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張文哲 袁 雪
“中國第一麥”熟了
——“農田機井通電”工程助力延津豐收紀實
文/圖_張文哲 袁 雪
編者按:勤勞的延津人民在沙窩窩里種出了“中國第一麥”,不僅第一家為小麥注冊了品牌,結束了中國小麥有品無牌的歷史,還作為食用小麥出口海外,實現了中國食用小麥出口零的突破。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供電企業(yè)的支持。
龜裂的黃河灘,餓殍遍野,一支衣衫襤褸的隊伍,扶老攜幼,艱難西行……這是作家劉震云筆下的“延津1942”;金黃的黃河灘,現代化工廠、高樓鱗次櫛比,農民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這是現在延津的模樣。
物換星移,天上人間。勤勞的延津人民在沙窩窩里種出了“中國第一麥”,不僅第一家為小麥注冊了品牌,結束了中國小麥有品無牌的歷史,還作為食用小麥出口海外,實現了中國食用小麥出口零的突破。
6月26日,繁忙的麥收季節(jié)剛剛結束,行走在延津縣的田間地頭,看到的是一輛輛運糧車“滿載而歸”,聽到的是老百姓講述的幸福農事……
“機井通電之后,水肥跟得上,今年收成好,13噸小麥賣了3萬多塊錢。家里還留了不到10噸小麥,等等看會不會漲價。”在石婆固鎮(zhèn)龍王廟村小麥收購點,村民王成夫邊笑邊說。延津小麥已在鄭州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延津價格”成為國內外小麥價格走勢的風向標。
延津小麥喜獲豐收
6月15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jié)目組織的“‘三夏’時節(jié)看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報道中,強調我國將擴大用于生產餅干的弱筋小麥和用于制作面包的強筋小麥的種植面積,其中便提到延津的強筋小麥,延津小麥已然成為強筋小麥的代表,當地上沙下黏的“蒙金”土壤尤其符合強筋小麥后期需要形成更多蛋白質的土肥要求。
延津縣農林種植管理站統(tǒng)計結果顯示,延津縣今年種植優(yōu)質小麥100萬畝,其中強筋小麥50萬畝?!笆召彆r,小麥品質一般分為三個等級,而小麥品質的好壞與栽培期間水肥有沒有跟上有著直接關系?!毖咏蚩h某糧食儲備庫工作人員說道。
提到水肥,就不能不提到農民口中“可方便,省錢省力”的“機井通電”工程。近兩年,延津縣供電公司實施的“機井通電”工程為老百姓帶來了看得見的方便與效益。拿石婆固鎮(zhèn)龍王廟村來說,全村共有耕地6000余畝,全年僅灌溉一項便可節(jié)約資金40萬元左右。
兩年來,延津縣供電公司加快“機井通電”工程建設步伐,共新建10千伏線路110.84千米、臺區(qū)404個,新增變壓器容量40470千伏安,新建400伏低壓線路812.37千米,通電機井達到3613眼,可灌溉田地14.084萬畝。
在“中國第一麥”五個大字后面,是延津縣石婆固鎮(zhèn)朱辛莊村的農田,田里的小麥已經收割,兩個月前播種的花生正在茁壯成長,水從地頭機井里噴薄而出,順著管道流入干涸的土地,而土地的主人岳永梅卻在不遠處的樹蔭下納涼、聊天。
“現在種地省時、省力,十來畝地我一個婦女就能種,這在以前可不敢想?!?0歲的岳永梅快人快語。她家里人都在縣城打工,地里的農活都落在她一個人的肩上?!耙郧白畛畹木褪菨驳?,用的是柴油機,沒有男人干不成事兒。現在不比從前,機井通電之后,我閑聊著就把地澆了?!痹烙烂纺贸鲆粡堧娰M儲值卡,在電表上輕輕一刷,輕按一下開關,8個小時左右便可以澆完8畝地。
“以前最發(fā)愁澆地。”岳永梅的這句話道出了延津老百姓的心聲。延津縣位于黃河故道,都是沙土地,滲透快,農作物種植期間需要更多的水肥。小麥進入返青期之后,需要澆水五六次,平均下來每個月要澆水兩次。“柴油機澆地的時候,半夜兩三點就要去田里搶占機井。十來畝地需要三四天時間才能澆上一遍,往往是這一輪剛結束沒幾天,下一輪澆水又開始了?!敝煨燎f村民萬清選說,“現在是‘犁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以前可不敢想?!?/p>
當問起今年產量如何時,岳永梅先是發(fā)出一陣爽朗的笑聲,接著說:“水肥跟得上,收成咋會不好。今年俺家小麥畝產量可以達到700公斤,比去年高?!痹烙烂愤€算了一筆賬:“除了糧食增收外,機井通電以來,僅灌溉這一項,每畝地可以減少支出近百元,再加上家里男人可以打工掙錢,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富裕了?!?/p>
組織人員到田間地頭宣傳安全用電常識
“‘機井通電’硬件設施建設到位,供電服務也必須跟上?!毖咏蚩h供電公司副總經理董煒說。為全力服務“中國第一麥”種植需要,該公司在加快“機井通電”工程建設步伐的同時,著力建設“兩個在線”工程,即充值服務24小時在線,技術服務24小時在線,全力服務農業(yè)灌溉用電。
看似簡單的“兩個在線”,卻解決了“中國第一麥”種植急需的水肥問題。
“今年開春的時候,夜里10點左右,我正在澆地,卡上電費用完了。因為第二天還要上班,我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撥打了電表箱上的電話,沒想到半夜供電所也能給我充費,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延津縣塔埔鄉(xiāng)東史莊村村民申法田對這件事情記憶猶新。
延津縣供電公司在澆地高峰期開辟“綠色通道”,延長營業(yè)時間,安排專人負責電費充值工作,真真切切“急農戶之所急,想農戶之所想”,確保灌溉工作安全有序推進,保障小麥及時澆上水肥。
每逢農忙時節(jié),延津縣供電公司都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隨時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對農業(yè)排灌用電故障報修優(yōu)先安排處理,將各鄉(xiāng)村的報修責任逐一落實到供電所每名員工身上,做到有事故能及時處理,保證灌溉不誤農時。
“有啥事,一個電話電工就來了,把俺的事兒當成自己的事兒,可好!”石婆固鎮(zhèn)龍王廟村村民高炳鳳豎起了大拇指。
技術服務24小時在線,不僅是隨叫隨到,更是全過程做好技術服務。在集中灌溉前期,積極對排灌線路進行檢查,對線路安全隱患進行整改和排除;在集中灌溉期間,成立小分隊,實行24小時值班,備足常用的搶修物資,確保遇到故障能及時搶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