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飛
摘要:“微笑”作為一種非語言交際行為,是我們理解日本文化特征的關鍵。本文擬從5個方面分析“日本人”微笑的含義,在此基礎上結合日本文化歷史背景,分析日本人選擇“微笑”的原因。
關鍵詞:非語言交際行為;微笑;含義;文化要因
日本被稱為“微笑王國”,日本人一般不會放聲哭泣,同時也很少放聲大笑。無論是開心時,還是遭受挫折時都會含蓄地微笑,經(jīng)常引起外國人的誤解。旅日作家小泉八云被日本人的微笑吸引,提出了“Japanese Smile”的概念。可見,“微笑”是理解日本文化的一個關鍵。國內(nèi)有一些先行研究,但是缺少對“微笑”的分類以及文化根源的探討。本文擬在先行研究的基礎上,系統(tǒng)分析日本人“微笑”的含義及選擇微笑的原因。目的在于讓外國人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微笑,以便促進跨文化交際的發(fā)展。
一、表示致意的微笑
微笑最基本的一個功能是向對方致意,起到打招呼的功能。施暉曾對日本人寒暄時伴隨的身體語言做過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果表明:日本人在路上打招呼時,使用最頻繁的身勢語是點頭,其次是招手和微笑[1]74。微笑表示致意的功能在大多數(shù)國家都是通用的,中國人打招呼時也喜歡使用微笑這一身體語言,且有很高的定型性特點[1]74。有趣的是,也有地區(qū)是通過哭泣表達喜悅之情的,例如居住在英國西海岸小島上的祖芬格族每逢佳節(jié)時都會聚在一起,嚎啕大哭[2]85。
二、表示自制的微笑
日語中有「顔で笑って、心でなく」這個諺語,意思是看似在微笑,其實內(nèi)心在抽泣。芥川龍之介在小說《手絹》中提到了這種微笑。一位喪子的母親去拜訪兒子生前的教授時,微笑著傳到了兒子去世的事,教授對此感到十分困惑。但是當教授彎腰去撿落在地上的團扇時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那時先生的目光偶然落在婦人的膝蓋上。膝蓋上放著握著手絹的手。當然僅僅這樣,倒算不上是什么發(fā)現(xiàn)。然而,先生同時注意到婦人的手在激烈地顫抖著。他還注意到兩手一邊在顫抖著,一邊可能是由于在強烈抑制著感情的緣故,緊緊握著手絹,只差沒撕碎了。(中略)婦人雖然臉上浮著微笑,實際上全身早就在哭泣了”[3]122。
日本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日本人生活相對狹小,所以自己的一個不當表情都可能引起周圍人的注意,給周圍人帶去不便,甚至會影響人與人的正常交往。所以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自制、自重的性格,不喜歡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外化。新渡戶稻造曾在書中寫道:“男人也好,女人也好,當感到自己的心理激動時,作為其第一本能,就是悄悄地抑制激動的外露”[4]178。在日本,當自己的心情出現(xiàn)較大起伏時,微笑就成了一個非常合適的遮掩工具。芥川龍之介《手絹》中提到的婦女就是用微笑掩飾自己的悲傷和痛苦,不給教授造成影響。
三、表示自我防御的微笑
日本人具有強烈的被害意識和危機意識。關于日本人的被害意識,尚會鵬借日本心理學家小此木啟吾的論述分析到:“由于日本人的心理太圖示化,總是將攻擊自己的人視為一種強大而狡猾的存在,自己是軟弱的犧牲者(中略)當受到他人的威脅或者攻擊的時候,馬上認為這是不正當?shù)?,將自己描繪成軟弱、無防備的犧牲者的畫像”[5]25。所以日本人在犯錯或面對挫折時常常保持沉默或面帶微笑,盡可能減少自己的表情和動作。日本人之所以這樣做是想向對方傳達諸如:“我已經(jīng)知道錯了,請你原諒”、“我并不是故意的,甚至我也是受害者”等信息。這樣的微笑是必不可少的,日本人認為,如果在錯誤面前保持一副嚴肅的面孔是沒有認識到錯誤的表現(xiàn)。這和中國的情況大相徑庭,如果中國人在犯錯后還露出微笑的話會被認為是不知廉恥的行為。
四、表示協(xié)調(diào)一致的微笑
井上忠司曾指出:“我們?nèi)毡救朔浅O牒蛣e人的期待保持一致,微笑就是自發(fā)地向別人傳達這樣的訊息”[6]150。傳統(tǒng)日本社會以稻作為主,人們共同擁有土地,種植水稻,從必要的灌溉設備到育種、插秧、收獲、脫谷都需要整個村落協(xié)作完成。所以日本人形成了團結和協(xié)作的性格[7]42。日語有一個諺語「沈黙は金、雄弁は銀」,用來說明日本人崇尚沉默,認為沉默是一種不把自己觀點強加于人的方式,體現(xiàn)日本人性格中的曖昧性和集團性。和沉默一樣,微笑也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日本人很少反對別人,注重集團的協(xié)調(diào)一致,即使心懷不滿也不會表露于色,多數(shù)情況下仍然用微笑回應,表示贊同。同時也借用微笑傳達渴望與別人和自己協(xié)調(diào)一致的想法。
