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瑜璟+林雪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在闡述語文課程基本理念時明確指出:“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lián)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fā)展。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tǒng),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征,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應該積極提倡?!蔽覀冋n題組通過梳理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綜合性學習的課程目標與內容,決定將這類課型定性為學生感興趣的自主活動課程,重點培養(yǎng)學生觀察與表達、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組織活動與合作三個方面的能力。下面,我們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說名道姓》語文綜合性學習為例,談談該課型的教學實施策略。
一、解讀語文課程標準,分析教材和普遍學情,確定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
(一)通過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梳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學段目標與內容
《說名道姓》屬第三學段綜合性學習內容。我們課題組在梳理語文課程標準綜合性學習目標與內容時,對該學段教學內容標準做出了如下解讀:重點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組織活動、合作探究等參與實踐的能力,以及一定的觀察與表達能力(詳見本刊同期第38頁表5中有關第三學段的表述)。第三學段的教學內容標準突出了“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課程整合”和“實踐過程”的綜合性,更加強調落實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和“自主性”要求。
(二)分析教材和學情,制定本課教學目標
《說名道姓》編排在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最后的“學和做”部分,給出了三條活動路徑。一是學習“姓氏歌”:歌中包含有容易讀錯的姓和常見的復姓,要求學生讀正確、能背誦,并討論“哪些人姓這些姓?如何解決生活中的重名現象?”的問題。二是“知識競答”:給出10道關于姓氏知識的判斷題,要求學生以“知識競答”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三是進行“有關姓名的習作”,從“介紹自己的姓名及其背后的故事”和《小靈通漫游“無名國”》中任選一題,完成一篇習作。以上學習活動,通過介紹相關知識、提示探究學習路徑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展開思考、查詢、研討、習作等語文實踐,運用語文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力。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經驗,但多以閱讀課拓展性學習為主,像“說名道姓”這樣課內外一體、較長時間地開展一個專題性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還是第一次,學生會感到激動和欣喜。但是,學生剛剛步入高年級,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的能力有限,需要教師精心策劃和適時指導、點撥。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把這次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目標設定為:1.以“姓名”為主題策劃并開展簡單的小組活動,學寫活動記錄表并進行交流;2.了解《百家姓》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知道我國百姓姓氏中單姓是多數、復姓是少數,能夠讀準一些比較特殊的姓氏的發(fā)音;3.寫一篇有關姓名的紀實作文或想象作文;4.有興趣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的姓氏文化。此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以課內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計劃用4周時間完成,課堂教學活動2個課時。根據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特點,我們把目標1和3設定為教學重點,其中目標1也是教學難點。對于五年級學生而言,了解《百家姓》,知道姓氏分單姓和復姓,讀準一些讀音特殊的姓氏,這些都不難。難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能夠有效開展小組合作與交流,這對于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態(tài)度、方法和能力等均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為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課內外活動,重視教材內外多種資源的整合、開發(fā)與利用,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過程,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展開思考、查詢、研討、習作等語文實踐活動,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運用“三貼近”教學策略,組織學生有效展開綜合性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苯Y合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們決定采用“三貼近”教學策略,組織本次課內外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一)貼近生活,靈活使用教材
綜合性學習具有時空相對開放的特性,有利于學生密切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通常情況下,教材中呈現的學習內容既是學習的素材,也提示了學習與生活和社會聯(lián)系的路徑。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使用教材,找到書本與生活的聯(lián)結點,讓課堂與社會有效連通,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的機會,切不可局限于教材的內容編排,把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教死”了。比如本課《說名道姓》,很多教師習慣于按部就班地執(zhí)行教材:簡單幾句話導入新課,再讓學生依次讀“姓氏歌”、討論“重名現象”、參與“知識競答”,最后是獨立習作。我們并不認可這種做法。我們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一門強調興趣和自主活動的課程,應當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以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為此,我們決定安排一個課前調查環(huán)節(jié),通過設計調查表(含小組名稱、小組成員、組內分工、調查內容、調查的途徑和形式、活動時間和地點、活動收獲等內容)給學生填寫,引導學生針對本課主題自行設計感興趣的調查內容,采取適合的方式走進生活、展開調研。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一周的業(yè)余時間,圍繞主題討論調查的內容并展開相關的調查活動,最終匯集成果,填寫調查表。于是,在第一次課堂教學時間,我們圍繞大家的調查內容,展開了如下課堂交流活動。
【片段實錄】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每個人的姓名都包含兩部分,前一部分是姓,又稱姓氏;后一部分才是名。大家在課前已經以小組為單位查了資料,填寫了調查表?,F在我們就來說一說,大家在課前都調查了有關姓氏的哪些方面內容吧!(學生推舉本組發(fā)言人)
生1:我們組查閱了《百家姓》這本書,我們想知道中國有多少個姓,想知道這些姓氏的由來。endprint
生2:我們組對與本組同姓的名人比較感興趣。比如我姓劉,我發(fā)現了“三顧茅廬”的劉備,還有“天王巨星”劉德華。我們組的曹明輝姓曹,他知道三國時期的曹操、曹植、曹丕,這些大人物都是他們曹家的驕傲。我們還得出了一個結論,幾乎每個姓都出過杰出人物。
生3:老師,我們在調查姓氏的過程中發(fā)現,有些姓氏的讀音比較獨特,與我們平常的讀法不同,比如《笑傲江湖》里令狐沖的“令”讀líng,很多人容易錯讀成lìng。這個內容比較有意思,所以我們組主要調查了姓氏的讀音。
……
教師穿針引線,盡量把課堂時間讓給學生,課堂成了學生演練語文聽說能力、展示各組調研成果的舞臺。最后,教師話題一轉,把話題討論聚焦到《百家姓》這本有關姓氏的古老圖書上。
師: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姓氏的由來同樣歷史悠久。在第一小組查閱的《百家姓》這本書里,總共收錄了503個姓,其中單姓442個,復姓61個。作者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就像一首四言詩,讀、記都很方便(課件出示《百家姓》一書的封面及姓氏歌)。我們一起來讀讀吧!
