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俊
(華南理工大學 建筑學院,廣東廣州 510641)
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科研基地建筑設計探索
鄧俊
(華南理工大學 建筑學院,廣東廣州 510641)
沒有欣欣向榮的生態(tài)圈就沒有生機勃勃的地球,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tài)文明社會的要求:維護生物多樣性,實施瀕危野生動物搶救性保護工程,建設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因此,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型科研基地建設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該文通過對科研建筑和動物保護類機構建筑空間設計要素理論的文獻資料研究,結合相關的實地案例和實踐設計項目,分析研究得出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型科研基地的設計策略,包括場地規(guī)劃、建筑空間形式、交通流線、界面材料等,為相關的設計理論研究做出補充。
科研建筑;動物科研基地;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動物生存環(huán)境;生態(tài)設計
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事業(yè)是當前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文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并已成為國際文化交流和人類共同關注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護現(xiàn)狀不容樂觀,各種非法偷獵販賣野生動物事件屢禁不止,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機構的建設也比較緩慢。目前我國已建立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250多處,收集了600多種、19萬份瀕危野生動物基因樣本[1],這些機構主要承擔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疫病監(jiān)測、良種繁育、研究推廣、產品檢測、對外交流、科普宣傳等工作,這些措施都使瀕危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呈現(xiàn)出穩(wěn)中有增的成效[1]。
由于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型工程使用者的多樣性和功能的復雜性,加上社會的重視度低,此類工程的空間設計處于一個發(fā)展緩慢和不完善的境地,這讓野生動物的救護繁育工程建設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也給相關科研工作的發(fā)展造成一定的阻礙。相關的設計和發(fā)展在國內外都不甚完善,相關的研究理論資料也嚴重缺乏,目前的研究只能從動物園的規(guī)劃設計和科研建筑設計來探尋。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建立于1987年,位于距成都市北郊的斧頭山上,園區(qū)占地66.7ha,可容納80只大熊貓和小熊貓等其他少數(shù)瀕危野生動物的生存。園區(qū)內綠化覆蓋率達96%,充分將人工建筑和自然環(huán)境進行融合,成為目前全國最大、功能最全、技術最強的大熊貓繁育研究機構,為我國大熊貓種群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基地全園規(guī)劃采用的是混合式公園規(guī)劃設計模式,館舍由普通建筑式和仿自然建筑式結合而成,園區(qū)主干道路采用回字形布置,小熊貓及其它大熊貓館舍區(qū)域則被放置于主干道路之外,在展覽區(qū)域里分區(qū)非常明確,各區(qū)域館舍與園區(qū)主干道之間又被次級步行干道連接起來。另外園區(qū)結合游客休息區(qū)、休閑餐廳、湖面水景等相關內容進行布置,為游客創(chuàng)造出了參觀休閑的良好公園環(huán)境(圖1)。園區(qū)建筑中有專為大熊貓繁育研究而設計的科研樓、開放研究實驗室、獸醫(yī)院、大熊貓館舍(圖2)和活動場、大熊貓產房、大熊貓博物館、動物醫(yī)院、動物廚房等,內容豐富,功能齊全。但通過仔細的考察和研究還是發(fā)現(xiàn)一些功能和空間流線上的問題。
圖1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功能分區(qū)示意圖
圖2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大熊貓別墅
(1)功能分區(qū):動物館舍內部圈舍、工作、參觀三大功能區(qū)域分區(qū)不夠明確,影響各功能空間的使用效率。
(2)人員流線:工作流線和參觀流線有交叉,相互干擾,參觀流線太長。
(3)使用空間:動物室內活動空間狹小,環(huán)境單調,參觀空間缺少變化,工作空間功能單一,不能滿足研究需要。
(4)建筑造型:動物館舍造型過于籠統(tǒng),不能表達出大熊貓的特質,且與科研樓設計協(xié)調性差。
(5)配套設施:建筑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不能滿足游客和工作人員的需要。
本文通過以筆者參與設計的昆明瀕危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方案設計為例,初步剖析此類建筑設計的要點。項目場地位于昆明市穿金路與昆曲高速路中間,處于市郊地帶,東北側有城市高速路和河流,四周均有城市主干道經過。場地北側為學校,西側為住宅小區(qū),東側為研究所和公園。周邊建筑多為低層和多層建筑,有少量高層建筑,北側和西側有一條河流經過,可以引入場地作為景觀用水。
