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第一中學(xué) 高二七班 姚睿宇
初見
□大連市第一中學(xué) 高二七班 姚睿宇
眉峰初見,望潮月,山雨千般何變。怎奈如今,千載后,埋了崢嶸歲晏。夢里流觴,湖心低面,筆墨還淺艷。橋頭獨立,江山天下其間。吳語心事猶存,望江南水色,芳草翩倩。古柳岸邊,回望際,螢火漫山逾眼,阜情孤山,癡心仍未減,守得初見。中華吾輩,愿執(zhí)春望難變。
——《念奴嬌·詞話》
三年前,成容若君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深深吸引了我,那一刻,我與詩詞就這樣“初見”了。
從那以后,唐詩宋詞在我眼里不再刻板,不再是一個個簡單的語言符號與直白的線條,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也許和柳三變一樣,如《眉峰碧》之類的小詞一次次敲打著我的心窗,而“待到山雨欲來時”我的心窗忽然洞開,自那以后,我便也開始肆意創(chuàng)造這些活潑的生靈了。他們伴了我日夜,更伴了我春秋。終于,情阜于此,再無撼動。
在日薄西山時,我常喜歡駐足于圖書館中標有“古典詩詞”標碼的長書柜旁,看著陰陽的分界線從一個個書脊處滑過,滑過那些熟悉的名字,滑過那些我所鐘愛的題目。時光在那時是漫長的,光影在那時是美麗的,一幅無聲的圖景驀然在我眼前鋪展開來。如果這時手邊再有一杯香茗,那簡直就是人間勝景。
然而,這些書卻是無比孤單冷寂的,微微泛黃的外表下,是近乎嶄新的紙張,書頁的夾縫上鋪了一層陳年老灰。這些灰塵是書本寂寞的原因和印記,每每注意到書上的陳灰時,我都會愣一下,因為我好像聽見了一聲聲嘆息。
中華五千年的古典文化中,詩詞文化博大精深并且源遠流長。當豐富的思想融入言簡意賅的語言中時,詩就誕生了。手中的《詩經(jīng)》與《楚辭》常讓我感覺最為厚重,歷史的重量,藝術(shù)的重量,文化的重量全部傾注于此。爾后,詩存律,曲入詩,詞呈樂,白話詞。屈子,李杜,蘇歐他們不僅將個人情感深入詩詞作品之中,而且還飽有著家國之志,百姓之魂。這種馥郁的情懷,深沉的情感是無可言說的,詩詞中的三言兩語卻能完美詮釋。在一首首詩詞中有著的,是一個國家的力量,一個民族的力量。
今非昔比,在如今這個數(shù)字化的時代,快節(jié)奏成了一代人的主流,沉默則成了一代人的標志。消失殆盡的是曲水流觴,是長亭慢歌,是湖心囈語,是自適一城,更是原本屹立于中華大地的五千年文明結(jié)晶。
曾經(jīng),有很多人問我:“你熟練古語,精讀詩詞能有什么用?”是啊,在夜深人靜時,我也常常思考這一問題,而現(xiàn)在,我終于有了答案。這樣做能讓你擁有“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邊云卷云舒”的心態(tài),與“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情操。古典詩詞文學(xué),是當你身處快節(jié)奏生活中惱怒時的制冷劑,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薈萃,更是人們心中的最后一方凈土。當今時代,古典文學(xué)抑或是傳統(tǒng)文化中更為需要堅守與發(fā)揚的。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dǎo)讀書的重要性,而越到大卻讀得越少。多數(shù)人不再把四書五經(jīng)奉為心中的經(jīng)典。我們無法改變這個時代,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文化可以沉淪,但是永不可以沉沒。現(xiàn)在,仍有人不懼風浪,逆風翱翔。我們有舒婷、北島、槱森、馮唐,也有你有我有大家。筆尖所綻放的,不僅僅是語言符號,而且是一種藝術(shù)魂、文化魂、民族魂。
傳統(tǒng)文化,古語經(jīng)綸讓世間有了溫度,讓思想有了色彩。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堅守腳下的方塘——守住文學(xué)與文化,而且要向更為廣闊的藍天發(fā)展。人生若只如初見,初心永不可磨滅,這份初心讓我游歷江南山北,創(chuàng)造生靈;讓我讀書千卷萬部,深悟文化,也就是這份初心讓我成為了一名新時代的擺渡人,在忍冬的楊柳岸邊,守望著可使乍暖還寒的一樹陽光。
責任編輯 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