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楊海青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四中 安徽省合肥市教科院)
(作者單位:安徽省阜陽市第三中學)
研究高考真題,提煉教學思想。
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教學再思考
——基于2017年全國卷實驗試題的研究
本文基于對2017年全國卷Ⅰ、Ⅱ實驗試題的研究,體悟試題特點,聯(lián)系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再次提出了我們關于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的教學思考。
一、關于2017年全國卷Ⅰ、卷Ⅱ的實驗試題的研究
1.力學實驗原題簡錄
【例1】(2017·全國卷Ⅰ第22題)某探究小組為了研究小車在桌面上的直線運動,用自制“滴水計時器”計量時間。實驗前,將該計時器固定在小車旁,如圖1所示。實驗時,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輕推一下小車。在小車運動過程中,滴水計時器等時間間隔地滴下小水滴,圖2記錄了桌面上連續(xù)的6個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計時器每30 s內(nèi)共滴下46個小水滴)
(1)由圖2可知,小車在桌面上是________(填“從右向左”或“從左向右”)運動的。
(2)該小組同學根據(jù)圖2的數(shù)據(jù)判斷出小車做勻變速運動。小車運動到圖2中A點位置時的速度大小為________m/s,加速度大小為________m/s2。(結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
【例2】(2017·全國卷Ⅱ第22題節(jié)選)某同學研究在固定斜面上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和加速度之間的關系。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滑塊、長度不同的矩形擋光片、光電計時器。
(1)按原理圖甲將圖乙中的實物連線。
(2)完成下列填空:
①R1的阻值為 (填“20”或“2 000”)Ω。
②為了保護微安表,開始時將R1的滑片C滑到接近圖甲中的滑動變阻器的 (填“左”或“右”)端對應的位置;將R2的滑片D置于中間位置附近。
③將電阻箱Rz的阻值置于2 500.0 Ω,接通S1。將R1的滑片置于適當位置,再反復調(diào)節(jié)R2的滑片D的位置。最終使得接通S2前后,微安表的示數(shù)保持不變,這說明S2接通前B與D所在位置的電勢 (填“相等”或“不相等”)。
④將電阻箱Rz和微安表位置對調(diào),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發(fā)現(xiàn)將Rz的阻值置于2 601.0 Ω時,在接通S2前后,微安表的示數(shù)也保持不變。待測微安表的內(nèi)阻為 Ω。(結果保留到個位)
【簡析】(1)略。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四中 安徽省合肥市教科院)
2.力學實驗試題研究
筆者研究2016年全國卷Ⅰ第22題力學實驗試題,寫過《基于教材和高考的雙重啟示,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的文章發(fā)表在《物理教學探討》2016年第12期上,得到編輯老師的賞識,是篇封面文章。現(xiàn)在再看2017年新課標卷實驗試題,有同感,試題有著更為明顯的教學導向:教學中需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強烈的問題意識。
試題是這樣體現(xiàn)培養(yǎng)問題意識的教學導向的。卷Ⅰ第22題,在實驗器材上選用探究小組自制“滴水計時器”計量時間,暗示老師在和學生共同做實驗探究時,啟發(fā)學生思考能不能用其他器材來取代打點計時器,能不能用自制的實驗器材,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實踐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滴水計時器每30 s內(nèi)共滴下46個小水滴,周期是多少?這半分鐘有多少個滴水周期?與其說是考查學生對數(shù)字的敏感性和細心度,還不如說是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強烈程度的考查。對紙帶的研究分析,設計問題啟發(fā)思考。我們的學生在研究小車在桌面上的直線運動時,最多是按老師的要求處理一下各點的速度大小,很少有學生會想到聯(lián)系小車的運動規(guī)律,依據(jù)紙帶點跡分布特點判斷小車運動的方向,大部分學生在求解加速度a時,只會按照考試的一般情況4段或6段,用老師給出的公式來計算,很少會問如果是5段或7段又該如何求解呢?逐差法的物理原理究竟是什么?這些都是考生問題意識不強的表現(xiàn),都是值得老師關注和教學思考的。
卷Ⅱ第22題,實驗主題是“研究在固定斜面上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和加速度之間的關系”,課標規(guī)定的實驗中是沒有的。物理研究的是概念,是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規(guī)律,在運動學中,我們學習了很多物理概念,在概念與概念之間也學習了一堆物理規(guī)律,我們的學生有沒有這種聯(lián)系的觀念,有沒有用實驗來探究更多的物理規(guī)律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呢?在教材的問題與聯(lián)系中有過類似問題的設計與引導,顯然這道高考試題是對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再一次關注與導向。
3.電學實驗原題簡錄
【例3】(2017·全國卷Ⅰ第23題)某同學研究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所使用的器材有:小燈泡L(額定電壓3.8 V,額定電流0.32 A);電壓表V(量程3 V,內(nèi)阻3 kΩ);電流表A(量程0.5 A,內(nèi)阻0.5 Ω);固定電阻R0(阻值1 000 Ω);滑動變阻器R(阻值0~9.0 Ω);電源E0(電動勢5 V,內(nèi)阻不計);開關S;導線若干。
(1)實驗要求能夠實現(xiàn)在0~3.8 V的范圍內(nèi)對小燈泡的電壓進行測量,畫出實驗電路原理圖。
(2)實驗測得該小燈泡伏安特性曲線如圖5所示。
