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生龍
(明溪縣林業(yè)總公司,福建 三明365200)
閩楠幼林不同地理種源生長差異及優(yōu)良種源選擇
邱生龍
(明溪縣林業(yè)總公司,福建 三明365200)
對福建三明明溪試驗林場內的18個閩楠(Phoebe bournei)地理種源3年生林分生長性狀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苗高和地徑在種源間差異具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各種源內個體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苗高生長量最大的為種源18(23.30 cm),其次為種源 7(22.21 cm),表現(xiàn)最差的為種源 6(16.42 cm);地徑最大的為種源 9(2.82 mm),其次為種源18(2.76mm),最差的是種源6(1.82mm)。經(jīng)綜合評價,初步認定種源15(松溪種源)為參試種源中的最優(yōu)種源,同時確定了種源10(明溪種源)、種源11(大田種源)、種源1(建甌種源)為該地區(qū)適宜的引種栽培種源。為閩楠遺傳改良和速生優(yōu)良家系及優(yōu)良單株選擇等提供理論指導,為三明及福建省閩楠造林提供更多的參考意義。
閩楠;地理種源;生長差異;種源選擇
閩楠(Phoebe bournei)是常綠大喬木,隸屬于樟科(Lauracea)楠屬(Phoebe),具涵養(yǎng)水源、培肥土壤的重要功能,是國內特有的優(yōu)良觀賞性植物和珍貴用材樹種,已經(jīng)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國家稀有瀕危植物的名錄[1-3]。但是,閩楠的育林生產(chǎn)實踐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導致閩楠閩楠資源十分短缺,而發(fā)展閩楠人工林是解決當前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據(jù)葛永金等研究,閩楠較適宜栽培區(qū)包括福建、浙江、云南、廣東等省[4]。福建省在閩楠人工林栽培中的問題主要為良種選育工作相較于其他種植地區(qū)相對滯后,因此進行種源的優(yōu)選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遺傳改良研究,提高福建省閩楠遺傳的品質顯得十分必要。福建三明明溪是閩楠優(yōu)良種源地,在該種源地育苗試驗的基礎上,了解其變異規(guī)律,進行閩楠優(yōu)樹選擇,從而為閩楠的生產(chǎn)獲得優(yōu)秀的育種材料,推廣福建省各地區(qū)閩楠良種造林,加快遺傳改良進程提供理論參考。
試驗地點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東部的明溪縣,地處118°8′23″,北緯 26°08′04″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季暖熱,冬季溫涼,春夏多雨,降水豐富。年年平均氣溫19.2℃,年平均降雨量1 600~1 800 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無霜期312 d以上。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明溪國有林場城關工區(qū)79林班4大班2小班,屬低山丘陵地形,海拔700~800 m,坡度25°~30°,土層厚度中、疏松、質地為輕壤土或重壤土。試驗林前茬為近50 a天然次生林,林分郁閉度0.9。試驗地面積9.67 hm2,育苗試驗地位于福建省明溪國有林場工區(qū)圃地。
2010年9月收集福建省閩楠自然生長區(qū)18個縣域的閩楠種源種子。每一個采種地點,通過當?shù)厝罕妴栐?、林業(yè)工作站資料搜集方法,選擇10株以上無病蟲害、長勢良好且為當?shù)貙嵣拈}楠。選取的試驗采種選取原則為:每個種源挑選單株的混合種子,單株分布間距要求為50m以上,18個閩楠種源點情況見表1。2011年2月,在福建三明明溪國有林場苗圃地進行常規(guī)育苗工作,育苗期間保證各種源間的撫育和施肥等措施相同。
種源試驗采用完全隨機區(qū)組設計,每區(qū)組之間,進行18個地理種源對照處理,且設置3次實驗重復。采用挖穴并回填土的常規(guī)種植方法,定植穴規(guī)格統(tǒng)一為60 cm×40 cm×40 cm,株行距 2m×2m。每個參試小區(qū)的參試苗選取原則為:各地理種源頂芽飽滿、苗木根系完整的1年生祼根苗,于明溪國有林場城關工區(qū)進行移栽定植,每小區(qū)定株40科,2012年春季進行山地造林,造林后每年于春季和夏季進行全面鋤草2次。
2014年11月,對3年生閩楠幼林進行全面調查,逐株測量、記錄試驗參試小區(qū)幼苗的苗高、地徑。不同種源在三個區(qū)組的測量的算術平均值為本區(qū)組閩楠生物性狀的代表值,作為本試驗18個地理種源的生物性狀數(shù)據(jù)[5-6]。
數(shù)據(jù)采用Excel軟件進行分析。
苗高、地徑是閩楠的主要生長性狀,在生物學選優(yōu)中被認為是主要指標,能夠較好地反映家系對特定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2014年11月,對3年生試驗林閩楠參試幼苗的苗高和地徑等生物學評價性狀指標進行實地測量、分析,結果見表2、表3。
