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北南 北京國畫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
《高飛的鄉(xiāng)村》和我們的時代
□劉北南 北京國畫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
王登科先生在《解讀鄭藝》一文中這樣說:“在當代中國油畫史上,鄭藝的作品曾一直被定格在‘現實主義’或‘寫實主義’的流派之中。這種所謂的‘現實主義’是指題材的選擇,而‘寫實主義’是僅就其創(chuàng)作的手法和技巧。這一點,甚至連鄭藝自己也無可奈何地任其評說。事實上,這種概念先行的理論界定和劃分不僅阻礙了我們對鄭藝繪畫解讀的深入,而且更會局限了其作品內涵的豐富性和精神品質的完整性。因此,對鄭藝繪畫的正確解讀,也正是我們應該加以逾越的一種由思維慣性而形成的審美盲點和誤區(qū)。其實,大凡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其蘊含的精神質素是無所窮盡的。所以說,任何一種設定的概念和闡釋都會以損耗它自身的豐富性而付出相應的代價。繪畫,應當以它自己的方式和個性特征,在靜謐的一隅,從容地自我呈現和默默地自我言說?!?/p>
高飛大學畢業(yè)后,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來到北京即進入專業(yè)的油畫藝術創(chuàng)作至今,轉眼就20余年了。在這漫長的時間里,高飛先生一直注重的,就是畫畫,畫自己喜歡的題材,受到外界的變化和干擾很小。在當代浮華的藝術環(huán)境中,高飛的藝術與作品,也便有了自己特有的純潔性、感染力和審美意趣。
高飛《收工》
首先,安靜與變化。中國當代社會在這20年時間里的變化,已經有強大的、驚人的變化。我們向后經歷了并正在經歷著城市格局的調整、市場國際化的融合、國際重大賽事及行業(yè)格局種種大事件的影響,尤其是移動互聯時代的急劇發(fā)展日益月新。然而,高飛先生以鄉(xiāng)村為題材的藝術創(chuàng)作仍一如既往地安靜。他仍堅持一次次深入自己北方的故鄉(xiāng),遠涉西部的村落、南方的田野這些地方,去汲取營養(yǎng),積累素材。鄉(xiāng)村不在了,他就通過網絡、畫冊、報刊去翻找老照片。除了技藝上更加精湛,欣賞高飛先生近期的油畫作品,細細品味,還會呈現有一份懷念。這種冷靜,在和以往作品那種強烈的感受,其直接的感染力在感官上的確在減弱。就處世態(tài)度,平靜和平和是兩種不同的生存方式,高飛的安靜是平和的、思考的。這也“足以映現出他感知世界的態(tài)度和內在的氣質”。例如,高飛的近期作品《羊群》(2015年)、《鄉(xiāng)村小路》(2014年),羊年畫羊,他的心態(tài)放松了;鄉(xiāng)村的小路余暉浸染,泥土和鄉(xiāng)村是透亮的。因此,這期間他圍繞著鄉(xiāng)村、土地、農民們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的精彩佳作。
其次,唯美與情懷。在與高飛先生的交談中,他說“藝術就是藝術,藝術就是要畫好,好看”。鄉(xiāng)村是他熱愛的,他說:“我當初選擇藝術,就是要把家鄉(xiāng)畫下來。我覺得自己的家鄉(xiāng)太美了。如果畫別的,我學習藝術就沒有意義了?!痹诓簧訇P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研討會和交流會上,我經常這樣問藝術家或者學生們:你為什么學習畫畫?你這幅畫畫的是什么?高飛先生對藝術的自覺性和選擇性極其準確。
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個用心的過程,藝術的實現是一個用腦的過程,藝術品的完成,才則是一個水平與技術用手完成的結果。
