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的畫框里
秋天到了,照例讓街樹色彩斑斕起來。尤在東北,這是一座城市里最好看的時光。斷不可以在家里枯坐。推開柵欄門,出去走走吧。
我喜歡漫步在中央大街上。先前,街兩邊都是榶戚樹,秋天將樹的葉子染成了金黃色和朱紅色,配上固執(zhí)的老綠色的葉子,遠(yuǎn)看像一幅多彩的油畫。早年,這座城市真的就像花園一樣,當(dāng)時外國的僑民也很多。
我所說的“早年”,是說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在那個時段,僑居在哈爾濱的外國人,特別是猶太人是很多的。有道是“民以食為天”。僑民也是民呀。這些僑居者對面包、紅腸、啤酒、牛奶的需求量是很高的。這些是他們平平常常的食糧。而且僑民們對大面包、紅腸和啤酒的質(zhì)量,以及鑒賞都很內(nèi)行。這種普遍的內(nèi)行,自然促使了哈爾濱大面包、紅腸、啤酒制作工藝的提高,或者說一直保持著相當(dāng)?shù)乃疁?zhǔn)。不僅在這里僑居的外國人多,洋式的商店、飯館、洋房和教堂也很多。如秋林商場、莫斯科商場,等等。從四十年代起,城市里就已經(jīng)有專門運(yùn)送這些洋食品的高頭大馬車了。西味東漸,許多當(dāng)?shù)氐闹袊?,包括我本人和我的父輩也開始喜歡品嘗這些食品了。學(xué)洋人的樣子,不知緣由地在大列巴抹上奶油、果醬,奢侈一點(diǎn)兒的,還要抹上紅瑪瑙色的大馬哈魚籽。這樣邊吃邊喝牛奶,或者戈瓦斯,或者啤酒。日子久了,便漸漸地愛上它們,有了感情,戀人似的,一旦分開久了,會想念的。
當(dāng)時,制作這些洋食品的師傅大都是俄國人或者法國人。只是他們的徒弟就不一定全是俄國人和法國人了,其中有相當(dāng)一部分是當(dāng)?shù)氐闹袊?,而且多是少年。不知道為什么。?dāng)這些外國僑民陸陸續(xù)續(xù)離開這座城市回國之后,他們的徒弟繼承了他們的手藝,以滿足那些喜歡吃大列巴、紅腸、啤酒的中國人的需求,也滿足那些在哈爾濱援建的蘇聯(lián)專家及外國游客的需要。這些洋食品的品質(zhì)、特色和水平就這樣一直被傳承和保持下來。沒聽說有誰對此提出過異議和批評,只是對牛奶的純度略有微辭,說兌的水太多了。然而比今天的“牛奶”質(zhì)量無疑是值得信賴的。
盡管后來,這座城市也像其他城市一樣,也經(jīng)歷了那場荒唐的運(yùn)動,但哈爾濱卻依然保留著像華梅西餐廳、紅腸加工廠、啤酒廠這樣一些洋食品的加工業(yè)和餐飲業(yè)。
斗轉(zhuǎn)星移,接下來的事情就有些變化了,制作洋食品的中國師傅的徒弟,自然是中國人,只是“徒二代”的手藝就有些不那么純正了,大列巴、牛奶似乎都不如先前的好、先前的純了。
不過,截止到上個世紀(jì)九十年代,這座城市幾乎所有的原住民都曾在西餐館吃過西餐。這幾乎成了該城市的一個不成文的“傳統(tǒng)”。只是這種事似乎也漸漸地淡了。盡管像波特曼、華梅、歐羅巴等西餐館常常是人滿為患,但我絕對不敢保證這些人是純粹的哈爾濱人。有趣的是,那些老哈爾濱人對這些洋食品依舊是有感情的。商家也正是看準(zhǔn)了這一點(diǎn),才還繼續(xù)保持著秋林、華梅產(chǎn)的老式面包的風(fēng)味。只有這種老式風(fēng)味的面包才是用木柴烤的。只是量很少,買這種大列巴和“色克”(船形面包),需要早一點(diǎn)兒去排隊。