表1 閩楠地理種源及其編號Table 1 The geographical provenance and number of Phoebe bournei
表2 不同閩楠地理種源生長情況分析Table 2 The growth analysis of Phoebe bourneigeographical provenance
通過對不同種源閩楠的生長指標進行的統(tǒng)計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18個閩楠種源的生長指標存在明顯差異,苗高最小為16.42 cm,最大為23.30 cm,群體平均值為19.15 cm,變異系數(shù)為30.11%。其中苗高生長量最大的為種源18(23.30 cm),其次為種源7(22.21 cm),表現(xiàn)最差的為種源 6(16.42 cm)。方差分析表明閩楠的平均苗高生長在不同的種源間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表3 閩楠種源性狀方差分析Table 3 Variance analysis of Phoebe bourneigeographical provenance
18個閩楠種源平均地徑之間的差異也較為明顯,地徑最小為1.82 cm,最大為2.82 cm,群體平均為2.37 cm,變異系數(shù)為26.78%。其中,生長量最大的為種源9(2.82 cm),其次為種源18(2.76 cm),最差的是種源6(1.82 cm)。方差分析表明18個閩楠種源平均地徑之間的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表4為數(shù)據(jù)分析的參試種源個體間苗高、地徑的標準差與變異系數(shù)。從表中可以看出,就苗高生長量而言,差異最大的是種源5(37.47%),其次是種源18(35.65%),差異最小的是種源15(5.11% );個體間地徑生長量變異最大的是種18(32.41%),其次是種源13(32.22%),變異最小的是種源15(18.17%)。在參試的18個閩楠種源中,種源18的苗高和地徑的變異系數(shù)的數(shù)值較大,說明在3年生的育苗階段,此種源不同區(qū)組間產(chǎn)生了較大的分異,這為優(yōu)樹選擇創(chuàng)造了條件,對該種源進行個體選擇將更具有意義。而種源15均勻度較好,表現(xiàn)為苗高和地徑變異系數(shù)較小。
表4 不同閩楠種源個體間的標準差與變異系數(shù)Tab.4 Standard deviation and variation coefficientof Phoebe bourneigeographical provenance
按排序結果,種源14的Pi值最小,其次是種源10、種源 11、種源 15、種源 1、種源 7、種源 9 等,最差是種源6。根據(jù)優(yōu)良種源選擇原則,按20%的入選率[9],18個種源中種源10、種源11、種源15、種源1等 4個種源為三明明溪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相似地區(qū)的最適宜種源。4個種源的苗高比群體均值分別大19.29%、6.72%、8.10%、10.44%;地徑比群體均值分別大2.19%、5.04%、2.93%、2.4%。在排名靠前的種源中,種源15的苗高和地徑的變異系數(shù)最小,因此性狀表現(xiàn)最穩(wěn)定,因而在后期的研究中,可將此種源優(yōu)中選優(yōu),作為閩楠優(yōu)良種質資源。
表5 閩楠18個種源綜合結果Tab.5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18 Phoebe bourneigeographical provenance
18個不同地理種源閩楠造林試驗表明,3 a生人工林分的苗高和地徑等生長指標的差異性均達到了極顯著水平,說明閩楠幼林的種源及生長條件之間存在選擇性,并非適宜培育某種源生長的區(qū)域均適宜其他種源閩楠的生長,因此在不同生態(tài)條件下開展閩楠種源選擇對于閩楠的基因遺傳改良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綜合對18個種源的生長性狀的數(shù)理分析,初步認定該地區(qū)最適宜種源為種源15(松溪種源),同時確定了該地區(qū)適宜引種栽培及推廣種源為種源10(明溪種源)、種源11(大田種源)、種源1(建甌種源)等 3個種源。種源間的差異來自于種源內個體的生長差異。種源15的苗高和地徑變異系數(shù)都是最小值,說明在不同區(qū)組間,該種源個體生長較為均勻,有較好的物種穩(wěn)定性,其應用價值在于為后期開展保持物種性狀的基因研究提供了樣本資料。而種源18的苗高和地徑在個體間的變異是所有種源中最大的。
