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升
俗話說:“人過四十不學藝?!蹦赣H已是耄耋之年,可至今仍孜孜不倦,記日記,抄文摘,寫半白不白、半古不古的詩。即便近些年父親因身體欠佳,每天需要她協(xié)助我家阿姨忙前忙后地照顧,為父親端水送食,遵醫(yī)囑一天多次地安排父親服藥,甚或陪父親談天說地,為父親講新聞,哄父親一起唱潮曲或回憶舊時往事以打發(fā)每天的漫長時間……反正每天家務事大大小小接踵而來沒完沒了。何況高齡的母親自己的生活瑣事還需要自理,有時候母親忙得團團轉,甚至累得坐下來休息時不住喘氣,可她依然不忘三天兩頭地擠時間,從抽屜里掏出筆記本,拿起筆沙沙沙地記錄著什么。樂此不疲,幾乎從不間斷。
母親目前共有四冊不同類型、仍未寫完的筆記本:一本是家庭生活記錄,上面三天兩頭地記錄著我們這個大家庭生活中發(fā)生的點點滴滴,大到我家共同關心的國內外新聞,小到我們全家老小生日過節(jié)、迎來送往、喜事愁事,或兒孫們的工作和學習業(yè)績,更小的還有一日三餐、購物和其他的家庭收支,當然更多的還是生活隨感,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盡在她的記錄之中。母親的三兒一女四孫,每個人的性格如何,優(yōu)缺點如何,家庭表現(xiàn)怎樣,誰工作更加出色,誰對他們二老更加孝順,全都能在母親這本“家庭生活實錄”和“家庭生活大全”中找到自己的鏡像??梢哉f,我們全家每個家庭成員的基本情況盡在母親的觀察和記錄之中,所以我們姐弟幾個甚或孫子孫女,都很在意自己在母親心目中的形象,都希望有好的工作業(yè)績和好的家庭表現(xiàn)。
母親的第二本筆記本,是唐詩宋詞等經典名篇和古往今來、古今中外警句的名言摘抄??少F的是,母親不是為摘抄而抄,也不是僅僅為了練字,更不是抄了之后將其束之高閣。母親抄那些唐詩宋詞或警句名篇,是為了閑暇時反復研讀、欣賞,甚至是為了默記背誦。都八九十歲的人了,可母親至今能背誦岳飛的《滿江紅》、蘇軾的《水調歌頭》、關漢卿的《竇娥冤》、周敦頤的《愛蓮說》等。她甚至能背誦更長的名篇,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諸葛亮的《前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林覺民的《與妻書》;等等。至于《毛主席詩詞》,母親能背誦的就更多,可以說是脫口而出,倒背如流。母親的這本筆記本的第一頁上工工整整寫著這樣的文字:退休老人,閑暇無聊。學點詩詞,練筆練腦。
母親的第三本筆記本,則是用順口溜和打油詩寫的生活隨感,如2009年母親生日時寫的《生日頌》之一:“天高氣爽艷陽天,楊門一派呈吉祥。盆花盛開兆頭好,瑞氣洋溢煥芬芳。九月十二娘生日,合家大小喜開顏。兒孫為娘添福壽,美滿家庭多溫馨?!敝骸按髢哼h道來祝賀,二兒買來大蛋糕。三兒出差來賀電,兒媳添買新衣裳。女婿孝敬長壽面,女兒親手煮甜蛋。歡聚一堂慶生日,兒孫齊祝奶奶好。人生有此天倫樂,二老齊全福氣厚?!苯旮赣H年邁生病,母親終日圍著照顧父親,難以出門活動游玩,有時候不免心生怨氣,可這怨氣都是曇花一現(xiàn),她很快會自我調整。母親在2014年10月20日寫的《真情相待心才安》中這樣描述她的心境:“風雨同舟五十年,相濡以沫兩相依。病痛之中多安慰,悉心關照細護理。再苦再累仍挺住,壓力多大責不辭。老伴老伴永為伴,真情相待心才安?!?/p>
母親的第四冊筆記本,是專用于收集、記錄生活尤其是健康保健常識的,比如生活中的小技巧,諸如淘米水的妙用、米飯怎么做更好吃等;還有水果怎么保鮮,每天什么時候吃水果更科學,換季衣物應該如何清潔保存等;當然更多的還是健康保健知識。我因工作原因,這些年報刊界的朋友每年免費為我家贈訂了好幾份報紙,像《文摘報》《報刊文摘》《作家文摘》《北京晚報》《北京法制報》《北京青年報》《家庭》《知音》;等等。每當我從報箱將報刊帶回家里,沒多久那些新來的報刊就被母親的剪刀裁剪得千瘡百痍,而她那本專門收集知識的筆記本則又新添了大小不一的各色剪報,同時新添了母親娟秀有力的一行行字跡。不難想象,母親收集剪報時就如辛勤的蜜蜂快樂地扇著翅膀,穿行于報刊的百花園中,貪婪地采集著知識的花粉,吮吸著知識的瓊漿蜜汁……
而后,我又從母親的記錄本中發(fā)現(xiàn)她2008年抄寫的一首《臺灣歌謠》:“人生七十正開始,八十滿滿是。九十算來不稀奇,一百笑瞇瞇。六十還是青少年,五十小孩兒。四十睡在搖籃里,唉唷唷,三十才出世?!?/p>
(選自2017年5月13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本刊有刪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