由實驗曲線可知,隨著電流的增加小燈泡的電阻__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燈絲的電阻率__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3)用另一電源E0(電動勢4 V,內(nèi)阻1.00 Ω)和題給器材連接成圖6所示的電路,調(diào)節(jié)滑動變阻器R的阻值,可以改變小燈泡的實際功率。閉合開關S,在R的變化范圍內(nèi),小燈泡的最小功率為________W,最大功率為________W。(結果均保留2位小數(shù))
【例4】(2017·全國卷Ⅱ第23題節(jié)選)某同學利用如圖7所示的電路測量一微安表(量程為100 μA,內(nèi)阻大約為2 500 Ω)的內(nèi)阻??墒褂玫钠鞑挠校簝蓚€滑動變阻器R1、R2(其中一個阻值為20 Ω,另一個阻值為2 000 Ω);電阻箱Rz(最大阻值為99 999.9 Ω);電源E(電動勢約為1.5 V);單刀開關S1和S2。C、D分別為兩個滑動變阻器的滑片。
(3)寫出一條提高測量微安表內(nèi)阻精度的建議:
。
4.電學實驗試題研究
同樣,電學實驗試題有著明顯的教學導向:教學中需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強烈的問題意識。試題這種教學導向具體體現(xiàn)是我們要研究發(fā)現(xiàn)的。
卷Ⅰ第23題,在實驗器材,本實驗中電流表題給量程是0.5 A的,而實驗室中電流表常見量程是0.6 A或3 A,器材的不常見,能夠引發(fā)學生對真實情境中物理問題的思考。實驗的主題是“研究小燈泡的伏安特性”,但問題的設計與之有關的只有一問,即小燈泡的電阻及電阻率變化情況,而更多的是電路設計、電表改裝、圖象的分析認知、電功電熱計算以及電源等效思想等方面的考查,顯然沒有按照實驗的物理原理、實驗器材的選取、實驗步驟、實驗注意事項、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以及誤差分析的套路考查。試題突出的特點是一境多問,整合深化,即在一個實驗情境中多視角多層次設問,通過知識與問題的整合,來實現(xiàn)對考生知識、能力和思想的深度考查。卷Ⅱ第23題試題特點與卷Ⅰ第23題有很多的相似點,問題意識考查的突出體現(xiàn)在實驗的測量建議。實驗做了,但依然有很多有待探究思考的問題,圍繞實驗目的,以實驗原理是否合理、實驗器材有無缺陷、實驗步驟與注意事項、數(shù)據(jù)處理等為思維視角,思考提高實驗精度的方案建議,很明顯是對考生問題意識及探究能力的考查,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問題驅動,引領思考,強化意識,提升素養(yǎng)。
因此,按照套路備考的功利性教學顯而易見,不是高考倡導的,更不是物理教育的初心,以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心理認知規(guī)律為立足點,以提升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利用物理規(guī)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才是物理教育的正道坦途。
基于對2017年全國卷Ⅰ、卷Ⅱ的實驗試題的研究,顯然高考的導向是很明確的:教學中需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強烈的問題意識!那么擺在我們一線教師面前的問題是:基于這種認知與理念,聯(lián)系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我們采取什么樣的具體教學策略和教學行動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
從總體上講,我們是這樣認為的,基于頂層設計的理念思考,教師要有培養(yǎng)學生強烈問題意識的理念和高度,這樣才能使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更具體化、漸進化、常態(tài)化和持續(xù)性。從學生認知心理學角度講,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適當氣氛,減小限制,鼓勵學生主動質疑,使學生在自由探究的氛圍里學習,滲透問題意識養(yǎng)成。立足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要求,設計并開展基于問題或基于項目的學習,圍繞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展開探索,讓學生圍繞真實情境中的問題主動學習和解決現(xiàn)實情境中的問題。就教育教學的模式方法上講,我們可以采用問題教學法,按照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活動探究—討論反饋問題—反思深化問題的程序進行教學,這樣教學可以實現(xiàn)以問題為教學起點,以問題為探究學習主線,以問題為課堂的“終結”,真正構建從問題出發(fā)、引導探究、解決問題、歸納反思、發(fā)現(xiàn)新問題,再探究新問題的開放式教學模式。以開放性、問題化、自由探究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
具體來說,限于篇幅,我們采取提綱式論述,這樣也有利于專家同行們發(fā)揮教學主動與創(chuàng)造性,圍繞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為目標設計自己的教學。策略一:選取問題驅動的教學模式,讓問題引領思考,在思考中建立問題意識。如《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修訂稿(內(nèi)部征求意見稿)》中的教學案例:追尋“嫦娥一號”的蹤跡。策略二: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進行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規(guī)律的探究教學,結合具體的實際情境,在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具體問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知識與情境的關聯(lián)意識。如變壓器的教學。策略三:采取一境多問的發(fā)散式教學,一題多思研討式教學,類題多考的進階式教學,師生對話的診斷式教學。策略四:實驗探究,多維思考,在問題中踐行。如實驗:探究小車的運動規(guī)律。策略五:師生角色互換,學生設問,老師求解。如例題所示,老師發(fā)起角色轉化的指令:請小伙伴們想想本題還可以設計哪些問題,老師我來求解。
【例題】如圖9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質量為M的木塊,木塊與輕彈簧水平相連,彈簧的另一端連在豎直墻上,木塊處于靜止狀態(tài),一質量為m的子彈以水平速度v0擊中木塊,并嵌在其中,木塊壓縮彈簧后在水平面做往復運動,木塊從被子彈擊中前到第一次回到原來位置的過程中,木塊受到的合外力的沖量大小為
( )
(作者單位:安徽省阜陽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