學生饒有興趣地誦讀“姓氏歌”。遇到難讀的姓氏,或同桌討論,或小組交流,在相互糾正錯誤讀音的過程中感受姓氏讀音的多樣化特點;教師相機引入教材中的“姓氏歌”讓學生誦讀,不時請調查姓氏讀音的小組學生當“小老師”來幫助大家糾正錯誤的讀音,讓該組學生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最后,教師又用教材中的“知識競答”部分題目作“引子”,激發(fā)學生深入了解《百家姓》的興趣。
以上教學過程,因為突顯了學生課前調查成果與教材內容的有機結合,使得課堂更加靈動而富有情趣,同時彰顯了以學生為主體、“先學后教”的教學思想;學生圍繞主題走進生活,在生活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調查研究,深刻體現了“語文與生活的結合”。現實生活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源頭活水,貼近生活,靈活使用教材,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更加有利于建構家庭、學校、社會之間多維的語文學習平臺,使得語文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元,也更加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三、貼近學生,倡導自主合作學習
在綜合性學習這種開放的學習時間和空間里,學生的優(yōu)勢和特長便于得到盡情的發(fā)揮,前提是,教師要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創(chuàng)設必要的學習情境,無論課堂內外,都要努力使綜合性學習的“綜合性”特點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
通過第一次課堂學習,學生對《百家姓》和姓氏的由來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于是決定針對該主題內容,再次展開小組合作調研、學習。這一次,學生調查研究的主題內容開始聚攏,研習更為深入。當學生再次完成課外調查學習后,教師組織了第二次課堂教學,并關注到了以下兩點:第一,引導合作學習的途徑多樣化,讓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渠道獲取資料信息;第二,檢測合作學習過程的真實性,提高學生組織、開展小組活動的能力,使學生體驗到合作成功的喜悅。
【片段實錄】
師:上一節(jié)課之后,各組同學都對“百家姓”進行了更深入的調查研究。我們再來交流一下調查結果吧。
生1:我們組有一個組員在家里找到了一本族譜。我們發(fā)現,一個家族的人都是同一個姓氏。聽說有的家族很大,有將近100人都是一個姓氏呢。于是,我們分頭采訪自己的祖輩,查閱自己家的族譜,大家請看,這是我們找來的族譜(學生展示族譜)。一個家族不僅人數眾多,而且起名字都有講究,有一定排序!這讓我們很是感慨,老祖先留下來的這個規(guī)矩真是太厲害了!
生2:我們小組去圖書館和網上查閱了一些資料,在《中國古代賜姓賜名制度考論》一書中我們有驚人的發(fā)現。武則天執(zhí)政期間,為加強統(tǒng)治采取了許多措施,賜姓就是其中之一。大家請看我們制作的PPT。(如圖1;其余學生讀后驚呼)
師:看來,賜姓是姓氏的來源之一。那么,你們如何看待歷史上的“賜姓”呢?
生3:我覺得,得賜國姓很榮耀,被賜惡姓肯定就會低人一等了。這樣的賜姓都是對人的不尊重,甚至是一種侮辱。
師:大家的意見呢?(很多學生點頭表示贊同)
生4:我覺得,這也是統(tǒng)治者的一種手段。PPT上介紹了,賜姓能夠顯示統(tǒng)治者的權威。
顯然,賜姓的話題觸動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產生了各抒己見的表達沖動,直至下一個小組的學生開始發(fā)表本組的調研成果。
生:現在我來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有誰知道有新《百家姓》和舊《百家姓》的分別嗎?我們組通過上網查詢,發(fā)現我國舊有的《百家姓》是中國漢族姓氏總集,相傳為宋朝錢塘一位姓錢的老儒所編。而在1982年,我國在開展人口普查之后,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兩位研究人員,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提供的1982年全國人口的有關數據,編撰了新的《百家姓》。
……
師:老師欣喜地發(fā)現,你們在深入調研時已經綜合運用了多種方式,有采訪、查閱書籍資料、上網等,比之前進步很大?,F在,老師想采訪一下,哪個小組在調查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哪個小組來匯報一下?
