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平
[摘要] 自微乳釋藥系統(tǒng)作為一種新型給藥系統(tǒng),可以顯著提高難溶性藥物生物利用度,本文依據查閱近幾年來的相關文獻,綜述了自微乳的特點、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機制及在中藥應用中的實例,介紹了作為一些藥理作用明確的中藥活性成分載體的應用研究進展,包括黃芩素、喜樹堿、丹參酮ⅡA、水飛薊素、葛根素、槲皮素等成分,以期將難溶性中藥制備成自微乳提供參考。
[關鍵詞] 自微乳釋藥系統(tǒng);難溶性中藥;生物利用度
[中圖分類號] R28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11(a)-0036-04
Application of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to improv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poorly soluble drug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medicine
LIU Yanpi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Yangpu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Yangpu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 Shanghai 200090, China
[Abstract]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is a new delivery system,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poorly soluble drug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haracteristics,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filed of Chinese medicine of self microemulsion by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pplication of active ingredients which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hese medicinal plants are clear and significant, including baicalin, camptothecin, tanshinoneⅡA, silymarin, puerarin, quercetin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eparation of insoluble Chinese medicine to self microemulsion.
[Key words]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Poorly soluble drugs of Chinese medicine; Bioavailability
自微乳釋藥系統(tǒng)(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MEDDS)是由油、表面活性劑和助表面活性劑或少量水組成的外觀均一透明溶液,口服后遇到胃腸液后在胃腸道的蠕動下自發(fā)分散形成O/W型、粒徑小于100 nm的乳劑[1]。中藥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瑰寶,在防病治病中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隨著人們意識到化學合成藥物帶來的越來越多的毒副作用,從自然界中尋找新的藥物途徑,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發(fā)展。然而許多具有很強藥理活性的藥物卻因其疏水性及其很低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使其臨床應用受到限制。自微乳是一種新型的給藥系統(tǒng),可以通過提高藥物的溶解度,顯著增加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本文對通過自微乳釋藥系統(tǒng)提高難溶性中藥的藥物生物利用度作一綜述。
1 自微乳的特點及提高藥物生物利用度的機制
1.1 自微乳的特點
