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慶文 親子咨詢師 編輯/春苗 設計/侯宇
經常聽到孩子父母抱怨,說自己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你說向東,他偏要向西;你說向左,他偏要向右……好像小家伙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存心要和自己作對似的,然后脫口而出的就是這樣一句話:“你這個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
這樣的想法與說法,其實對孩子挺不公平的。因為當父母的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和習慣與孩子說話,絲毫沒有顧及孩子的感受與情緒。孩子因為年齡小,他們無力抗拒,除了哭與鬧,以及采取不合作的方式外,他們沒有其他辦法。
那么,怎么說話孩子才能聽得進去呢?筆者選取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事例來做個分析,看看我們當家長的能夠從中悟出些什么。
筆者3周歲的兒子貝貝吃飯經常出“狀況”,好說不肯吃,歹說也不肯吃。貝媽用過很多招,打也打過,罵也罵過,但貝貝就是不肯好好“配合”。某天,孩子吃完飯后甚至對貝媽說:“媽媽,我吃完了,你開心了吧?”聽了這句話,我們兩人都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但一時也找不出解決的辦法。
學了親子咨詢的課程后,我和貝媽商量了一個辦法。
當天貝貝在他外婆家里。到了吃飯時間,貝媽用溫和、柔軟的語氣說:“吃飯時間到啦,貝貝,我們來吃飯吧?!保☉T常的話,會用命令式的口氣說話:貝貝,過來吃飯。)
貝貝回答:“媽媽,我不要吃飯?!?/p>
貝媽問:“那你喜歡的螺螄吃不吃?”
孩子回答:“媽媽,我都不吃,螺螄也不要吃?!?/p>
貝媽說道:“好吧。那我先吃了哦?!?/p>
貝貝外公、外婆、舅舅都聽到了,大家保持高度一致,其他人不說話。
貝媽飯快吃好了,貝貝在旁邊說話了:“媽媽,我要吃螺螄?!?/p>
貝媽說:“今天的螺螄有點咸,你要配飯吃?!?/p>
貝貝回答:“媽媽,我只吃一顆?!?/p>
貝媽說:“好吧。”
貝貝吃了一顆螺螄后,說:“好吃,媽媽,我還要吃五顆。”
貝媽順勢而上:“那你說怎么辦比較好呢?”
孩子很干脆:“我要吃飯?!?/p>
貝媽回答:“好啊,一顆螺螄一口飯?!?/p>
于是,貝貝坐在飯桌前,一顆螺螄一口飯,一會兒飯就吃光了。吃完飯,還數(shù)了數(shù)螺螄,十一顆。吃飯問題就這樣輕松地解決。
分析
其實,孩子的吃飯問題根源在貝媽身上,正是她的緊張和焦慮情緒,暗示給孩子吃飯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調整后,先進行冷處理,孩子餓了,他自己主動要吃飯,而且還給自己“搭梯子”、下臺階,貝媽順勢引導出“吃飯”這個主題,孩子也樂意接受。心結一解開,長久困擾的吃飯問題從此不再。關鍵所在,是全家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等,要保持高度統(tǒng)一,不能發(fā)出一種以上的聲音,否則孩子不知道聽誰的,而且被他發(fā)現(xiàn)大人有不同意見后,他就會利用大人身上的弱點各個擊破,孩子可是“鬼”得很。
這件事發(fā)生在我親子咨詢培訓期間。
晚上的課結束后,回家照例和貝媽做課程分享。這時孩子要睡覺了,他睡覺時是穿襪子的。洗完澡,貝貝要貝媽幫他穿襪子,貝媽給他穿了一只,剩下的一只要他自己穿。貝貝不肯,就在那里鬧情緒。貝媽笑著對我說:“你今天不是學了情緒處理嗎,機會來了,去試試?!?/p>
于是我來到床邊,和孩子進行交流。
我問孩子:“貝貝,媽媽沒有幫你穿襪子,你是不是感到有點不開心?”
貝貝抬頭看看我,愣了一愣,點點頭:“嗯?!?/p>
我說:“媽媽現(xiàn)在有事,我知道你會穿的,你穿給爸爸看看,好嗎?”
貝貝哼哼唧唧就是不肯自己穿,我看看時間已經晚上十點多了,想著不能耽擱孩子睡覺,想起課上老師有“緊急處理”一說,就請貝媽先幫孩子穿上襪子。不多時,孩子就進入了夢鄉(xiāng)。
貝貝今年九月份剛上幼兒園,開始的時候,很不習慣。這個“分離焦慮癥”是可以理解的,從出生到上幼兒園,貝貝沒有離開過貝媽。第五天,下午接孩子的時候,看貝貝狀態(tài)不錯,老師抱著他,在他耳邊輕輕地說了幾句話。貝貝點了點頭。
第六天早上,到了教室的貝貝依舊傷心。他自己把小書包放進小柜子,老師蹲下身來,擁住貝貝,輕輕地說了幾句話,只見貝貝一頭扎進老師的懷抱。雖然臉上滿是淚,但哭聲小了,而且和爸爸媽媽說再見。
分析
第二天和老師說起這事,老師說:“還緊急處理,有什么需要緊急處理的,穿不穿襪子,誰的事?(大家回答:孩子。)睡覺不睡覺,誰的事?(大家又回答:孩子。)他的問題他解決,他就是一夜不睡,也是他的事?!?/p>
我辯解說:“那不是考慮到孩子睡眠不夠,對身體不利嗎?”
老師說:“不要拿孩子的健康說事。動不動就拿孩子的健康說事,很容易陷入誤區(qū)。有些時候,孩子的病癥就是大人暗示出來的。比如說有的孩子不肯上幼兒園,一上幼兒園就會出現(xiàn)感冒、發(fā)燒癥狀,為什么?因為出現(xiàn)這些病癥,他就可以呆在家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都會圍著他轉,為他擔心,替他難過。孩子心里很享受,因為生病的時候大家都關心他。于是,只要不想去幼兒園,他就會出這些癥狀?!?/p>
這天晚上,孩子仍出現(xiàn)同樣問題,明白了問題所在,我們故意不理他。貝貝哼哼唧唧過后,見無人反應,他自己穿好了襪子,然后下來到客廳里玩,我們仍是不理。玩了一陣,開起了“大口”,這是睡覺的節(jié)奏。這回問都不用問,他自己說了:“媽媽,我要睡覺了?!比缓螅约鹤叩脚P室,上床睡覺了。
分析
這是兩個人之間的約定。那天下午,老師在貝貝耳朵旁說的是“看到你早上哭我心里很難受,我希望你明天來教室不哭哦?!崩蠋熢谶@里表達的是“我的信息”,“我的信息”是一種友善的、尊重的、誠實的溝通情感的方式。在運用“我的信息”時,表達者對于孩子的行為,完全沒有責備和羞辱的意味,只是針對孩子的行為(哭泣)給表達者帶來的感受加以描述,沒有絲毫的人身攻擊。這樣的情境,由于不會對孩子的人格造成傷害,孩子自然會卸下防御的面具,且愿意聆聽。所以早上在聽了老師的話后,貝貝想到頭天下午說的,但又一下子控制不住情緒,不過哭聲明顯地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