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4日,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瑞士洛桑大學雅克·杜波切特、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喬基姆·弗蘭克和英國劍橋大學理查德·亨德森憑借“研發(fā)出能確定溶液中生物分子高分辨率結構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獲此殊榮。
解析諾獎諾貝爾化學獎,又名諾貝爾理綜獎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三位物理學家,因為他們開創(chuàng)的冷凍電鏡技術幫助了生物學家。至此,被人們戲稱為“諾貝爾理綜獎”的諾貝爾化學獎也再度標榜了自己的“不務正業(yè)”。 諾貝爾本人就是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本屬“嫡傳正宗”,但有趣的是,在各項諾貝爾獎中,化學獎一直表現(xiàn)出骨骼清奇的“跨界”特質:百余年來,大約有三分之一花落生物化學領域;從1913年到1983年,幾乎沒有真正的無機化學家獲獎。進入新世紀以后,化學和生物學交叉領域的研究獲獎更是占到了差不多三分之二。這并不是諾貝爾化學獎為了頒獎而“湊數(shù)”的“抖機靈”。諾貝爾化學獎為何頻頻“張冠李戴”?
化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近百年來與不同基礎門類相結合,衍生了多門交叉學科。諾貝爾化學獎越來越“青睞”探討生命現(xiàn)象化學本質的生物化學,就反映了化學與生命科學研究的緊密聯(lián)系,也凸顯了化學科學的發(fā)展對解析生命現(xiàn)象的巨大貢獻。《科技日報》評論說,“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fā)現(xiàn)或改進的人”,諾貝爾化學獎從來就不忘初心。冷凍電鏡技術的發(fā)展讓我們看清了生物大分子,物理學家將生物化學推進了一個新時代。諾貝爾化學獎之所以顯得如此“不務正業(yè)”,或許正是因為自然科學的學科和門類之間其實并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
化學獎趣談
衣食住行中的化學
盡管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研究饒舌又“高冷”,但該獎自設立以來,就在普惠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塑料袋到臉盆,從橡膠鞋墊到汽車輪胎,從尼龍襪到仿珍珠紐扣,高分子材料產品早已扮演起人們衣、食、住、行中的重要角色。
1.高分子化學:塑料袋
1953年,德國科學家施陶丁格因對高分子化學的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1963年意大利科學家納塔、德國科學家齊格勒對合成高分子塑料的研究,也同樣讓他們共同獲獎。而正因為他們的研究,使各類高分子材料的推廣普及擁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對塑料袋的普及貢獻良多。
2.表面化學:人工降雨
雨衣為什么能防水?有些眼鏡為什么能防霧?洗滌劑為什么會有去污作用?表面化學運用在現(xiàn)實生活生產中早已觸手可及。1932年,因開創(chuàng)并研究表面化學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蘭茂爾奠定了這一領域的理論基礎。獲獎后,蘭茂爾甚至在其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延伸出了人工降雨的現(xiàn)實應用。
化學獎得主傳奇
1.兩獲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
若要為人類化學發(fā)展編撰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居里夫人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卷。1911年,她因發(fā)現(xiàn)元素釙和鐳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而8年前,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于對放射性的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正是源于她的研究,醫(yī)學界開創(chuàng)性地將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療癌癥。
2.絕妙的玩笑
歐內斯特·盧瑟福作為一位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曾認為“物理學是科學,其他所謂的科學不過是集郵”。但生活總是充滿驚喜和意外,1908年,盧瑟福因“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他“一生中絕妙的一次玩笑”。
【適用話題】科學與生活;學科界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