土,好像是在修高速公路,河道邊的植被有些被破壞了,即便是要恢復草皮,估計也要一些時日。當年的米亞羅給我的印象極好,現(xiàn)在再來,即便我調(diào)動所有的感覺器官,還是找不到那個溫良的女子,如此想來,米亞羅在我心里已失去她原有的靈氣。這次僅僅是路過,我已經(jīng)舍棄米亞羅,要去壤塘——壤巴拉?;蛟S是因為我的想象,壤塘讓我與除她以外的所有地方隔膜起來了。這個不能理解為喜新厭舊,應(yīng)當說,我是被一些壤塘的照片,以一種極為強勢的方式收服。
壤塘在藏語中的意思是“財神壩子”。單憑想象,我無論如何是不能將壤塘與“財神”聯(lián)系起來。既然壤塘是財神壩子,那就是人類美好生活的福地。我雖不能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或許就這樣來走一回,多少會沾一些好運氣,不管能不能夠,僅僅是想著這一點,人就莫名地愉悅起來,路上的辛苦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人在路邊焚松柏枝,弄出很大的煙霧,接著便有人出來獻哈達。接受哈達的禮儀我還是懂的,對于焚松柏枝一事,起初我沒在意,還以為是當?shù)乩相l(xiāng)日常的拾掇。再遇上,我便心生疑惑,一問才知這是“煨桑”,是藏族歡迎尊貴客人的禮儀。實際上“煨?!笔遣刈寮捞斓刂T神的儀式,是他們用于祈福的一種形式,希望那些煙霧能讓山神高興,因此降福于敬奉他的人們。
七月的壤塘已經(jīng)不冷了,即便是早上和晚上,白天的溫度有點高,如果不怕曬,可以穿短袖體恤。高原的空氣透明度較平原高,空氣質(zhì)量也要好很多,好像只要是不下雨就有太陽,光線好到能將遠處的山和天上的云一覽無遺。在藏區(qū),只要有山、河、寺廟,就有經(jīng)幡和風馬旗,總是和風在一起。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它們能從眾多的事物中脫離出來,馬上吸引我的視線。也不管有多遠,我就是能聽見它們的聲音,或許是我自己的感知過于靈敏,一進入藏區(qū),它們就變得異常敏感,仿佛那些聲音早已經(jīng)長在我的腦袋里了。
中午到達曾克寺,噶舉派活佛達瑪甲親自在寺廟外迎接。我以前應(yīng)該見過別的活佛,現(xiàn)在完全記不得,就好像從來沒見過任何一個活佛。我估摸不出活佛達瑪甲的年齡,就是看著很年輕,不是不想描繪他的樣子,是我已詞窮,唯有用明目皓齒來形容,我便是這樣記住這位活佛的樣子。說來也奇怪,無論活佛達瑪甲站在哪個方位,我都覺得陽光是從他后面照過來的,能驅(qū)趕人心的陰涼和潮濕。我還是想說活佛達瑪甲的眼睛,那是一個異常豐富的世界,也是一個異常寧靜的世界,看似無欲無物,卻是寬廣無垠。我竟然還是想起來了,2014年在浙江普陀山的海邊,我遇見一位活佛,還沒說話就送了一個護身符與我,恍惚是來自四川阿壩州的某個寺廟,具體地點記不清楚。我恰好是那年的年底發(fā)病,爾后一直身受病痛折磨。或許當時活佛已經(jīng)看到我將要受的苦難,他有心幫我,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已經(jīng)是過去的事情,我以為自己已經(jīng)忘記了,不想在這個時候又記起來了。
曾克寺外的白塔旁有兩位年長的喇嘛,我看見他們的時候,他們正遠遠地注視著我。我走過去,卻不知道要怎樣與他們打招呼,不單單是語言的問題。殊不知,我還沒走到面前,他們就對著我笑,我也雙手合十,頷首還以微笑。其中一位將手里的小鐵桶遞到我面前。我不解其意,有些不知所措。他又往桶里加了些柏枝,馬上就有白煙冒出來。另一位喇嘛對我招手,讓我再靠近一些。我算是明白了,那意思是要讓我到煙霧里去。想起這幾天看見的煨桑,雖不知兩位喇嘛此舉有何含義,我還是能感受到他們的善良和熱情。煙霧還真是能讓人舒坦和放松,這個很神奇,或許這樣就可以驅(qū)除壞運氣,還有糾纏我多年的病痛?;蛟S,我以后會不止一次想起這一幕,仿佛是一張名信片,畫面里肯定有白的塔、穿紅衣的喇嘛、明媚的陽光、還有兩張爬滿皺紋的臉……
