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靜宜
仗劍走天涯,舍身為恩義。從侯嬴到荊軻,俠士的故事總帶著一抹壯烈的悲色,而俠士的精神仿佛一道颯颯的劍氣,憑風而來,清白自在,始終是人們對美好世界的期盼。
俠義精神的出現(xiàn)源于人們對社會不公正的反抗。如果法令可以被任意曲解,權勢可以凌駕一切,被壓迫階層只能淪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這時,民眾所認同的或許只有基本的道德準則——正義了。怯懦的人更渴望獲得正義者的援助,有膽識的人則渴望成為“鐵肩擔道義”的正義者。因此,在俠士與弱者的一施一報中,俠義精神應運而生。
俠義精神的內(nèi)涵是豐富的。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寫道:“明顯的利他行為實質上是偽裝起來的自私行為?!比私杂凶运街?,所以容易產(chǎn)生社會性自私的趨勢,但我認為,即使以狹隘的眼光來看,俠義精神也早就脫離了自私的局限。“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不管目標是什么,反正極少是為了自己。墨子止楚攻宋,止魯陽文君攻鄭,風塵仆仆地奔走于中原大地,以一己之力換取百姓安寧。漢初俠士朱家,常常救濟危難之人,哪怕衣食短缺,他依舊行善,哪怕救人眾者,他依舊不宣揚自己的德行。這些有俠義精神的人屢屢使自己陷入困窘的境地而不后悔、不自矜。俠義精神的無私之處,正在于此。
“未入九流”的俠者,連帶著俠義精神,歷來受到不少詬病。事實上,人們厭棄的不是俠義精神,而是草莽的霸道。草莽之人也有為旁人豁出性命的行為。然而,他只會為親友及私交做到如此地步。當然,我們要把草莽與“俠之小者”區(qū)分開來。雖則“俠之小者”犧牲的對象無外乎熟人,但他們不愿侵凌無關的群眾。而霸道如草莽,更有可能犧牲無辜、陌生的弱者。西漢初年的郭解就是一例。所以說,草莽的正義是個人的而非群體的“正義”,于法于情都不合理,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與統(tǒng)治者的霸權相仿。譬如水滸一百單八將,個個不是普通角色,真正的俠義之士卻不多。解救金翠蓮的魯達,劈倒小衙內(nèi)的李逵,俠義精神的有無讓兩人高下立見。
俠義精神好似內(nèi)心的界碑;因為有它的存在,善惡的界線才明確起來。由于具有重要的道德意義,真正的俠義精神經(jīng)過千年延續(xù)仍有其價值。當民族危機如陰云般籠罩全國,人們?yōu)橐率匙⌒锌嗫鄴暝鷷r,生存的麻木會讓人忘記其他。幸好還有黃花崗,有長汀,有無數(shù)英烈揮灑的熱血。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為家國奉獻生命的氣魄是俠義精神的升華,是前輩的氣血再次激蕩今人的胸膛,是同樣的無私無畏,同樣的氣壯山河。如今,俠義精神沖破了“以武犯禁”的枷鎖,不應該再將它臆想為法律的死敵。俠義精神所包涵的見義勇為、扶弱濟貧、愛國愛民,正是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法制所提倡的。試想,一個缺失了俠義精神的社會,還能出現(xiàn)慈善捐款,接力營救等等義舉嗎?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惫艁矶鄠b士,義者留其名。愿俠義精神長存于人們心中,永遠不失其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