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湖鎮(zhèn)周邊的所有城鎮(zhèn)、設施都沒有名字,而是以編號排列,比如:2#基地、5#基地、4#公墓……在遭到廢棄之后,它們聽上去就像預先設定好的考古編碼一般。
阿克塞老城因為《九層妖塔》和《西風烈》兩部電影變得小有名氣,它也是距離城市最近的戈壁遺址,從阿克塞新城開車過來只需要十分鐘,人們在保留下來的拍攝現(xiàn)場中尋找那種萬物凋零的神秘感。
我們開車穿行在一個又一個廢墟之間,它們的位置都非常完美,在每一處的窗口都可以望到阿爾金山主峰白白的尖頂若隱若現(xiàn)。當年人們離開得并不倉促,一切井然有序——小心翼翼地處理好所有金屬物件,謹慎地刨起地下的電纜,妥善安置天然氣管線,拆下所有可以作為建材的木頭,只留下了水泥浮雕和印在墻上的褪色的標語。
5#基地的規(guī)模比我們之前經(jīng)過的阿克塞新城還要大,占據(jù)了丹霞沙丘之間一塊3平方公里的平坦臺地,依稀可見的房舍少說也有300間。沿破碎的柏油路走到十字路口,依然能看到當年商業(yè)中心區(qū)繁華的影子,左邊有中國銀行,右邊有商貿(mào)公司,道路中央有被黃沙蓋住的花壇。置身于一片荒蕪之中,我感到一半惆悵、一半欣慰,惆悵美好與繁華終將逝去,欣慰自己只是一名過客。
我們在空蕩蕩的屋子和街道上尋找昔日留下的蛛絲馬跡,一把被丟棄在墻角的破碎的搖椅,一幅小孩子的粉筆涂鴉,一句若隱若現(xiàn)的愛情誓言,一條工工整整的毛主席語錄……我仿佛看到在那個欣欣向榮的時代,一個下了班的石油工人在自己制作的搖椅中酣然入睡;在曾經(jīng)鮮花盛開的街道上,宣傳員站在梯子上,提著油漆桶繪制海報,一對戀人在供銷社后面的紅柳林里互訴衷情……這里不曾出過像王進喜那樣的時勢英雄,也沒有哪位詩人為它發(fā)表過浪漫的感慨;曾經(jīng)蓬勃和已經(jīng)消失的,只有瑣碎的歲月。
在一處“花園”的正中央,排列有序地擺放著一排嶄新的酒瓶,沙堆上插了一塊木牌,寫著“1976屆老油人……”我能想象到,那些不久前把它們安置在這里的祭拜者蒼老的身影,他們弓著背,喝著酒,感慨隨風沙一并掩埋的青春,眼睛花了,再看阿爾金冰川已經(jīng)有些模糊。
我們找到一個向導,他從小生活在冷湖,后來子承父業(yè)加入了石油建設大軍,現(xiàn)在住在德令哈,守著巴音河,過著愜意的生活。他帶我們走進廢墟,做一些講解,但并不覺得這里有何特殊之處,就像我生活在北京,守著故宮與后海,也習以為常。我和他聊起石油精神,他把我引到一根灰突突的水泥立柱前面,上面有幾個大字——“為人民服務”,紅色的油漆已經(jīng)剝落,只剩下水泥的本色,我想他大概是想說時過境遷吧。我是一個過客,探索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和閱讀一本偵探小說一樣迷人,有無限想象的空間;但對于一個在其中生活過的人來說,心境恐怕完全不同。
我們沿著編號的順序走過一個個廢墟,越往深處走,廢墟的規(guī)模越大,也越加難以看到邊際,最終走到石油中心城的時候,只能升起無人機,調(diào)到200米高處,才能看到它的全貌。從空中看,這些廢墟在阿爾金山腳下的坡地有序地排列成一條直線,伸向俄博梁交疊錯落的雅丹群,風在那些破碎的柏油小街上揚起塵沙,像是有一輛輛汽車奔馳而過,那一刻,我感覺這些城鎮(zhèn)仿佛還活著。
冷湖當年是中國著名的四大油田(玉門、克拉瑪依、四川、冷湖)之一,1959年設市,當年僅職工人數(shù)就達到兩萬,幾十年間,共有約10.8萬人在這里生活過,人們在戈壁灘上開挖地窩子,建設了學校、醫(yī)院。由于石油資源枯竭,1993年,冷湖3#基地的職工、家屬全部搬遷到敦煌七里鎮(zhèn)。目前冷湖4#基地尚有一些地方單位和一個石油留守處,5#基地和石油中心城已成廢墟。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位于甘肅、青海、新疆交界處,隸屬甘肅酒泉,縣政府駐地原在海拔2800米的博羅轉井鎮(zhèn),即老城,1998年遷至幾十公里外的紅柳灣鎮(zhèn),即新城。
阿克塞老城遺址因作為《九層妖塔》和《西風烈》兩部電影的外景地而知名,已成為半開放式的旅游景區(qū),距敦煌市110公里,路上可以看到明確的景區(qū)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