位于壤塘縣茸木達鄉(xiāng)的棒托寺,屬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這里不得不提藏傳佛教的四大派系:寧瑪派(紅教)、薩伽派(花教)、噶舉派(白教)、格魯派(黃教)。寧瑪派是藏傳佛教四大傳承之一,相對其它三大傳承,是歷史最悠久的教派?!皩幀敗北旧淼囊馑家彩恰肮拧被蛘摺芭f”。棒托寺藏語意為“草壩上的寺廟”,建于元代1411年間,在2001年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絕對想象不出,331部大藏經(jīng)用500余萬片石塊雙面刻成,還是依照經(jīng)文順序堆放,是何其壯觀。這是全國唯一一部石刻藏經(jīng)堆,先不說石刻藏經(jīng)的文物和藝術(shù)的研究價值,單單是藏經(jīng)堆就有無比宏大的氣場,其影響力不可估量。人類最早的大藏經(jīng)在一萬八千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石刻經(jīng)文正是象雄人遺傳下來的宗教文化。曾經(jīng)在松州聽人聊過“象雄文化”,是西藏的根基文化,也是佛教傳入西藏的先期文明,其核心是“大圓滿”。大藏經(jīng)記載了藏族的歷史、宗教和文化,集哲學、天文、地理、醫(yī)學、藝術(shù)的百科全書。西藏大藏經(jīng)按教說和論著譯成兩本,即《甘珠爾》和《丹珠爾》。“甘”為教,“丹”為論,“珠爾”實為翻譯?!陡手閮骸酚?24部,是正藏;《丹珠兒》有108部,為副教。幾十名石刻匠,長達三代人的時間,將它們刻在石片上,有條不紊地堆放在棒托寺,幾百年來吸取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寺廟的經(jīng)幡、山上的風馬旗成為連接神和人最直接的紐帶。每一個石片就是一封信,抑或是人寫給神的,又或者是神留給人的,無論我們怎樣去理解,它還是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生命何等卑微,圣人尚可跋山涉水來此修行成佛,作為普通的凡人,應(yīng)當舍棄一些世間的糾纏和紛擾,給自己一個極簡的生活形態(tài),去真正認識活著的意義。因為心生敬畏,就沒有在藏經(jīng)堆前留影,只照了幾張空景,也照了旁邊的喇嘛塔,存以留念。我并未真正進入棒托寺的正殿,時間不巧,說是要下午兩點過才開門,又說女性不能進正殿,等與不等,已注定我今生與此無緣。endprint
我在進一個又一個寺廟的同時,想起早些年聽說壤塘是四川大骨節(jié)病的主要病區(qū)。大骨節(jié)病是一種地方性軟骨骨關(guān)節(jié)畸形病,以軟骨壞死為主的變形性骨關(guān)節(jié)病。多發(fā)生于骨骺未閉合的兒童和青少年,成人雖也發(fā)病,但還是以6—18歲為主要病發(fā)群。在生長期患大骨節(jié)病,導致軟骨內(nèi)成骨障礙、管狀骨變短和繼發(fā)性關(guān)節(jié)病,關(guān)節(jié)粗大,伴有疼痛,肌肉松弛、萎縮,有運動障礙,甚至失去勞動能力?;颊呱聿陌?,短指、關(guān)節(jié)畸形、步態(tài)異常。大骨節(jié)病的病因有水、土所含某些元素多了或少了,谷物被某種真菌霉素污染,飲用水被腐殖質(zhì)污染等多種學說……雖然至今還沒有準確論斷此病的來由,不過前些年,四川省開展了四川大骨節(jié)病區(qū)地下水調(diào)查及安全飲水示范井工程,我那攝影師牛哥便是在這期間,多次出入壤塘,除了對調(diào)查工作和示范井工程進行紀錄,也同時拍攝了大量壤塘地區(qū)風情風俗的圖片。另外,政府還采取了諸如給當?shù)氐挠變簣@、學校更換為安全的糧食和飲用水等多種方式,目前大骨節(jié)病在該地區(qū)的發(fā)病情況得到控制和好轉(zhuǎn)。此次的壤塘行,我去了茸木達鄉(xiāng)巴生幼兒園,那里有一場別開生面的藏戲《格薩爾王》。