這天,我恰好從這里路過??吹脚诺年犖椴⒉婚L,便也加入進(jìn)去。我的前面大約有二十幾個。自然,隊伍當(dāng)中有一部分是外地人,他們打算買一些哈爾濱的特產(chǎn)帶回去給親友,只是他們不太知道是大列巴好啊,還是色克或者果脯面包好。我注意到,他們喜歡的是那種果脯面包,即小甜列巴。其中有一個外地人問,大列巴是不是有點(diǎn)酸啊?排在我前面的那位老年婦女冷冷地說,不酸就不純了。接著,我和那位婦女聊了起來。她說,我家就住在外國二道街(舊稱),住了32年,后來才搬走的。我說,您可是老戶了。她說,我呢到這兒排隊買大列巴,我老頭在家做蘇波(湯)呢。他事先把大頭菜、柿子、土豆都弄好了。我說,做蘇波恐怕還得加點(diǎn)兒洋茴香和桂葉是啵?她說,桂葉好,但現(xiàn)在洋茴香不好弄了。婦人說,唉,現(xiàn)在西餐館賣的蘇波湯也不那么純了。我說,恐怕在湯上面還要加點(diǎn)奶牛皮兒。她說,是啊,我老頭就在經(jīng)緯街那邊買到了,還有奶酪、奶油、紅腸、果醬、甜酒。我們兩口子年輕的時候常在西餐館吃,有感情了。你看,對面的馬迭爾原來叫馬爾斯,也是個西餐廳。我們常去那里吃。我說,那里還有一種小糖列巴,四分錢一個。她說,不,五分錢一個。我說,那可能是漲價了,我記得一簾兒四個,四四一毛六。她說,我姑娘說,現(xiàn)在的小列巴也不是原先的那個味了。我說,不過還行,只是個頭小了點(diǎn)。她說,前些日子,大列巴賣到15塊錢一個,現(xiàn)在18塊了。我說,我在德國看到賣大面包的,饞得不想走哇,大列巴的蜂窩眼兒像棗子那么大。這時,排在我后面那個外地的年輕人說,那我就買大列巴。我問,你是送人嗎?他說,不是,在火車上吃。我說,那你還是買小糖列巴,又軟,又甜。那個老婦人不屑地說,過去只有小孩子才喜歡吃這種。嘖。
輪到了我了,我買了一個大列巴,三個色克,兩個小糖列巴,都嘗嘗吧。一個人能夠利用食品回憶過去的美好生活,難得,也難碰,得抓住機(jī)會,當(dāng)然也得有個好心情。
雪 鄉(xiāng)
這些年我一直惦記著去“雪鄉(xiāng)”看一看。畢竟是黑龍江人,作為一個黑龍江人沒去過雪鄉(xiāng),如同法國人沒到過凱旋門。都是終生的遺憾,是永遠(yuǎn)的跌份。
蒼天不負(fù)有心人。恰好寄來了一個參加“論壇”的機(jī)會,阿彌陀佛,終于可以去雪鄉(xiāng)了。
“雪鄉(xiāng)”這個名字源自于一幀攝影家的作品之名。因這個名字太有個性與特色了。這樣,久而久之,便沒有人再叫它的原名“雙峰林場”了,都稱它“雪鄉(xiāng)”了。
其實(shí),去雪鄉(xiāng)的路并不好走。在先前的感覺里,一直莫名其妙地以為它很近,以為個把小時的路就到了。其實(shí)不然,坐中巴去那里要走四個多小時的路呢。
例行的“論壇”之后,我便踏上了去“雪鄉(xiāng)”的路。
途中過一“小鎮(zhèn)”,大家就在那里“解手”(戲稱“唱歌”)。小鎮(zhèn)雖然不大,但頗有地方風(fēng)情,飄著紅穗穗兒“幌子”的小館子,掛著如“小河魚”“脊骨酸菜”“尜尜火鍋”之類的招牌,看上去非常饞人,讓人沖動。什么叫“尜尜火鍋”呢?往深里一想,樂了,原來“尜”是“轉(zhuǎn)”的意思,打冰尜兒,抽冰尜兒,不就是可以轉(zhuǎn)的“尜兒火鍋”么。自然,外地人就不見得懂得其中的奧妙了??墒切猩掖?,只好收回妙想,繼續(xù)上路。
中巴依山而轉(zhuǎn),路則全部是砂石路。車外的溫度為零下30度。很冷,凍腳——嘻,我已經(jīng)有三十多年沒凍腳了,這回又凍了,很感動,而且往事一下子涌進(jìn)腦海,像在肚子里打翻了五味瓶。同車有兩個上海人,凍得像兩捆在寒風(fēng)中瑟瑟發(fā)抖的稻草人(現(xiàn)在你該明白,這里的人為什么熱愛喝酒了吧?御寒哪。外地人來了,也同樣要喝上兩口暖暖身子的)。但是這兩個上海人卻說,“這里絕對是旅游勝地!絕對!”
