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偉 張?zhí)┰?/p>
摘要:古代漢語特別是先秦上古漢語時期距今已久,語言材料的缺失給上古漢語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墩撜Z》行文采用當時的口語,恰好保留了當時的口語,是研究先秦上古漢語的重要語言材料。本文擬采用較為寬泛的標準對《論語》中能進入雙賓句式的9個雙賓動詞進行分類整理,并從出現(xiàn)頻率的角度將雙賓動詞分為高頻、中頻、低頻三類。同時從雙賓動詞詞義的角度對《論語》中的雙賓句式類型進行了分類。
關鍵詞:《論語》;雙賓動詞;雙賓句式
雙賓動詞的專書研究以選取上古或中古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專書進行共時研究為主。據(jù)考證《論語》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再傳弟子言行的匯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還未經(jīng)歷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大一統(tǒng)的政策,在漢語的發(fā)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論語》雙賓動詞作為研究對象,窮盡地搜集《論語》中的雙賓動詞及其用例,并加以統(tǒng)計、描寫、比較和分析,考察雙賓動詞的分類和句式特點。關于《論語》雙賓動詞的研究,目前學界已有成果:鐘發(fā)遠2003碩士學位論文《<論語>動詞研究》認為《論語》中雙賓語句式共約21例,分別是:謂(9例)、為(6例)、與(3例)、歸(1例)、奪(1例)、誨(1例),并依據(jù)動詞語義特點把雙賓語句式分為予奪類、教問類、稱謂類、為動類。潘玉坤,梁春妮2009在論文《<論語>與<世說新語>雙賓語句式比較》中指出:《論語》雙賓語結構共約有30例,帶雙賓語的動詞有6個:謂(14例)、為(8例)、與(4例)、加(1例)、奪(1例)、歸(1例)、誨(1例),包括了授予類、告示類、稱謂類和為動類。上述兩篇論文里都把“為動式”歸為雙賓語句,筆者認為“為動式”并不符合雙賓句式的概念因而不是雙賓語句。謝序華2014在《古漢語沒有“為動雙賓語結構”》一文中詳細而深入地論述了“為動式”不屬于雙賓語句式,只是一種句式轉(zhuǎn)換,筆者贊同此說。
一、《論語》中的雙賓動詞統(tǒng)計
本文把能夠進入雙賓句式的動詞稱為雙賓動詞。首先,筆者對《論語》全書進行人工手動檢索。如:1.子曰:“與之釜?!保ㄓ阂玻?.請益。曰:“與之庾。”(雍也)3.冉子與之粟五秉。(雍也)4.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雍也)
以上是筆者在《論語》中檢索到的語料,動詞“與”進入雙賓語句式,一共有4例。據(jù)此,筆者就把“與”統(tǒng)計為《論語》雙賓動詞。
采用統(tǒng)計學的方法,筆者分析了《論語》全書的雙賓句式,一共在《論語》中找到了9個雙賓動詞:誨、謂、使、語、與、加、奪、稱、歸。
通觀《論語》全文,這些雙賓動詞出現(xiàn)在雙賓句式中的頻率有很大差別,有的語例較少,最少的只有一例;有些則較多,多達十幾例?,F(xiàn)將這些雙賓動詞的語例情況按音序排列同時統(tǒng)計其出現(xiàn)的頻率并繪制表格如下:
二、《論語》雙賓動詞的分類描寫
關于雙賓動詞的下位分類,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黎錦熙(1955)將雙賓動詞分為兩類:授與類和教示類。趙元任(1981)將雙賓動詞分為四類:給予、取得、教、借。朱德熙(1982)認為真賓語情況下,雙賓動詞分為三類:給予,取得,等同。馬慶株(1992)將雙賓動詞分為十四類:給予類、取得類、準予取類、表稱類、結果類、原因類、時機類、交換類、使動類、處所類、度量類、動量類、時量類和包含虛指的雙賓結構。
依據(jù)馬慶株的分類,《論語》中的雙賓動詞有如下類型:給予類:誨、語、與、歸。例:1.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為政)取得類:奪。例:1.奪伯氏駢邑三百。(憲問)表稱類:謂,稱。例:1.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述而)準予類:謂。例:1.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保ü遍L)原因類,如:謂。例:1.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八佾)使動類:使、加。例:1.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zhàn)栗”(八佾)