孩子們往院子里一站,舉手投足、一招一式,全身從頭到腳都是戲,很能打動人心。我的感受與別人還不一樣,想著自己過去曾是一名幼兒教師,也有過學前教育的學習和實踐,對幼兒園的環(huán)境,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著特殊的情感,可謂是感慨頗多,不知不覺眼眶就濕潤了,眼前有些模糊。我想起牛哥在壤塘拍的一張照片:湛藍的天空,白云下面廣闊的牧場,遠處彩色的經(jīng)幡,近處的白色帳篷,一排干灌木枝扎成的柵欄,前面的草地上睡著一個光屁股小孩,穿米色長袖衣服,頭枕著一頂白色的帽子,雙膝彎曲、往左側(cè)身,呈倦縮之態(tài),半個臉埋在淺草叢里,仿佛是吮著青草上的水珠入夢的。大約是一歲左右的孩子,以我現(xiàn)在的年齡,已經(jīng)不能去猜想他(她)的夢境,有些美好是我自己在時間里弄丟了。我總是在不說話的時候就已經(jīng)浮想聯(lián)翩。其實,我想說的是,藏文化已經(jīng)與生命并存,是一個民族與生俱來的氣質(zhì)。與此同時,我也要為所有受病痛折磨的人祈福,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地活著。
在說到中壤塘的覺囊文化時,不得不說覺囊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流派,始于宋代,在明萬歷年間傳到壤塘,成為壤塘的文化精髓?,F(xiàn)在的中壤塘有藏醫(yī)藥、唐卡傳習所。何為傳習所?《論語》學而篇第一,曾子曰:“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傳習所是接受師傳并溫習訓練的地方。往大的說,這就是對覺囊文化的推廣和傳承,往小處說,學習藏醫(yī)藥、覺囊唐卡、南木達藏戲等,是讓藏族孩子能有一技之長,或許是用于生存,又或者說是為了讓本民族的人生活得更好。
第一次進傳習所,最打動我的畫面,還是畫覺囊唐卡的孩子們,如果不是在現(xiàn)場,沒人知道那畫面有多美。年齡和我女兒相仿的姑娘,身著本民族的裙裝,坐在畫框前,背對一切干擾,不急不躁,是態(tài)度,也是堅持和堅守。我見她左手邊放置的物品,除去文具,還有IPad,記事薄的封面是“捉妖記”。這個年齡的孩子,她們有通往外面世界的路徑。我女兒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成長都不可替代,每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方式。我安靜站在畫唐卡的姑娘身后,看她畫。旁邊的藏族男孩子告訴我,她叫單真初。單真初這個名字很好聽,我忍不住叫了。單真初微微轉(zhuǎn)過頭,沖我靦腆地笑,仍然轉(zhuǎn)過頭繼續(xù)畫她的唐卡。男孩子叫容忠彭措,在傳習所學了六年的覺囊唐卡,如果能通過這一次考試,他就可以進到唐卡畫院去。十九歲的容忠彭措個子不高,長得跟畫里的人一樣,讓人心生憐愛。我們互留了聯(lián)系方式,希望在以后我能幫助到他,還有單真初。我喜歡這兩個藏族孩子。
一切就是這樣自然而然。容忠彭措想出售他的一幅唐卡習作,就是想買一臺筆記本電腦,用于學習。我正在想要如何幫他,以何種方式幫他。在我還沒來得及有任何舉措的時候,他又用微信告訴我,唐卡畫不賣了,因為是習作,自己要留作紀念。另外,他還告訴我,舅舅給他買電腦了。他自己渾然不知,這是一種為自己負責任的態(tài)度,是值得很多人學習。每個生命不管以怎樣的形態(tài)存在,都不能缺少覺悟,這是人應(yīng)當有的修為。
壤塘回來,有些記憶可能會隨時間的流逝變得模糊,兩個孩子偶爾在微信里和我說一兩句話,說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話。就是說,我和壤塘還有聯(lián)系,我把這些當作壤塘的信,希望一直保持下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