都凍得淌鼻涕了,還一口一個勝地呢。足見此地之魅力也。
偽滿時期,這條路其實(shí)是森林小火車的軌道路。日寇酷愛這里豐富至極的森林資源,役使中國民工日夜不停地伐樹,然后往日本運(yùn)(當(dāng)時的樹更粗,最粗的,四個人手拉手抱不過來)。而今小火車已經(jīng)取消了。歷史上,日本人建森林小火車是為了運(yùn)樹。日寇被攆走了,當(dāng)?shù)卣疄榱税l(fā)展旅游業(yè),打算再把它恢復(fù)起來。.
一路的白樺樹,一路的冰河,一路的“大煙兒泡”(風(fēng)吹雪),心里幸福地“罵”了一道兒,這可真美呀。我為黑龍江、為雪鄉(xiāng)感到自豪
雪鄉(xiāng)終于到了。天老爺,這兒怎么有這么大的雪喲,太大了,大雪幾乎把小鎮(zhèn)上所有的民房都淹沒了。最深處的雪可以沒腰,人得像棕熊一樣“泳”在雪海里。有獵人的感受。
這里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大的雪呢?有文化的人說,是由于從日本海吹來的熱風(fēng)與從伊爾庫斯克吹來的冷風(fēng),兩者交匯,形成了中國最大的雪鄉(xiāng)。并說,雪鄉(xiāng)雖然不大,但彌足珍貴。
的確彌足珍貴。
雪鄉(xiāng)只有一條主街,兩旁是一些土房、木房,木房有木刻楞房,也有板加泥房。自打旅游業(yè)在這里一火,妥了,一幢幢民宅也成了“小旅館”了。那些一個個捂得像特種兵、突擊隊、恐怖分子的游客,躬身一打聽,“小旅館”管吃管住,一天一宿才50塊錢,而且,木耳、蘑菇、大肉、枸杞,隨便“造”(吃),還免費(fèi)提供零食、花生、瓜子、凍梨。上帝呀,咋這便宜呀。黑龍江人是不是有點(diǎn)兒太實(shí)在了?好客已經(jīng)到了認(rèn)可吃虧的程度了。當(dāng)然,聽說現(xiàn)在又漲價了。
到了雪鄉(xiāng),拍照吧。特別是那些柵欄院前的一盞盞紅燈籠,懸在白色的雪鄉(xiāng)里,讓人沉醉。
然后坐雪爬犁玩兒。車?yán)习遄于s著馬爬犁在雪路上狂奔(這是為什么呢?馬兒你慢些走不好嗎?)坐在狂奔的馬爬犁上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先前,抗日的隊伍、日寇、老百姓都乘坐雪爬犁,都在狂奔。而今則是為了刺激,為了體驗(yàn),為了開懷??癖贾校樕洗鞯目谡忠呀?jīng)凍得像鐵板一樣硬。聽說,這里還有雪地摩托,要想進(jìn)山里冒險可以選擇它。我很想乘雪地摩托進(jìn)山,聽說那里的雪更厚,而且沒人。只是時間不允許。看來,時間在更多的時候是人類的敵人哪。
大雪,是雪鄉(xiāng)的真金白銀,是寶貴的資源,是天降的“曼娜”(食糧),雪在這里不僅僅是一種奇特的景觀,也是土地與山林的保護(hù)神。為什么說是土地與山林的保護(hù)神呢?吃一吃這里的土豆你就知道了,這里的土豆甜絲絲的,為什么甜絲絲的?因?yàn)檫@里冬季漫長,植物種植期短,一年只種一次,不像江南,一年四季都植農(nóng)作物,什么“地”也受不了啊。這里種植期只有短短的幾個月,所以土質(zhì)好,土質(zhì)好土豆就好呵。雪還是這里的天然“冰箱”,把肉、凍豆腐、野物等埋在雪里,永遠(yuǎn)保鮮,永遠(yuǎn)“綠色”。你看這里的鄉(xiāng)民各個都是那樣的健康,那樣的剽悍。他們咧嘴一笑,整個世界都被感染了。
