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8月最后一周,被亞馬遜收購之后的有機超市全食,一夜之間把牛油果選作它第一批降價的產(chǎn)品,一只只要1.99美元或1.49美元。于是千禧一代站出來自嘲了一把——這下我們既吃得起牛油果,也能買得起房了。
這個梗來自今年5月。35歲的澳大利亞地產(chǎn)商Tim Gurner當時挑起了“好好生活”和“按揭買房”之間的爭議,他說起自己買第一套房子的時候,可沒想著要買19澳元(約合99元人民幣)的牛油果醬和4澳元(約合21元人民幣)的咖啡。他還說,年輕人對生活的期待太高了,他們恨不得每天都出去吃飯,每年都去一次歐洲。
然而,Gurner的看法激怒了很多社交網(wǎng)絡上的年輕人,他們認為受到了冒犯,一些人說,自己為了交房租根本吃不起牛油果。
一部分人理性一點算了一筆賬,根據(jù)各個地方牛油果吐司的價格和當?shù)胤績r,來看看在城市中心外買個90平方米的房子到底要花多少錢。結(jié)論如下:在柏林大概是6968片,東京是1.1538萬片(60.5761萬美元),紐約是1.2135萬片(60.6726萬美元),舊金山則是1.5975萬片(71.887萬美元)。只拿紐約來看,這意味著這個人要40年每天不吃牛油果吐司,還保證這筆預算不因生活變故挪作他用,房價也不至于在這期間漲到天上。
總之,這些反對者認為,吃不吃牛油果和買不買房搭不上邊。至于牛油果吐司的流行,也不過是最近這幾年的事情。
買牛油果只是一個象征。牛油果風靡之前,一些人會把無力做重大投資歸結(jié)于在咖啡、零食上花了太多錢,又或是高昂的電話賬單。
1990年代很多人喜歡去買5美元的拿鐵,而不是攢下來或用作投資。但即便對經(jīng)濟學毫無概念的人也知道,這當然不是問題的本質(zhì)。持有房產(chǎn)的意愿歷史最低,房屋持有率下降的原因可能多種多樣。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年來,美國年輕人的存款率的確下降,畢業(yè)后負擔不起房租和父母住的人越來越多。食物在全球范圍成為潮流,出去吃飯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還形容紐約、舊金山、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就像是“金錢黑洞”,你永遠不知道手里的錢都花在哪兒了。
這是事實。比起上一代人習慣出于節(jié)約考慮,省掉出去旅行的預算,千禧一代更喜歡將錢花在喜好的事情上而非為未來攢錢。
“你把錢花在哪兒,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你的生活態(tài)度。”在成立Brunch&Budget對外提供一對一財務服務之前,Pamela Capalad從事財務顧問工作。她分析了3種不同類型的人的消費特征,分別是復雜者、追逐財富者和金錢思索者。
她向我講了一個討巧的伎倆,那些和她一樣工作很拼的人,習慣用“緊急”和“重要”兩個維度把工作分為四類,其實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改變?nèi)撕徒疱X的關(guān)系,那些“又不緊急又不重要”的開銷完全可以省下來。
這聽上去不難,買房這件事需要在財務上非常自律。但它忽略了一點,牛油果對提振心情的好處,是那些精打細算的公式所沒法計量的,而這件事既不緊急又不重要。
(尤她摘自《第一財經(jīng)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