自微乳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體溫下,通過與胃腸液的接觸蠕動自發(fā)形成O/W型微乳,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從而促進藥物的口服吸收。利用自微乳技術可將某些在水中溶解度差、吸收差的藥物制成口服液體或者固體膠囊制劑,既可以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穩(wěn)定性,又拓寬了藥物的使用人群,如兒童、吞咽困難的患者等。
1.2 自微乳釋藥系統(tǒng)提高難溶性藥物生物利用度的機制
自微乳能促進藥物的口服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其可能機制[2]:SMEDDS提高了藥物的溶解度并改善了藥物溶出;SMEDDS中大量的表面活性劑,增加了腸道上皮細胞的穿透性,可促進藥物的吸收;SMEDDS中的某些乳化劑可以抑制P-糖蛋白(P-gp)對藥物的外排作用;處方中的脂質成分可在胰酶和膽汁的作用下降解,形成粒徑更小的微乳乳滴和膽鹽膠束,從而增加藥物的溶解度和跨膜轉運吸收。另外,處方中的脂質成分,還可通過淋巴克服藥物的首過效應及大分子物質通過胃腸道上皮細胞吸收時的障礙,從而促進藥物的吸收。
2 自微乳在中藥研究中的實例
2.1 黃芩素
黃芩素(BA)具有抗菌、抗腫瘤、抗病毒、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等作用,臨床上主要用于抗菌和抗病毒感染,口服生物利用度較低??聦W等[3]研究了黃芩素自微乳,大鼠體內結果表明,BA-SMEDDS的AUC是原料藥的3.77倍,可見自微乳釋藥藥系統(tǒng)能明顯提高BA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其機制一方面是由于自微乳可顯著增加BA在胃腸道的溶解度,另外,大量溶解的BA有可能使腸道轉運蛋白飽和,從而減少轉運蛋白的外排作用,可以抑制腸道首過代謝,從而促進藥物及其代謝在腸道上皮細胞的吸收。endprint
2.2 喜樹堿和羥基喜樹堿
喜樹堿是繼紫杉醇之后的第二個獲準上市的具有顯著的抗癌活性的天然產物,但喜樹堿對P-gp有抑制作用,導致其生物利用度低。Negi等[4]通過自微乳抑制P-gp的外排功能,提高喜樹堿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與混懸液相比,喜樹堿自微乳在大鼠體內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了4.3倍。羥基喜樹堿的抗癌活性較喜樹堿高,副作用少,但其半衰期短,內酯環(huán)對pH敏感,開環(huán)后抗癌活性降低90%[5]。鄭曉青等[5]制備了HCPT正電荷、負電荷的自微乳及檸檬酸修飾的HCPT-SMEDDS。正電荷自微乳和檸檬酸修飾的自微乳相對生物利用度分別是對照液的4.3倍和3.2倍,表明正電荷自微乳能顯著提高藥物的口服吸收,并且檸檬酸的促吸收作用也較為顯著。原理可能是因為自微乳帶正電荷,在體內與帶負電荷的小腸上皮細胞產生靜電吸引作用,從而利于微乳乳滴吸附在小腸上皮細胞表面,顯著延長MRT,促進其口服吸收。而通過檸檬酸可以調節(jié)HCPT體內微環(huán)境的pH值,降低內酯開環(huán)率,提高其穩(wěn)定性,并且檸檬酸有一定的促吸收作用。
2.3 丹參酮ⅡA
丹參酮ⅡA具有抗菌消炎、抗心肌缺氧損傷、擴張血管、抗心律失常、抗動脈粥樣硬化、改善血管平滑肌、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等多種藥理活性。但由于其水溶性差、透膜性差、自身受P-糖蛋白作用以及首過代謝的影響等,導致其生物利用度低,直接影響了臨床藥效。張亞軍等[6]制備丹參酮ⅡA自微乳化給藥系統(tǒng),丹參酮ⅡA自微乳制劑比混懸液的AUC值高約2.5倍,達峰時間也明顯提前。趙曉旭等[7]研究制備的丹參酮ⅡA自微乳制劑,體外溶出結果顯示,丹參酮ⅡA自微乳45 min內的累積釋放度可達85%以上,而混懸液在90 min內溶出度小于30%;大鼠在體腸吸收結果表明,丹參酮ⅡA自微乳制劑的吸收速率常數(Ka)和表觀吸收系數(Papp)顯著高于混懸液,可見自微乳制劑可顯著提高丹參酮ⅡA自微乳的體外溶出和體內腸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2.4 水飛薊素和水飛薊賓
水飛薊素和水飛薊賓具有明顯的保護和穩(wěn)定肝細胞的作用,用于治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中毒等。然而水飛薊素和水飛薊賓均難溶于水,生物利用度低,這使其成為臨床使用的一個障礙。Li等[8]和李馨儒等[9]研究了水飛薊賓自微乳和水飛薊素自乳化濃乳,體外溶出結果表明,水飛薊賓自微乳在10 min內釋放了90.2%,是水飛薊賓膠囊(釋放11.3%)的8.1倍;家犬口服水飛薊素自乳化濃乳相對市售膠囊的生物利用度為227.2%,自微乳給藥形式明顯提高了水飛薊賓和水飛薊素的生物利用度。
2.5 川陳皮素
川陳皮素為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血栓形成、抗炎、抗腫瘤等活性,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侵襲轉移,抗癌譜較廣,但其水溶性和脂溶性均較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姚靜等[10]制備川陳皮素自微乳,大鼠腸吸收實驗表明,川陳皮素自微乳制劑在空腸的吸收速率最快,自微乳組在空腸段的吸收明顯高于川陳皮素膠束組,自微乳能明顯促進川陳皮素在大鼠小腸的吸收作用。
