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毛維安
去年看過蔡崇達的《皮囊》,黑狗達和阿太的故事已漸漸遺忘,但是老人說過的一句話,我一直記得:“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p>
“皮囊這個東西,你越伺候它,它就會越拖累你。”
或許老人的人生奧義簡潔又晦澀,讓人懂又不懂,可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說到底也是很樸素的人生哲學。
簡而言之,不要“心為形役”。
上了大學之后常常感到自己有些變化,漸漸走出之前的一些思想的條條框框,獲得了之前未曾體驗過的果敢,遇見事情不再那么小心翼翼地思索再三,先做了再說。
換句話說:“覺得自己天不怕地不怕,臉皮厚了不少。”
剛開始覺得隱隱有些不適應——我怎么成了一個這樣的人?
細心觀察過周圍很多人,有一部分其實和我的處境很像,有個學長還和我開玩笑:“上了大學還不抓緊時間厚臉皮?那出社會了就是真丟臉了?!?/p>
這才發(fā)現(xiàn),在大學里,不能太把臉面當回事兒,不要用所謂的面子把自己拖累了。
敢于“自虐”的人,才不會被虐。
“不要怕,其實沒有那么多人關注你?!?/p>
有個朋友在某次學院活動日上表演唱歌,那是她第一次上那么大的舞臺,很緊張。
她向來心理素質(zhì)不太好,一緊張就打哆嗦,我告訴她,沒事的,你就按平常的狀態(tài)唱,唱完鞠躬走下來一切就結束了。
她猶猶豫豫:“要是我唱不好怎么辦?”
我告訴她:“你放輕松,其實大家也就圖個氛圍,嗨起來就行了,又不是唱歌比賽,你越緊張反而越容易出錯。”
她點點頭上臺了,果然,一緊張真沒唱好。
她一下臺就摟住我,我感覺她要哭出來了:“完了完了,全院人都知道我今天唱走調(diào)了,丟死人了?!?/p>
我看著那攢動的人群,學生們興奮地交談著,好像并沒有被剛才的表演打斷。
我發(fā)了個短信給我們班的同學:“你覺得剛才那個女孩子唱得怎么樣?”
對方好一會兒才回復我:“?。磕膫€?好像都唱得還可以吧,我剛才沒注意啊,在聊天?!?/p>
我告訴我那唱歌的朋友:“不要怕,其實并沒有那么多人關注你?!边@話雖然有點反雞湯,也有點刻薄,好在她習慣了我的耿直,也沒生氣,不過仔細想來,很多時候的確是這樣的。
其實觀眾并不在意,反而是自己給自己設置萬千“觀眾”,于是畏首畏尾,緊張到不行。
“我只想挑戰(zhàn)一下自己,和輸贏沒關系?!?/p>
大二剛開始的時候參加過一個英文演講比賽,幾個校區(qū)共同舉辦,全校性質(zhì)的,整體水平自然是高的。
我們是文學院,擅長英文的人當然沒有國際學院的人多,去了頂多做個陪襯。
猶豫再三,我還是報名參加了。想著拿不到名次,就去見見世面吧,反正對方也不知道我是誰。
比賽分兩個環(huán)節(jié),一個是主題演講,一個是即興演講。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提前準備,寫完稿子修改過后就開始練習,那段時間在圖書館樓梯間的空曠平臺準備了很久,背個東西當然不難,但是想要和專業(yè)的同學并駕齊驅(qū),還是不能大意。
我們這邊校區(qū)參賽的共六個人,我們彼此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準備好了嗎?一起去丟臉咯?!?/p>
比賽地點在另外一個校區(qū),上車前,有個一起要去比賽的同學遲遲未到,我們一直call他,打了好多個電話都沒打通,只好先上車。車開了一會兒才接到他短信:“算了,不去了。幫我和比賽那邊說棄權吧,國際學院太強了,就不去丟臉了。”
他這樣臨陣倒戈,弄得我們更慌,明明知道會死得很慘,但想想還是去了。比賽準時開始,聽了幾個國際學院的同學上臺演講后,我們幾個就傻了,天哪,簡直國際頻道新聞直播啊。
僅有的一些小小的信心慢慢坍塌下去。
“八號選手,文學院×××請準備?!?/p>
下一個到我了,我趕緊在腦子里過了一遍,僵直地上臺,剛開始一切還在掌控之中,我按照練習的該怎么說就怎么說。評委席上的外教在微笑,英語老師也點點頭。