合理的閩楠遺傳改良技術路線,應該以表現(xiàn)優(yōu)良的種源選擇為主,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優(yōu)良單株選擇,作為閩楠育種材料,通過對選優(yōu)的4個種源進行無性系測定后并繁育,可能會獲得更高的增益。由于實驗數(shù)據(jù)只有3 a,且實際測量有一定的誤差,這必然導致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結果與真實情況存在一定偏差,在林木生長過程中,后期表現(xiàn)也并非全部基于3 a的數(shù)據(jù),生長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一些偏移,因此,閩楠生長的研究還要基于長時間、定期的觀察,對種源的最終表現(xiàn)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觀測和研究,加上本試驗參試的18個種源的代表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議加快閩楠遺傳改良步伐,在優(yōu)良地理種源的基礎上,進行多性狀、多層次的遺傳改良和速生優(yōu)良家系及優(yōu)良單株選擇等,為三明及福建省閩楠造林提供更多的參考意義。
[1] 陳存及,陳伙法.闊葉樹種栽培[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0:150-155.
[2] 國務院.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J].植物雜志,1999(5):4-11.
[3] 傅立國,金鑒明.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358-359.
[4] 葛永金,胡桂萍,劉躍鈞,等.閩楠栽培氣候區(qū)劃研究[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5,37(5):885-888.
[5] 歐建德.觀賞型南方紅豆杉地理種源試驗及優(yōu)良地理種源的選擇初步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27(4):134-140.
[6] 歐建德.不同地理種源南方紅豆杉幼林觀賞性狀遺傳變異初探[J].西南林業(yè)大學學報,2012,32(4):41-44.
[7] 史鴻飛,張勁峰,李勇鵬,等.西南樺地理種源生長差異及優(yōu)良種源選擇[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11,39(10):9-11,35.
[8] 全國杉木種源試驗研究組.杉木造林區(qū)種源選擇[J].林業(yè)科學研究,1998,1(1):1-12.
[9] 梁一池.樹木育種原理與方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268-273.
(責任編輯:華偉平)
Grow th Traits of Young Plantation for Phoebe bournei from Different Provenances and Selection of Superior Provenance
QIU Shenglong
(Mingxi Forestry Enterprise,Youxi,Fujian 365100)
Growth traits of the 3-year-old Phoebe bournei for 18 provenances in Mingxi forest experimental Farm of Fujian Province was perform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were significantor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ree heightand diameter atbasal height among different provenances,as well as in all of the individuals within provenances.The best provenances in height growth was provenances 18(23.30 cm),then provenances 7(22.21 cm),provenance 6 was lowest,while biggest increase of basal diameter was provenance 9(2.82 cm),followed by provenance 18,provenance 6 was the smallest in a level of 1.82 mm.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icated that Provenance 15 was the best provenance,and 10,11,15,1 were the suitable provenances for introduction in Mingxi.The study wasmeaningful for the genetic improvementand provenance screen.
Phoebe bournei;geographical provenances;growth variance;provenance selection
S722.5
A
1674-2109(2017)09-0039-05
2017-03-30
中央財政林業(yè)科技推廣示范項目(閩林計財2012-37號)。
邱生龍(1965-),男,漢族,助理工程師,從事種苗培育、珍貴樹種造林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