2.6 葛根素
葛根素具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強心肌收縮力、保護心肌細胞、保護缺血心肌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降低血壓、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作為血管擴張藥,葛根素可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等有關疾病。但是由于葛根素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因此,葛根素口服制劑應用受到限制。陳小新等[11]研究了葛根素自微乳在Beagle犬體內的藥代動力學,葛根素自微乳相對于混懸液的生物利用度為354.73%。體腸吸收實驗表明,葛根素自微乳的累計吸收率顯著高于混懸液,能夠顯著改善腸吸收[12]。陳小新等[13]、張紅艷[14]研制的葛根素固體自微乳制劑均能提高葛根素在大鼠體內的相對生物利用度。劉昌順等[15]通過構建SD大鼠腸系膜淋巴轉運模型,口服給藥后同步收集淋巴血液和血樣,葛根素混懸液的淋巴轉運相對較低,Cmax僅為0.39 μg/mL,而葛根素自微乳的Cmax為5.77 μg/mL。葛根素自微乳相對生物利用度為603.0%。葛根素自微乳能同時促進葛根素經淋巴轉運和血液吸收,顯著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2.7 和厚樸酚
和厚樸酚是從中藥厚樸中提取分離出來的一種聯苯二酚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jié)?、抗病源微生物、抗氧化、抗衰老及保護心腦血管系統(tǒng)等多種藥理活性,但是由于其水溶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因此極大的影響了臨床應用。徐振中等[16]研究了和厚樸酚自微乳,大鼠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結果表明,和厚樸酚自微乳的生物利用度為其混懸劑的1.33倍,Cmax為其混懸劑的1.53倍。自微乳制劑可顯著提高和厚樸酚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2.8 熊果酸
熊果酸具有抗炎、抗菌、免疫調節(jié)、抗腫瘤、抗病毒、降血脂、調節(jié)血糖等藥理活性。在臨床研究中,熊果酸能顯著而迅速地降低谷丙轉氨酶,消除黃疸,有恢復肝功能的作用,但是熊果酸的水溶性差、膜透過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在臨床應用上受到限制。歐曉霞等[17]將其制成自微乳制劑,與熊果酸混懸液對比,熊果酸自微乳的相對生物利用度為326.5%,相對于熊果酸緩釋片,自微乳的相對生物利用度為127.2%。任華益[18]研究表明,熊果酸對P-gp有抑制作用,可能為其體內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自微乳可以提高熊果酸的生物利用度。
2.9 廣藿香醇和廣藿香油
廣藿香具有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fā)表解暑的功能,主要藥用成分是廣藿香油和廣藿香醇,廣藿香醇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較低。游秀華等[19]研究了廣藿香醇自微乳及廣藿香油自微乳,大鼠口服灌胃給藥廣藿香醇自微乳制劑和廣藿香油自微乳制劑后,廣藿香醇自微乳的相對生物利用度為172.1%。生物利用度提高的原因可能為自微乳體系提高了廣藿香醇的溶解度;自微乳使藥物易于穿透胃腸壁水化層,促進吸收;自微乳化體系延長了廣藿香醇的吸收時間。此外,自微乳處方中的某些表面活性劑或助表面活性劑具有抑制P-gp或多耐藥相關蛋白外排功能。endprint
2.10 β-欖香烯
β-欖香烯是我國自行開發(fā)研制的國家二類非細胞毒性的廣譜抗腫瘤新藥,具有明顯的抗腫瘤和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病毒、抗菌、活血祛瘀、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β-欖香烯是一種抗腫瘤譜廣、毒副作用輕微、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癌藥。目前,β-欖香烯已開發(fā)出口服乳劑和注射劑臨床可用于治療惡性腫瘤,但是其吸收較差,生物利用度低,僅為18.8%,且臨床應用注射劑時可刺激血管和組織,易引起靜脈炎。為了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減少靜脈給藥刺激,李兆明[20]研究了β-欖香烯自微乳,β-欖香烯自乳化后,與自制膠束溶液比,相對生物利用度達到152.6%,有較大提高。
2.11 燈盞花素
