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杰源
西門口碼頭瑣憶
黎杰源
在梧州四坊路、九坊路與和平路交接的地方有一處路口,這里就是梧州人常說的西門口,前面不遠處的碼頭則被稱為西門口碼頭。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梧州城是有城墻的,設東門、西門、南門、小南門和北門五處城門,撫河邊的城門就叫西門,西門口應該是由此得名。
西門口碼頭又稱中山碼頭。1921年10月至1922年4月,孫中山先生為謀劃北伐曾三次蒞臨梧州,并從西門口碼頭登岸。20世紀90年代末,梧州人民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將西門口碼頭改名為中山碼頭。
我與西門口碼頭也是有緣分的。我第一次到梧州,就是在西門口碼頭登岸的。那是20世紀80年代初,我到蒼梧中學上初中,途經(jīng)梧州。我第一次從大山深處走出來,與繁華商埠梧州零距離接觸,也就是從那時起,我認識了西門口,認識了西門口碼頭。
拍攝于20世紀20年代的梧州西門口碼頭
當時,我的家鄉(xiāng)獅寨至梧州尚未開通公路,要到梧州,先要從獅寨圩鎮(zhèn)步行四五個小時的路,或乘坐裝載貨物的小貨車到達長發(fā)鎮(zhèn),然后從長發(fā)乘坐客輪到梧州,客輪到達梧州后在西門口碼頭靠岸。我從蒼梧縣城回獅寨老家,也是搭乘從龍圩開往長發(fā)的“蒼交船”,“蒼交船”到達梧州后,會在西門口碼頭靠岸候客,然后再開往長發(fā)。
當時的西門口碼頭是梧州的水上交通樞紐,客運、貨運十分繁忙,鄰近的倒水、長發(fā)、京南以及馬江、昭平往來梧州的船舶,全部停泊在西門口碼頭。
那時的我下船后,踏上西門口碼頭的臺階,抬頭往上看,好高呀,一級一級的臺階好像一把天梯,把碼頭與上面的街道連接起來。每一級臺階由一塊一塊的水泥磚砌筑而成,臺階的兩邊是由石塊和水泥磚砌筑而成的防護坡。碼頭的臺階分三段,每段有十多級臺階,每段之間有一個平臺連接,這樣人們沿著碼頭的臺階拾級而上的時候,不會感到太疲累。
腳踏在西門口碼頭的臺階上,厚重的歷史被匆匆的腳步聲喚醒,久遠的往事一頁一頁在我眼前次第翻開。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唐天寶八年(749年),東渡日本的鑒真和尚和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等人,從雷州經(jīng)藤州(藤縣)乘船到梧州,在梧州為民授菩薩戒后,從西門口碼頭乘船沿桂江北上桂林。
1897年,梧州開埠后,外國商船、軍艦在西江、撫河上橫行霸道,英國駐梧州領事從香港坐船來梧州,在西門口碼頭靠岸后上珠山建起英國領事署,1925年又從西門口碼頭上船逃回香港。
孫中山先生北伐時曾三次到梧州,也是在西門口碼頭上下船的。此外,東盟各國華僑的祖輩們有很多是容縣、北流、桂平籍的,2 0世紀初,他們從容縣、北流、桂平等地沿潯江到梧州后,也是在西門口碼頭乘船赴香港,再從香港飄洋過海轉往南洋各國乃至歐美等地。
走上碼頭,橫過馬路,路邊有一幢騎樓建筑,它就是新西旅店。碼頭的繁忙,帶旺了新西旅店,南來北往的旅客,無論是乘船到達梧州的,還是準備乘船離開梧州的,都喜歡在這里住上一宿。雖然這里的住宿條件一般,但由于靠近碼頭,位置得天獨厚,因此客似云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西門口碼頭、新西旅店因是旅客的中轉站而盛極一時。后來,我的老家通了班車,這些班車也是把這里作為上車站點。因此,獅寨人對于西門口碼頭、新西旅店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一說起“梧州西門口”,他們有聊不完的話題,說不完的往事。
后來,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各地相繼修了水泥公路,再后來又建起了高速公路,鐵路、高鐵也相繼建成,水路客運已不再適應新時代快節(jié)奏的發(fā)展需要。如今,西門口碼頭雖然沒有了往日的繁忙,新西旅店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它們留給人們的記憶是永遠抺不掉的。
責任編輯: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