藝術家的作品價值與審美價值,首先就體現在藝術家的藝術情懷上。這一點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是相通的。在藝術主題上,高飛先生通過鄉(xiāng)村題材作品的呈現,讓我們回到了大地、泥土和母愛、養(yǎng)育的原點。在這里只有樸素、誠實、勞動和“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歲月。
高飛《家鄉(xiāng)門前的小路》
高飛《河套早晨》
土地和鄉(xiāng)村,作為萬物生存和人類的起點,無論社會如何變化,科技要走多遠,事物如何衍生、變異,它們都會永久地呈現著不可抗拒的絢麗與喚醒回歸人性質樸的利器。高飛先生的油畫通過寫實的藝術手段,給我們帶來的就是這樣一群群處在革新大潮中的人,在情操上的回首。
最后,現實與對話。當我們不再對中國傳統美學和西方美學做簡單比附和拼合,而是真正深入骨髓進行哲學層面綜合的時候,我們中國美術必將會成熟并堂而皇之地步入世界之林。“如果我們從現有語言中尋找一個與美相對應詞,足以表達促使我們做出美的判斷,或由美的判斷激起的那種感受和心情,這個詞只能是愛。”(引自閻國忠《中國美學缺什么?》)以上追述有兩個要點和兩個問題。兩個要點是:其一是中國美術的出路不是簡單附和西方美術;其二是中國美術或者中國人的審美是愛。兩個問題是:第一,什么是深入骨髓的“哲學”?第二,中國人的審美觀是什么?這兩個要點和問題已經自問自答。尤其當代中國油畫家,大都是受過專業(yè)的、優(yōu)秀的繪畫基礎教育。然而,大量的藝術家在側重西方美術思維并進行創(chuàng)作,其繪畫作品往往需要大量的評論或者人為地去進行詮釋,否則除藝術家自己,再也不會有人透徹理解。這種遠涉重洋的藝術思想和藝術作品,顯然缺失了讓中國人深入骨髓的“哲學”內涵。
高飛《牧之二》
高飛《奶?!?/p>
中國的哲學與宗教思想在群體上的應用大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群眾哲學并形成了群眾文化,如佛學、道學等;第二類是文人哲學,如道學、儒學等;第三類是體制哲學,如馬哲等。因此,中國的美術作品要 “深入骨髓”,可以學習、借鑒西方的手段,但不能采納西方的內涵?!拔覀冊诠ぷ髦袨槭裁磿⒉煌L畫題材納入修心、修家(企業(yè))、修鄉(xiāng)、修國、修天下等凡此種種?因為我們是中國人?!蔽視@樣跟同事們強調。高飛也好,鄭藝也罷,他們創(chuàng)作的自覺性是符合中國人“哲學”內涵與審美的。
談到中國人的審美觀,中國的京劇臉譜最具代表:黑臉的包公、白臉的秦檜、紅臉的關公……有的美被丑化了,有的丑被美化了。為什么?中國人的審美觀是“愛”,而不是美本身。因為對鄉(xiāng)村的愛,對兒時夢想的愛,對土地、農民的愛,高飛才選擇藝術,為藝術創(chuàng)作。也是因為愛,許許多多企業(yè)家、藏家才熱衷高飛的鄉(xiāng)村油畫。高飛的鄉(xiāng)村油畫就是在這樣愛與被愛中相互交織、相互感染著的。
我們的鄉(xiāng)村在城市化,我們的生活在科技化,我們的時代在智慧智能化。然而,無論人類將向哪里去,我們的心都要回到鄉(xiāng)村,我們的價值觀都要回歸原點——崇拜大地。
高飛先生的鄉(xiāng)村畫卷,就是這樣質樸的、純潔的、真誠的。隨著時代的徙變,高飛的鄉(xiāng)村油畫將會變得更加神奇,道路也會更加寬廣。祝愿高飛先生以他天然的心性和敏銳的藝術天分,為我們的時代留下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
高飛,男,1973年生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古城,1994年畢業(yè)于巴彥淖爾市美術??茖W校,1998年畢業(yè)于內蒙古藝術學院油畫系師從伊德爾老師,2015年12月赴歐洲做藝術考查學習?,F為中國少數民族藝術促進會會員,北京油畫學會會員,北京畫院藝術院油畫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東城美術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