日月常識之趣
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我不僅年輕,而且整天很閑。我的工作分上下午班,這樣就更閑了。有心的鄰居笑嘻嘻地送我一缸金魚,內(nèi)居二尾,燦然錦色,游態(tài)嫣然。最讓人省心的是,即便是不喂它們,居然也活得很好,很優(yōu)雅。足見其自我生存、自我完善、自得其樂的能力之強(qiáng)。沒事時,我便趴在桌子上專注地看,謂之“觀賞”。心里自然知道,想成為它們中的一員絕無可能,但依然免不了想入非非。
當(dāng)然,一個年輕人整天觀魚玩兒怕是不行的。再加上由于一步不慎(搬家),幫忙的朋友!把魚缸打碎了,摔成八塊兒之多??蓱z的是,那兩條換了新缸的魚,大抵是不適應(yīng)新家的緣故,相繼辭世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辦呢?總不能閑著沒事做吧?于是又開始抄書。抄書,既可以練字,又能順點(diǎn)兒知識?;e為不閑,化腐朽為神奇,一石雙鳥,不亦悅乎。
然而,書抄久了,我的疑問與無知也漸次地被凸顯出來。尤是覺得古之文人寫年月日及時辰節(jié)氣,非?;顫?,相當(dāng)自由,且不拘一格,經(jīng)常是有感而發(fā),觸景生“詞”,使得我這個閑人兼看客常常不知昔年是何年、今夕是何夕。
于是突發(fā)奇想,何不繪制一張表格,把古人之年月日的種種寫法編匯進(jìn)去,以后再抄書,再看書,遇到古人的頑皮戲筆,按圖索驥,自然就可以化解迷津了。
說干就干。比如,“曉”就有:時爽、平明、昧旦等等之類的稱呼;比如“晝”有:亭午、卓午之稱;“夜”有:哺夕、日余、丙夜。等等;“正月”有:夢春、寅月、春王、泰月、首春、瑞月、嘉月、正陽,等等;“二月”有:仲春、卯月、酣春、杏月之稱;“三月”有:季春、如洗、桃月、杪春之稱;“四月”有:麥秋、清和、余月、仲呂、槐序之稱;“五月”有:榴月、皋月之稱;“六月”有:荷月、精陽、林鐘之稱。等等。
如不嫌啰嗦,我再說幾句,萬一哪位看官有用,也不枉啰嗦一回。比如“七月”有:巧月、涼月、蘭月、首秋之稱;“八月”有:桂月、南呂、仲商之稱;“九月”有:菊月、霜續(xù)、無射之稱;“十月”有:坤月、小春、陽月、上冬之稱:“十一月”有:黃鐘、龍潛、葭月之稱;“十二月”有:大呂、冰月、杪冬、邊月、加平,等等。
“四季”也入了我之繪表。比如“春”有:青陽、青春、昭節(jié)、素節(jié)等稱謂;“夏”有:朱明、牛律、青夏等稱謂;“秋”有:素商、金天、自藏、素節(jié)、凄長、商節(jié)等稱謂;“冬”有:元英、清冬、歲余、寒辰、安寧、元序等稱謂。
便是相關(guān)的一些節(jié)令也被我收編表內(nèi)。如正月初七的“人日”,解注為:“《荊楚歲時記》曰:人日登高賦詩”,如“元農(nóng)”,注釋為《舊唐書》,‘上元燈節(jié)放燈,前后三日,鬧坊門市,元夕燃燈,即始于此”,如二月十二的“百花生日”注釋為:《陶令公書》“二月十二日為百花之日,無雨主百花茂盛,有亭園者,花樹盆栽均黏紅紙與小三角旗”;如三月初五的“禹誕”,注《會稽志》“三月五日,治水元勛夏禹王之生誕也。