燈盞花素目前臨床上廣泛應用于治療缺血性腦血管和心血管疾病,如腦梗死、腦血栓和冠心病心絞痛等,療效顯著。燈盞花素水溶性差,脂溶性也不好,口服生物利用度差。李海剛[21]研究了燈盞花素的吸收機制,制備了燈盞花素自微乳制劑,大鼠口服后,燈盞花素自乳化的絕對生物利用度為51.8%,燈盞花素自微乳制劑相對于燈盞花素混懸液的生物利用度為770.1%,其生物利用度提高了6.7倍。
2.12 蘆丁
蘆丁具有抗炎、抗病毒、鎮(zhèn)痛、抗氧化等作用,也可用作為高血壓輔助治療劑。目前市售有片劑,因其水合脂肪中幾乎不溶,因此在胃腸道溶出度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故口服蘆丁片的療效不確切,限制了蘆丁臨床功效的發(fā)揮。黃曉光[22]將其制成蘆丁自微乳制劑,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大鼠藥代動力學實驗中,自微乳溶液的相對生物利用度為市售蘆丁片混懸液的270.9%。
2.13 齊墩果酸
齊墩果酸是一種五環(huán)三萜類化合物,具有護肝降酶、抗病毒、抗癌、抗炎、降血脂等多種藥理活性,臨床用于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具有明顯的降低谷丙轉氨酶及退黃的作用。由于齊墩果酸溶解性較差,口服難以吸收,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其藥理作用的充分發(fā)揮。動物實驗表明,大鼠口服齊墩果酸的生物利用度僅為0.7%[23]。有學者研制了齊墩果酸自微乳,齊墩果酸自微乳制劑是參比片劑的5.07倍[23-24]。自微乳能明顯提高齊墩果酸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2.14 青蒿琥酯
青蒿琥酯是抗瘧藥青蒿素的衍生物成分,具有明顯的抗瘧作用,還具有抗腫瘤、免疫調節(jié)等多方面藥理作用,但其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使用受到限制。席建軍等[25]研究了青蒿琥酯自微乳,在大鼠體內實驗數據表明,青蒿琥酯自微乳的相對生物利用度是其原料藥的152.8%,青蒿琥酯自微乳能顯著提高青蒿琥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2.15 姜黃素
姜黃素具有抗腫瘤、抗菌、利膽、抗氧化、抗炎等藥理作用,且毒性很低,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潛力,但姜黃素不溶于水,導致生物利用度低。石磊等[26]比較了姜黃素自微乳與混懸液在Beagle犬體內的藥動學參數,姜黃素自微乳相對于混懸液的生物利用度達219.88%。崔晶[27]發(fā)現,姜黃素原料藥的口服吸收少,24 h的吸收百分率僅為24.25%,制成固體自微乳化制劑后,吸收百分率明顯提高,藥物90%以上被吸收,吸收較完全。
2.16 芒果苷
芒果苷存在于多種植物中,具有抗病毒、抗腫瘤、降血糖、抗輻射、保肝利膽等作用,具有良好的開發(fā)前景,但芒果苷溶解度很差,難以被機體吸收,生物利用度低,影響了其藥效的有效發(fā)揮。軒肖玉等[28]制備了芒果苷自微乳給藥系統(tǒng),芒果苷自微乳達峰時間是MGF的1/7,最大血藥濃度是MGF的2.16倍。王亞靜等[29]制備了芒果苷磷脂復合物自微乳,大鼠灌胃給藥后與芒果苷原料相比,芒果苷自微乳的最大血藥濃度提高7.7倍,達峰時間縮短了8倍,相對生物利用度為原料組的268%,磷脂復合物自微乳給藥系統(tǒng)對芒果苷口服藥動學性質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
2.17 α-細辛腦
α-細辛腦具有平喘、止咳、祛痰、鎮(zhèn)靜、解痙、抗驚厥等作用,為水難溶性藥物,生物利用度低。史朝暉[30]將α-細辛腦制成自微乳化給藥系統(tǒng),以α-細辛腦片劑為對照,對研制的α-細辛腦自微乳化膠囊進行了家犬體內藥動學的研究,測得相對生物利用度為481.6%,生物利用度提高近4倍多。
3 結語與展望
提高難溶性藥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促進藥物體內吸收以保證發(fā)揮它們最大的臨床療效是藥劑學領域研究的重點。SMEDDS作為新一代納米微粒給藥系統(tǒng),具有優(yōu)良的性能,在提高難溶性藥物生物利用度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由于中藥的復雜性,SMEDDS在復方中藥制劑中的研究還很少,目前的多數研究僅限于中藥單體制劑的研究。復方用藥是中醫(yī)臨床用藥的特色,按照中醫(yī)藥理論,制備符合中醫(yī)臨床用藥的習慣,更能發(fā)揮中醫(yī)藥的作用。期望在未來的發(fā)展中,SMEDDS可以應用到復方中藥中,解決復方中藥難溶性的問題,更期望自微乳可以實現工業(yè)化大生產,從而真正解決臨床上藥物生物利用度低的問題,不僅帶來了社會效益也帶來了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周慶輝,平其能.自乳化藥物傳遞系統(tǒng)的應用與前景[J].藥學進展,2001,25(3):134-138.