五、表示樂觀的微笑
日本屬于季風氣候,多臺風和暴雨,又處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國內(nèi)多地震。不僅自然災害頻繁,日本鐮倉、南北朝、戰(zhàn)國、室町、安土桃山時代是動亂的年代,可謂民不聊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日本人形成了獨特的無常觀和生死觀。日本人認為世間萬物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沒有恒久存在的事物,所以日本人不畏懼死亡,“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是日本人奉行的準則。鈴木大拙在論述武士道和禪宗時寫道:“日本人最鄙視的就是在死亡面前猶豫不決,纏綿悱惻,他們向往著能像櫻花隨著風而逝那樣走向死亡”[8]61。所以,是否可以將日本人的微笑理解為困境下的樂觀,不懼生死的表現(xiàn)呢?
六、日本人微笑的背景
以上部分,結合日本文化的特征,從5個方面分析了日本人微笑的含義。那么日本人為什么只選用程度較輕的微笑,而不選擇其他方式的笑呢。其背后肯定存在歷史和文化原因。接下來從3個方面簡單進行分析。
首先,從歷史背景來看,日本自古就有避免大笑的傳統(tǒng)。據(jù)盧杭央的考察:江戶時代,在武士面前大笑會被當成對他們的褻瀆,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明治時代,軍國主義迅速發(fā)展,軍國教育盛行,群眾被教育禁止大笑;之后,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不僅給中國在內(nèi)的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給日本國內(nèi)帶去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民眾生活拮據(jù),想笑也笑不出來[9]6。
其次,由日本人的生活方式?jīng)Q定。傳統(tǒng)的日本家庭,幾代人生活在一起。日本舊時的和式建筑的房間都是通過“紙質(zhì)拉門”隔開的,所以房屋的隔音效果較差,一聲大笑可能傳遍好幾個房間,對一同生活的人造成影響。在以他人為中心,重視集體主義的日本,這樣的行為是會遭受非議的。
第三,恥意識的影響。眾所周知,本尼迪克特將世界各國的文化分為“罪感文化”和“恥感文化”兩種,“罪感文化”注重“自律”、“恥感文化”則重視“他律”,日本是典型的“恥感文化”。井上忠司指出:“我們?nèi)毡救诵闹袥]有絕對的神,人們自覺養(yǎng)成了根據(jù)‘世人眼光行動的性格。因為沒有絕對的價值觀,如果自己的行為和世人的期待發(fā)生了偏差,就要不斷自我調(diào)整,做到與世人行動一致”[6]182。所以日本民族時典型的“他律性”民族,沒有絕對的價值觀,非常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大笑在日本帶上了攻擊性,日本人將對方的大笑看作是對自己的嘲笑和恥笑。
七、結語
包括中國人在內(nèi)的許多外國人都不能很好地把握日本人微笑的真實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也產(chǎn)生了很多摩擦。本文結合日本文化特征,分析了日本人微笑的含義,最后試著分析了日本人選擇“微笑”的歷史、文化背景。我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不能將自己的價值觀一味強加給對方,要對對方給予理解。
參考文獻:
[1]施暉.漢日交際行為的跨文化比較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2]施宏.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J].江南大學學報,2002(02).
[3]芥川龍之介.芥川龍之介全集第一卷[M].巖波書店,1954.
[4]新渡戶稻造.武士道[M].講談社,1998.
[5]尚會鵬.中日文化沖突與理解的事例研究[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4.
[6]井上忠司.世間體的構造[M].NHK叢書,1977.
[7]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日文版)[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8]鈴木大拙.禪和日本文化[M].巖波書店,2009.
[9]盧杭央.對“日本人微笑”的文化考察[D].寧波大學,2012.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