生:我們小組是用上網查找資料的方式展開調查的。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四個發(fā)生了爭執(zhí),因為大家都想上網搜索,不愿意做記錄,還有人什么也不想干。后來,組長給我們分了工,并且教育我們要各負其責。再后來,大家就可以好好合作了。
師:小組合作,有意見分歧是正常的,相互溝通、協(xié)調,各負其責,就可以把問題解決好。同學們在這次調查活動中不僅學會了綜合運用多種方式來探究問題,而且能夠綜合運用語文知識來解決問題,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會了相互體諒、理解,這對于培養(yǎng)我們的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都是一次非常好的歷練,這也正是綜合性學習的魅力所在。(學生隨著老師的總結慢慢張大了眼睛,興致高昂)
在以學生為主體、貼近學生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以學生的課外調查為教學起點,通過詢問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收獲,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給課堂教學留下了開放探究的空間。教師關注學生課外學習的過程,通過采訪問答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通過引導學生總結調查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來關注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組織活動與合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在本課之后,為了繼續(xù)課堂上的研究,各小組又確立了很多小課題:有的小組在關注姓氏家譜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研究家譜的產生與發(fā)展;有的小組在研究中發(fā)現了姓氏背后的趣聞,想要繼續(xù)研究姓氏的歷史;等等。endprint
四、貼近學科,落實語文能力提升
貼近學科,是確保語文綜合性學習姓“語”的重要原則和重要檢測指標?!墩f名道姓》綜合性學習活動緊緊圍繞“姓名”這個主題展開,了解研究姓名,表達自己所了解到的姓氏文化,都蘊含著濃濃的語文味。當學生通過調查研究、傾聽、交流對“姓”“名”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便可以設計以“寫”為主要形式的語文活動了。
【片段實錄】
師:同學們在調查中都發(fā)現了重名現象。的確,重名給我們的日常交往帶來了不少麻煩。你對此有什么想法嗎?請先在小組里交流,再把意見整理出來,在全班交流。
生1:據我們調查,光是在我校,同名同姓的同學就有十幾個!我們班的劉慧與五四班的劉慧就是同名同姓。劉慧先來做個自我介紹吧!
劉慧:我叫劉慧,今年11歲了。聽說小時候我剛生出來的樣子可愛極了,爸爸就給我取名“慧”。他希望我又漂亮又充滿智慧,長大以后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生1:我們組還對五(4)班的劉慧進行了采訪?。ǔ鍪静稍L錄像)因為名字相同,我們只能根據她們不同的特點來區(qū)分。
生2:我們組不僅調查了學生,還調查了學校的老師。請看我們的調查統(tǒng)計表(略)。在我們學校,有兩個老師叫“覃媛媛”,兩個老師叫“唐穎”。我們采訪了老師的同事,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區(qū)分這些同名同姓的老師的,請看錄像(略)。原來,老師們是根據她們的年齡大小來稱呼她們的,比如大唐穎、小唐穎等。
師:同學們開動腦筋,想了不少辦法,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重名的難題,有些建議還非常有見地,整理一下能寫成一篇《關于重名問題的調查研究報告》呢。你們有誰知道要寫這樣一份報告,應該寫些什么、怎么寫嗎?
生3:首先寫我們調查到的重名現象。
生4:還要寫重名現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不便。
生5:最后寫一寫減少重名現象的建議。
師:很好,同學們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思路,進一步思考了重名現象?,F在,你對自己獨一無二的姓名是不是更加喜歡了?
生:是的,我覺得自己的名字特別有意義。而且我知道,每一個人的名字都飽含著長輩賦予它的獨特意義。
生:我覺得我的名字就代表了我這個人。同時,我也知道了不能夠隨便給同學起花名,或者亂更改別人的名字,那是對別人的不尊重。
教師簡要小結,并布置“有關姓名的習作”二選一課后作業(yè)。本次課堂學習結束。
我們想強調一點:語文綜合性學習必須也是能夠體現學科特點的,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必須姓“語”。不管學習活動涉及哪個領域、哪門學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腳點都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而不是刻意追求對其他學科知識的掌握。它姓語,又超越語文,學生可以在接近生活的自主活動過程中全面訓練聽說讀寫能力,同時鍛煉自己的組織策劃能力、合作精神、分析能力、交際能力等。
(責編 白聰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