[2] 楊茜.尼莫地平自微乳處方優(yōu)化及其體內外評價[D].西安:第四軍醫(yī)大學,2008.
[3] 柯學,嚴菲,胡一橋.黃芩素自微乳的制備及大鼠體內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國新藥雜志,2010,19(5):371-395.
[4] Negi LM,Tariq MM,Talegaonkar S. Nano scale self-emulsifying oil based carrier system for improved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camptothecin derivative by P-Glycoprotein modulation [J]. 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2013, 111(11):346-353.endprint
[5] 鄭曉清,張鈞壽.羥基喜樹堿自微乳的制備及大鼠體內藥動學[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8,39(2):132-135.
[6] 張亞軍,李江英,崔延堂.丹參酮Ⅱ_A自微乳制劑在大鼠體內血藥濃度測定[J].中國現代應用藥學,2010,27(5):384-386.
[7] 趙曉旭,李江英,崔延堂,等.丹參酮Ⅱ_A自微乳制劑的體外釋放和在體腸吸收評價[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2, 27(8):2189-2191.
[8] Li XR,Pei YS,Huang YQ,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evaluation of a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silybin [J].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9,4(18):342-347.
[9] 李馨儒,袁泉,李曉燕,等.水飛薊素自微乳化濃乳的制備和體內外評價[J].中國新藥雜志,2010,19(5):422-426.
[10] 姚靜,盧韻,周建平,等.川陳皮素自微乳的制備及其大鼠在體腸吸收動力學[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7,38(1):35-38.
[11] 陳小新,原素,李耿,等.葛根素自微乳在Beagle犬體內的藥代動力學及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藥材,2011,5(5):750-753.
[12] 陳小新,賴小平,謝稱石,等.葛根素自微乳大鼠腸吸收的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1,22(2):181-184.
[13] 陳小新,賴小平,李耿,等.葛根素自微乳在大鼠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中成藥,2011,33(7):1220-1222.
[14] 張紅艷.葛根素固體自微乳的研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
[15] 劉昌順,龍曉英,陳莉,等.自微乳給藥系統(tǒng)促進葛根素在大鼠淋巴及血液吸收的研究[J].中國新藥與臨床藥理,2015,26(6):809-813.
[16] 徐振中,楊堅,白娟,等.和厚樸酚口服自微乳制劑的制備及藥代動力學研究[J].中國新藥雜志,2012,21(8):857-878.
[17] 歐曉霞,汪征明,封亮.熊果酸自微乳的制備及其生物利用度[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36-39.
[18] 任華益.熊果酸抑制P-糖蛋白外排功能[J].中南藥學,2009,7(7):493-496.
[19] 游秀華,王榮昌,湯文星,等.自微乳化系統(tǒng)提高廣藿香醇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6):694-698.
[20] 李兆明.β-欖香烯固體自微乳制劑的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9.
[21] 李海剛.燈盞花素口服吸收機制及其自微乳制劑的研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
[22] 黃曉光.蘆丁自微乳化給藥系統(tǒng)的研究與評價[D].延邊:延邊大學,2010.
[23] 楊蕊.齊墩果酸自微乳化制劑的實驗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
[24] Yang R,Huang X,Dou JF,et al.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improved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oleanolic acid:design and evalu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2013,8(1):2917-2926.
[25] 席建軍,張建康,潘旭旺,等.青蒿琥酯自微乳在大鼠體內的藥動學研究[J].中國現代應用藥學,2017,34(3):385-389
[26] 石磊,王汝上.姜黃素自微乳在Beagle犬體內的藥動學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12):133-135
[27] 崔晶.姜黃素固體自微乳化制劑的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6.
[28] 軒肖玉,王亞靜,張偉玲,等.芒果苷自微乳給藥系統(tǒng)的制備及其大鼠體內藥動學研究[J].藥物評價研究,2013, 36(3):166-170.
[29] 王亞靜,軒肖玉,張偉玲,等.磷脂復合物自微乳給藥系統(tǒng)對芒果苷藥動學性質的改善作用[J].中藥材,2014, 37(1):108-111.
[30] 史朝暉.α-細辛腦自微乳化膠囊的研究[D].沈陽:沈陽藥科大學,2004.
(收稿日期:2017-05-26 本文編輯:程 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