禹廟游人最□,山陰道士,真應(yīng)接不暇”;如三月的“寒食節(jié)”,注釋為《漢書周舉傳》“初太原一郡,舊以介子焚骸,至期咸言神靈不樂舉火,莫敢煙飲,舉以盛寒主火,殘殞民命,改為三日”;如五月初一的“女兒節(jié)”注《帝京景物記》“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jié)”;如五月十三的“關(guān)圣誕日”注《桃園記》“關(guān)羽字云長,威靈天下,稱萬人敵,為節(jié)虎臣,於五月十三日生”;如八月初一的“天醫(yī)節(jié)”注《潛居錄》“古人以此自為天醫(yī)節(jié),祭黃帝岐伯”;如“八月二十七”的“孔子圣誕”注《穀梁傳》“哀公二十有一年冬十月瘐子,孔子生,即今之八月二十七日也”等等。
還有“弦”之稱謂等等。之所以敢冒文人大忌,啰嗦如此之多,說穿了,不外乎是凸顯為人民服務(wù)的精神罷。
令人尷尬的是,“表”精精致致地繪完了,填完了,然而,在我的整個青年時代,除了寫情書用了幾個如“杏月”“菊月”“桃月”“桂月”之外,再就塵封于柜,終年兮不聞不問了。
近日,收拾舊書舊信,揀了出來,已恍如隔世,覺得再塵封下去未免可惜,便湊成一文,呈獻(xiàn)給有心之人們。
花之物語
在清明街居住的時候,我就一直想在自家的后院種一棵花樹。
那是一幢六層的平民樓。我居底層。我便在朝南的后窗那兒圍了一個狹長的院子,大約有二十多平方米的樣子罷。
這幢樓里住的一律為平頭百姓。偶爾有個“干事”之類的角色,那是相當(dāng)稀罕和高等了。與官員離的綽遠(yuǎn),庶民們反映與呼聲之強(qiáng)度就弱了很多。這幢樓一直沒有暖氣和煤氣,只能是燒煤燒柴禾。這樣,那個狹長的后院也只好用來儲存煤柴了。
但后院仍有一塊潮兮兮的空地(先前這兒曾是一個賣水站的舊址),肥沃得很。因方位朝南,有大半天的燦爛陽光,便生長出許多嫩綠的雜草來。雜草們經(jīng)過一春一夏的陽光雷雨,剽悍兮長到一人多高。家里的女人建議鏟除這些雜草。我卻有點(diǎn)舍不得,說,讓它們長罷。再說,家里的地面不是很潮么?也好讓它們吸吸地下的水氣。聽我這樣說,女人就不再說什么了。
我每每站在陽光燦爛的窗前,看著后院繁茂的雜草,兀自想到,應(yīng)在它們中間種一棵開花的樹。甚至覺得后院里有一棵開花的樹,人會活得很不一樣。
然而,在偌大的城市里尋一棵開花的樹卻并非易事。這樣,使得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活在有缺陷、有遺憾的日子里。
不久之后,我喬遷到松花江邊居住了。
江邊的早市,春、夏、秋三節(jié),有很多賣花的小販兒,應(yīng)了季節(jié)的變化,花兒的品種與花樣也層出不窮。然而,我一個大男人買花,終是有些不自在。于是便哄小女兒一同隨我到早市買花?;ㄓ尚∨⒛弥?,一切就不多慮了。
從早市買回的花,無論是康乃馨、玫瑰、勿忘我,還是金色的菊花,我都要事先修剪一遍,然后,再插到花瓶中水養(yǎng)起來。
人生活在有鮮花的房間里,愉悅的心情是無與倫比的,似乎比當(dāng)省長、省委書記,廳長、局長更滋潤,更輕松。