如果依據(jù)朱德熙的分類,那么《論語》中的雙賓動詞又會有這些類型:給予類:誨、語、與、歸。例:1.子曰:“誨汝知之乎!”(為政)取得類:奪。例:奪伯氏駢邑三百。(憲問)等同類:稱、謂。例:1.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述而)如果依據(jù)趙元任的分類,《論語》中的雙賓動詞類型有:給予類:語、與、歸。例:1.子語魯太師樂。(八佾)取得類:奪。在《論語》中的例子如:1.奪伯氏駢邑三百。(憲問)準予類:謂。在《論語》中的例子如:1.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保ò速┙填悾赫d。在《論語》中的例子如:1.子曰:“由!誨汝知之乎?。檎?/p>
關于雙賓動詞的確定,筆者采用最為寬泛的標準。
其實,我們還可以按照雙賓動詞的出現(xiàn)頻率來對《論語》中的雙賓動詞進行分類。(這種方法以這些雙賓動詞在《論語》一書中能帶雙賓語用法出現(xiàn)的頻率為基礎,出現(xiàn)10次或10次以上的為高頻,出現(xiàn)3次或3次以上的為中頻,出現(xiàn)3次以下的為低頻。)高頻雙賓動詞有:謂(16)。中頻雙賓動詞有:與(4)、稱(3)。低頻雙賓動詞有:回(1)、使(2)、語(1)、加(1)、奪(1)、歸(1)。
如果我們以孟琮《漢語動詞用法詞典》(以下簡稱《詞典》)作為藍本與《論語》中的雙賓動詞進行比較,《論語》中的這些雙賓動詞,只有1個雙賓動詞“稱”在《詞典》里仍然具有雙賓用法。動詞“奪、加、使”雖然收錄在詞典中,但是已經(jīng)沒有雙賓用法。但是還有5個雙賓動詞——“歸、誨、謂、語、與”沒有出現(xiàn)在《詞典》中。其中“歸”是“饋”的通假字,但是《字典》中不僅沒有“歸”字,而且也沒有“饋”字。
三、《論語》雙賓語動詞的句法分析
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論語》全文共30個雙賓用例,并不是所有的雙賓例句均都滿足(S)+V+NP1+NP2。古代漢語句式的一大特點就是主語省略,筆者在考察《論語》雙賓句式的時候充分考慮了這一特點,因而在判定雙賓句的時候遵循了這樣的標準:無論形式上有沒有主語,只要符合V+NP1+NP2的結構都歸為雙賓句。筆者將收集到的30例雙賓句式進行分類,其中完全符合(S)+V+NP1+NP2的稱之為“完全式”(其中NP1是指人的名詞或代詞,NP2是指物的名詞,這也是在語法界中多數(shù)學者所認可的典型的雙賓句),符合S+V+NP1+數(shù)量的雙賓句式稱之為“省略式”,將(S)+V+NP1+NP2稱之為“特殊式”。
(一)《論語》中完全式的雙賓句式共有11例,例:1.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八佾)
(二)省略式的雙賓句有6例,例:1.子曰:“與之釜?!保ㄓ阂玻?/p>
(三)特殊式雙賓句有13例。例:1.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顏淵)
四、《論語》雙賓語動詞的語義分析
《論語》中雙賓動詞為不同類的動詞時雙賓句的語義也是有差別的。我們以給予類和取得類雙賓動詞例,分析《論語》中的雙賓句的語義。
(一)給予類雙賓動句指施事者將原屬于自己的受事給予某人,是受事所指事物的轉(zhuǎn)移過程。例:1.子語魯太師樂。(八佾)其中“樂”是受事,原是“子”的,經(jīng)過“語”這個動作后屬于“魯大師”(“NP1是NP2轉(zhuǎn)移的終點”)。
(二)奪取類雙賓句是指施事者將原屬于NP1的事物歸為自己。例:1.奪伯氏駢邑三百。(憲問)其中“駢邑三百”是受事,原是“伯氏”的,經(jīng)過“奪”這個動作后屬于省略的主語“管仲”。所以,施事者屬于轉(zhuǎn)移的終點。(“S是NP2轉(zhuǎn)移的終點”)
五、結語
《論語》全書共有9個具有雙賓用法的動詞,其中僅有1個雙賓動詞在《詞典》中有雙賓的用法,3個雙賓動詞在《詞典》中并沒有雙賓用法,另有5個雙賓動詞在《詞典》中沒有記錄。《詞典》中具有雙賓用法的動詞有78個。其中雙音節(jié)雙賓動詞共有33個,約占42%,而《論語》中沒有雙音節(jié)雙賓動詞,由此可以看出,古漢語詞匯單音節(jié)詞占絕對優(yōu)勢,以及漢語詞匯雙音化的趨勢。
參考文獻:
[1]陸儉明.關于語義指向分析[A].中國語言學論叢(一)[C].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2]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校訂本[M].商務印書館,1955.
(作者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