3.1 場地規(guī)劃
由于場地東南側的昆明森林公安局現(xiàn)狀建筑需要保留,經過多方案討論,將場地分為五塊,分三期建設,總體布局為組團式,東側為倉庫區(qū),中部一期為科研工作區(qū)和生活配套區(qū),西北側二期為動物管理區(qū),西南側三期為動物展示和科普區(qū)。道路為環(huán)形道路加上中間十字型布局,東北側由于地形高差大和景觀需要就沒有聯(lián)通道路。場地和南側主要道路設立了五個出入口,地下車庫集中在場地西側。人車流線分離,科研辦公和后勤流線也分離,互不干擾。場地將北側的河流引入場地,在二期內形成一個小湖泊,再順流入一期,聯(lián)合其他景觀形成生機盎然的氛圍。項目用地面積為77028m2,總建筑面積為54160m2,建筑密度29.7%,綠化率57%(圖3)。
3.2 建筑造型
圖3 方案設計總平面圖
設計整體造型結合地域特色的“一顆印”民居特點,形態(tài)控制成方正的院落,通過架空、穿插、聯(lián)合、退臺、削減將建筑立面造型豐富化,各個功能分區(qū)略有變化。建筑的開窗主要集中在南部,西側由于西曬嚴重很少開窗。建筑高度控制在24m內,生態(tài)中庭、屋頂花園、退臺、挑檐和架空層帶來舒適的辦公環(huán)境,也滿足了動植物繁育研究空間的采光通風需要。方案結合場地做了較多坡道,方便研究人員和動植物的運輸。結構選用混凝土框架結構,局部使用鋼結構。建筑色彩上整體以白色為主,輔以活躍的橙色,在肅穆中透露出活潑(圖4、圖5)。
圖4 項目總鳥瞰圖
圖5 一期科研樓剖面圖
3.3 平面設計
設計中考慮科研人員、后勤服務人員以及動物的使用需求,處理好人員和動物的流線關系、功能分區(qū),又要加強兩者的聯(lián)系??蒲杏梅繉夹g要求高,通風采光和保溫隔熱都有特殊要求,主要實驗室和輔助用房要聯(lián)系緊密。動物用房包括動物活動室、動物展示房,動物繁育救護用房,動物對空間的大小界面材質和通透性要求也比較復雜,需要針對不同動物進行區(qū)分。該次方案平面布局開合有度,疏密有致,將圍合的庭院和半圍合的庭院結合到建筑體量中,利用地形高差形成退臺,加入坡道臺階使空間層次豐富化。各類人員的流線要互不干擾又便捷,動物的運輸流線要單獨布置。平面布局常采用主走廊和大空間布局的方式,研究室和輔助用房靈活布置 (圖6)。
3.4 剖面設計
設計中把主要架空層放在了二層,一方面是考慮到地形的因素,方便參觀者流線高度的變化,另一方面是便于上下層科研人員的交換休息,再次是更有利于通風,架空的樓層和院落連接起來,形成良好的通風景觀腔體。退臺、屋頂花園、中庭景觀都為建筑帶來怡人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空間舒適度(圖7)。
圖6 一期科研樓首層平面圖
圖7 一期科研樓剖面圖
通過前面的案例研究以及實際的方案設計,筆者總結出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建筑設計的一些要點和導則。
4.1 功能定位
(1)動物救助:對發(fā)現(xiàn)的野生受傷病困擾的動物進行治療救助。
(2)動物繁育:對比較珍稀的動物進行繁育保護,保證種群的延續(xù)。
(3)科學研究:對動物救助繁育保護進行系統(tǒng)化研究。
(4)科普教育:接納社會團體進行動物保護及相關知識的科普教育。
(5)旅游參觀:園區(qū)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豐富的動物種群是旅游參觀的良好資源。
4.2 基地選址
在動物繁育研究基地規(guī)劃初期應進行可行性研究報告,對基地進行水文、地質、熱環(huán)境分析,討論建設可行性。用地盡量在城鎮(zhèn)郊區(qū),遠離鬧市區(qū),周邊自然景觀也需有一定規(guī)模,要防止外界對基地的污染,比如遠離垃圾場;又要防止基地污染周邊區(qū)域,比如動物尸體的處理,做到周邊區(qū)域互不干擾[2]。
4.3 總體布局
總體布局應該分區(qū)明確,工作人員、參觀人員、動物流線分開,景觀配套要與建筑和獸舍充分結合。
(1)分散式布局:將實驗部分與輔助部分分開布置,干擾小,結構簡單,但缺乏聯(lián)系,效率低。
(2)主樓式布局:以一棟主要的實驗大樓為主,周圍布置公共設施和輔助用房,各部分聯(lián)系緊密,但布局過于集中,不能有效利用環(huán)境。
(3)組團式布局:相關功能的建筑單體圍合成一個小組團,各個組團再共同組成整體,與環(huán)境結合好,辦事效率高,為推薦布局。
4.4 功能分區(qū)
根據(jù)動物繁育研究基地的功能需求和使用要求,一般可分為以下四大功能部分[3]。
(1)科研工作區(qū):科研工作區(qū)是動物救護繁育研究工作的中心,應由科研實驗、辦公會議和全員科普場館組成。
(2)動物管理區(qū):動物管理區(qū)是管理動物日常生活的區(qū)域,由飼料配餐中心、動物醫(yī)院、動物檢疫站等組成。
(3)動物展示區(qū):動物館舍應做到室內、外活動場結合布置,應將動物活動區(qū)與游客參觀區(qū)嚴格分界。
(4)生活配套區(qū):生活管理區(qū)是給基地工作人員提供休息、生活的區(qū)域,由公寓、職工食堂、職工活動中心等組成。
4.5 建筑形式
由于基地功能的復雜和使用主體的不同導致建筑形式多樣,科研區(qū)和生活配套區(qū)建筑應當簡潔肅穆,色彩和材料盡量統(tǒng)一,動物管理區(qū)和展示區(qū)形式可以加入空間層次色彩的變化,動物館舍由于動物種群的繁多,形式差距更大,現(xiàn)主要劃分為四種:網籠式、建筑式、自然式、混合式[4](圖8)。
圖8 動物館舍建筑形式示意
(1)網籠式:用鐵絲網或鐵柵欄等形式把動物活動區(qū)加以圍隔,適用于禽鳥類動物,也可作為臨時過渡性的籠舍。
(2)建筑式:用常用的建筑形式將動物的活動區(qū)圍合,適用于展出那些不能適應本地生活環(huán)境,飼養(yǎng)時需要特殊設備的動物。
(3)自然式:通過人工塑造動物的自然生長環(huán)境,使動物更親切自由地生活在其中,這種展出方式效果好,但需要充分了解動物習性。
(4)混合式:采用上述兩種以上的形式進行組合的形式,適應性強,能滿足不同需求。
4.6 生態(tài)設計