水養(yǎng)花也要有水養(yǎng)花的經(jīng)驗(yàn)。記得年輕時出差到沈陽。在一家小旅館里,我和一個青年農(nóng)民住同一個上下鋪。閑聊時,我向他請教中國農(nóng)民的最高理想,他幾乎不假思索地說:“苗生、草死、地發(fā)酸!”這句話我一直記著。家里養(yǎng)花時,這條樸素的真理我用上了,除了每天給花們換水之外,還特地在新水中點(diǎn)一兩滴食醋。這樣不僅花期延長,而且開得也分外艷麗??磥?,實(shí)踐的確是檢驗(yàn)真理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呵。
一年買花養(yǎng)花的費(fèi)用,算一算其實(shí)也不少。為了避免女人臉慍,我每次都撒謊將買回的花價一壓再壓。女人說,怪不得你生了兩個女兒呢,都是你愛養(yǎng)花的緣故。
然而不養(yǎng)花可不可以呢?我想,大約是可以的。只是那樣的生活,那樣的苦熬要累一些。在單位里,人前人后是一麻煩,設(shè)若氣量再小,便容易生病。倘若有鮮花那樣柔柔媚媚地一調(diào)節(jié),心情就會好了起來。我想,這也是看望病人為什么要送鮮花的道理罷。古人說:““花解語?!彼坪蹙秃@層意思罷。
當(dāng)然,您一切都混得挺好的,什么什么都有了,車子、房子,加上一大堆金錢,一大堆情人,一大堆阿諛奉承的幫閑者,整日腦滿腸肥,養(yǎng)花對這等角色無論如何就是一個無聊的話題了。
除了買花,我還盆養(yǎng)著一些雜花,如透葉蓮、蟹爪蓮、夜來香、橘子花、菊花、月季,等等。需特別指出的是,我還擁有一盆竹子和一盆神奇的蟹爪蓮。先說那盆竹子。那盆竹子已伴隨我多年,是老朋友了。這盆竹子是我從一個當(dāng)廠長的女性朋友家里要來的。記得當(dāng)初我一看到那盆竹子人就愣住了,我覺得這盆花就是我的。她男人就笑,說,真想不到阿成這么喜歡竹子,那就送給他罷。
把這盆竹子樂顛顛地抱回家,端端正正置放在有陽光的窗臺上??瓷先ニ臓顟B(tài)非常好,有風(fēng)度,有氣質(zhì),也有個性。為此,我還請一位未出道的青年工人書法家給我寫了一副條幅:“未出土?xí)r先有節(jié),到凌云處總虛心?!蔽艺J(rèn)為這盆竹子應(yīng)是我的理想化身。
每隔一兩年,我都要給這盆竹子換換新土。冬天要來了,我照例給他剪剪枝,讓它利利落落地過冬。盛夏的三伏天,我時時注意給它噴水沖涼。年復(fù)一年,彼此有感情了,夢魂牽繞了。至今,它仍在陪伴著我。我們是君子之交,是傾心的朋友。
再說那盆蟹爪蓮。那盆蟹爪蓮也是一個朋友送給我的。那是上世紀(jì)七十年代末,或者更早的事。我把這盆極普通的蟹爪蓮抱回家,覺得反正它也不開花,就沒拿它當(dāng)回事。正所謂“寂寞門庭寂寞花”罷。
但是,在一年臨近春節(jié)的時候,這盆蟹爪蓮?fù)蝗痪`開了滿盆的鮮花。這讓我異常震驚。逢人便講,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就在那一年,我的小說獲一全國獎。這難道是一種偶然么?
這以后,它年年開花,或多或少,但總是恰好與我的創(chuàng)作成績成正比。于是,我對它非常尊敬,把它當(dāng)成一個鼓勵者,也當(dāng)成一個無言的批評家。
我出差在外,一定會打長途回來,囑咐家里人給我澆花。
……
只是多少年過去了,這座城市里依舊沒有一棵屬于我的花樹。這大約將成為我的終生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