忽然,我說到一半卡住了。我趕緊笑了一下,重復了上一句,希望靠慣性接出下一句。
但我頭腦里一片空白,就這樣,我在追光燈下停頓了大概十幾秒。
外教還是在微笑,老師也在微笑。
可我就是想不起來下一句是什么了,于是就順著意思,用自己的話把后半部分翻譯了一遍,磕磕絆絆地結束了。
以前從來沒出現(xiàn)過這種事情,在我的“比賽生涯”中,這應該是最糟糕的一次,可能是對方太厲害了,超出我的預期,于是還沒開始就慌了神。
我這個人以前其實臉皮很薄的,總是想著給人留一個好印象,所以遇事都考慮得多,不做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可是這次經(jīng)歷顛覆了我一貫的策略。
好在第二部分豁出去了,還和評委開了一個玩笑,分數(shù)還給拉回來了些,結果不夠好,也沒有那么糟。
和我一起去的同學在各自學院里也是英語很不錯的,雖然這次我們“集體丟臉”,但是大家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用這次“恥辱”相互勉勵,以后要更加用心學英語,畢竟人外有人。
而那個事先棄權的同學,的確規(guī)避了一次“丟臉”的尷尬局面,但他失去了什么,他也不會知道。
很多時候我覺得嘗試不意味著非贏即輸:一是挑戰(zhàn)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在什么水平,二是看看厲害的人能厲害到什么程度。
如果生活中的一切都用輸贏判決,那么成王敗寇,人人的喜怒哀樂都太牽強,不如把一切都當作經(jīng)歷。
見得多的時候,人不容易故步自封,把一點點小成績當談資。
每當你想要去試試,但是又害怕自己做不好,告訴自己:“我只是想挑戰(zhàn)一下自己,和輸贏沒有關系?!?/p>
臉皮太薄的人輸不起,也只能錯過很多寶貴的經(jīng)歷。
“機會就一次,過了就沒有了。”
之前有個女孩子私信我:“開學的時候競選班委,我很想去試試,因為我想讓自己忙一些,和大家多接觸一下,交一些朋友,可是我真的不敢站到臺上去……因為是投票制,我覺得自己存在感太低,怕自己的票數(shù)太低……”
我問她:“那你最后上臺了嗎?”
她說:“沒有,后來也沒有換過班干部,鼓起勇氣也沒機會了。”
忽然想起之前英語課上老師提問,大家基本都保持沉默,老師很尷尬的樣子,我真的很想舉手回答,我是真的喜歡英語,但是我想想還是算了。一是怕自己答錯了,二是覺得這樣好突兀啊,就我一人如此積極,怪怪的。
如今想想,積極其實并沒有錯,只是不知道為什么,當大家都保持沉默的時候,自己好像多說一句都像犯錯。
有些時候,沉默是金,有些時候,沉默是浪費光陰。
有時候機會只有一次,在你猶豫再三的時候,它已經(jīng)沒有了。
吳曉波老師在他的隨筆集里寫:“大學像是一個真空狀態(tài),當一個思想自由的讀書人似乎是容易的,你對社會無所求,社會對你亦無所擾?!?/p>
在這樣為時不多的狀態(tài)下,為什么不多嘗試一下呢?
我覺得大學給了我們相對多的自由,讓我們自己可以拋棄原來的種種標簽,重新成為一個人。
每個人都是一個難解的謎題,別人猜不透,自己亦無解。
通過行走,通過交流,通過經(jīng)歷和閱讀,通過和世間萬物發(fā)生微妙又神奇的化學反應,我們才漸漸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
人有時候并不都了解自己。不是你對著鏡子,格“我”就能致知,很多時候,在一些特殊的情景下,我們才會顯現(xiàn)出本來的面目。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擅長什么,喜歡什么,愛哪一個人。
嘗試,是為了找到屬于你自己的答案。而嘗試,就要冒著丟臉的風險?!昂衲樒ぁ庇袝r候并不是一件壞事,不要總把它當作貶義詞,而是意味著一種不怕丟臉,敢于嘗試,積極向前的勇氣,和一顆永遠耐磨直至強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