(1)采光通風:運用天井院落和架空進行自然通風采光,并運用主動式或者被動式遮陽讓建筑物理環(huán)境更加舒適,光伏板、地熱泵為建筑補充能源。
(2)景觀環(huán)境:通過院落退臺和屋頂花園將自然環(huán)境引入建筑,動物管理區(qū)和活動區(qū)的館舍設計應與環(huán)境充分結合,形成一體有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3)界面材料:建筑材料應選用溫和自然的環(huán)保材料,比如磚石、木材和素混凝土,有動物關聯(lián)的部分盡量減少裝飾,保留材料原來的質感,讓動物們感到更親切。
4.7 設計小結
動物繁育研究基地是通過人工飼養(yǎng)動物的方式實現(xiàn)對動物繁育研究工作和對公眾科普教育工作的一個特殊場所?;氐囊?guī)劃設計應盡量依靠自然環(huán)境本身為動物創(chuàng)造適宜的人工生存環(huán)境。館舍建筑設計應滿足動物的習性,綜合考慮館場的溫度、濕度、光照、噪音、氣味排放等多方面因素,同時還要考慮研究人員和游客的需要,進行綜合設計,還要避免參觀流線和工作流線互相干擾。
建筑設計中絕大多數(shù)的使用者都是人類,很少考慮到除人以外的其他使用者,當動物成為建筑物的主要使用者后,設計方法也就會改變,我們要從動物本身的生理特點、生活習性、心理感受、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去探索新的設計思路和方法。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科研基地的建設事業(yè)對保持物種多樣性,維持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實現(xiàn)人類、動物、自然和諧相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建筑設計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但我相信我們在這方面的努力是很有意義的。
[1]夢夢,紀建偉,張志明.我國野生動物救護現(xiàn)狀及發(fā)展分析[J].林業(yè)資源管理,2016(2):20-23.
[2]康興梁.動物園規(guī)劃設計[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5:56-59.
[3]韋舒婧.陜西秦嶺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建筑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32-36.
[4]付磊.基于環(huán)境行為學理論的當代城市動物園館舍設計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3:27.
Explorations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Wildlife Rescue&Breeding Research Base
With no thriving ecosystem,there would be no vigorous earth.The national"13th Five-Year plan"clearly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 of an ecologically civilized society:maintaining biological diversity,launching the rescuing protection project of the endangered wild animals,and establishing the rescue and breeding center and gene library.Therefore,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for wildlife rescue and breeding is quite self-evident.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literature document on the design elements theor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uildings and anim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 buildings,and combined with related field cases and practical design projects,this paper gets the design strategy for wild animal rescue and breeding research base through analysis and researches,including site planning,building space form,traffic flow,interface material,etc.,supplementing the studies on design theories.
scientific research building;animal research base;research base of giant panda;animal living environment;ecological design
TU244
A
1671-9107(2017)11-0033-04
10.3969 /j.issn.1671-9107.2017.11.033
2017-06-20
鄧俊(1990-),男,四川涼山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責任編輯:孫蘇,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