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萍
放學的時候,我把下午收到的山區(qū)老師發(fā)過來的照片給女兒看,她快樂地欣賞著。照片上是山區(qū)小朋友們在試穿衣服、分書、分玩具的情景。一周前,我和女兒號召她的同學們?yōu)樯絽^(qū)小朋友捐衣服、書籍和玩具,幾天后,這些物品經過長途跋涉,被送到山區(qū)小朋友的手中。
翻看著那些照片,女兒突然興奮地叫道:“媽媽,快看!這是我的舊童話書!”是啊,我知道這是女兒最喜歡的一本書,難道她“小氣”的毛病又犯了?可當時女兒捐出那50本書時,我是讓她檢查過的。
“捐給這個小妹妹,你樂意嗎?”我指著照片說。
“樂意?。】磥硭埠芟矚g看書呢!”女兒幸福地說。
晚飯的時候,我問女兒:“你今天帶的那么多水果都吃完了?”
“沒有,我分給同學們吃了?!迸畠盒χf。
“哦,那下次你沒帶水果的時候,他們也會分給你吃吧?”我故意問。
“老師說,送出去的東西不能要回來。我下次沒帶的時候,也不跟他們要!”女兒認真地說。
“呦,你還挺講義氣的?!蔽屹澝赖馈?/p>
“分享快樂嘛!”女兒開心地說。
我突然意識到曾經那個滿口“我的、我的”的小女孩,儼然蛻變成了一個懂得分享的小天使了。
記得女兒剛上一年級時,放學后都會和幾個同學到小公園跳繩。有一次,只有女兒的跳繩記得裝在書包里,但她舍不得把跳繩借給同學。我勸了半天,可她回應我的就是那句話:“這是我的跳繩!憑什么給他們?”她跳累的時候,我把跳繩給一個同學用,她就目不轉睛地盯著。只要人家一停下來,她立刻把跳繩奪回來,然后飛一般的跑開……如此反復,弄得大家不歡而散。
有一次,我把女兒的情況向一位好友傾訴,她告訴我:“孩子護東西,可能是因為她沒有安全感、不自信,怕別人奪走屬于她的東西。你想想自己,是不是很多時候都替孩子做主,不經她的同意,就把她的東西隨意分享給別人?”
我想了想,自己還真有強行替女兒分享的行為。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我學著替孩子著想。班里成立了一個流動圖書館,女兒有很多圖書,于是就有同學向她借書看。女兒最初很擔心:“媽媽,同學要借我的書,我怕他借了不還,不敢借!”
“沒關系!你跟他說,這是你的書,是借給他看的,一周后需要還給你!”我開始引導女兒。
“那他就是不還給我,怎么辦?”女兒憂心忡忡。
“他不還,我?guī)湍阋?。?p>
“那好吧!我試試?!迸畠汉苄÷暤卣f。
經過兩年的借書活動,女兒悄悄發(fā)生了變化:她明白了“借”和“給”的不同,也不再害怕借東西給同學了。
除了借書,在生活上、在和小朋友玩耍時,我都試著保護女兒,我跟別的小朋友強調:“這是我女兒的東西,你想玩兒就去向她借。如果她答應給你玩兒,你可以玩兒;但她想拿回去時,你必須及時還給她!”另外,在把女兒用不著的東西送人時,我都會征得女兒的同意和確認。
慢慢地,女兒從“小氣”開始變得“豪氣”起來。我也開始懂得:很多時候,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家長“亂分享、強制分享”所造成的。我們應該尊重孩子,分享之前要征得孩子的同意,只有孩子真心愿意的時候,那種分享才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