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滾馬嶺
山川大地的魅力,除卻上帝之手的鬼斧神工外,總也離不開歷史與傳說。滾馬嶺,即是唐朝大將薛仁貴東征時,因貪戀眼前的景色不慎滾馬而得名。嶺下,那幾塊橫躺豎臥的石頭縫中淌出來的一汪清水,穿砍椽溝至灣甸子,越尖山子到太平屯,匯腰嶺河入英額河,一路蜿蜒奔流,最終形成一條寬廣清澈的大河,經(jīng)撫順,過沈陽,于營口注入遼東灣。
這,就是遼沈人民的母親河——渾河。
同樣,渾河名字的由來也是一個傳說。
四百年前的一天,李成梁率明軍二十萬從盛京、遼陽、興城分三路向建州殺來,當時只有幾萬兵馬的努爾哈赤,自知抵擋不住,遂率軍越過龍崗山,沿紅河水系迂回到八家子、北三家、蒼石、南雜木一帶,以逸待勞,尋找戰(zhàn)機。這時探馬來報:明軍前部再有八十里就可到達薩爾滸和鐵背山??粗咸虾铀?,努爾哈赤心生一計,命幾萬兵馬全部下河,一邊讓戰(zhàn)馬喝水,一邊驅(qū)趕戰(zhàn)馬在河里上下跑動。同時又命令全軍發(fā)動沿河的老百姓,把自家的馬糞全部撒到河里,一時間,這條清澈見底的大河被攪得沉沙泛起,馬糞飄蕩,酸臊的氣息更是隨風飛揚,仿佛千軍萬馬剛剛趟河而去,這讓駐扎在下游的李成梁感到莫名其妙,以為努爾哈赤兵馬不少,加上對周邊環(huán)境的陌生,不敢戀戰(zhàn),只能退兵而去。
努爾哈赤仰天道:今日能把明軍嚇跑,功歸“渾河”也!
這事,你信嗎?反正我信了。
我曾先后四次來過渾河源,一次是與一個喜歡地質(zhì)的朋友,一次是與幾個發(fā)小,再次是前年夏天,陪北京來訪的詩人阿堅,旅行家孫民、孫磊,最近的一次是今年春天,參加遼沈作家團的采風活動。之所以愿意一遍遍地往這里跑,我想,除了傳說之外,更是這里的山風樹影、花草鳥鳴,清新的空氣,錯落有致的三潭碧水,佇立在龍崗山上的紅樺白樺,楊樹柞樹,椴木槐木,松樹云杉,罕見的曲柳、花榆,時時在吸引著我,盡管山高路遠,行駛的汽車如同過山車一般。這,也許就是旅行的樂趣吧!
楊萬里有云: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阿堅也說走遠方吧,去旅行吧,那些旅行中的因素,在喧繁之后,正悄悄化成他們延伸的境界。
紅透山
從滾馬嶺一路奔波而來的渾河,不僅載著努爾哈赤的傳說,也有了老汗王的脾氣,那就是大河向東流,我偏西逝水,一路改變著人們對于河流的普遍認知。
其實,當她出山過嶺,流到清原縣城的時候就已十分平緩,尤其到了蒼石一帶,簡直就是少婦的模樣,越發(fā)顯得雍容而華貴了。
蒼石,滿語白毛狐貍的意思。是一個自然村,為紅透山鎮(zhèn)所轄,后者屬于工礦型鄉(xiāng)鎮(zhèn),境內(nèi)資源十分豐富,已開采有銅、鋅、硫、金、鐵等有色金屬。據(jù)說紅透山原來叫葫蘆頭溝,改成現(xiàn)在的名字有兩種說法:一是1958年10月,地質(zhì)勘探101隊在溝里探出了礦,向上級匯報時,犯了難,總不能寫什么葫蘆頭溝吧?礦地質(zhì)工作人員經(jīng)過礦長趙慶才批示,根據(jù)當時提倡“紅透專深”的精神而命名。二是這里素有“金山銅嶺”之稱,豐富的礦藏把山都映紅映透了,名字自然也好起。當然,這都是歷史的產(chǎn)物,明顯帶有一個時代的印記。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寫下這些,是因為這里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從1983年到1998年,我在這里生活了整整15年,上學,工作,娶妻,生子,說來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時光了。
隨著礦產(chǎn)資源的逐漸枯竭,我也如一只漂浮的小舟,順流而下,游蕩他鄉(xiāng)。
今天,我更愿意將紅透山比喻成一個守在渾河岸邊的垂釣者,喝酒,打哈欠,嗮太陽,是他的日課。往日的風光已然消逝,或者說更加趨于平靜。
當然,我也時常會回到這里,沿著渾河沿線逆流而上,尋找我十五年間留下的足跡與記憶——
學校,井塔,選廠,運送礦石的U型斗,派班室,機關辦公樓,工會畫廊,宣傳部辦的《礦報》,廣播站,冶煉廠高聳的煙囪,既拉礦石也拉人的小火車,礦山公園及山腳下的黃泥小屋,丁字路口,老牛家小飯館,撫(順)丹(東)商店,燈光球場,獨身樓,俱樂部,拍過電視劇的101溝南山街,嚴打時期被剃了光頭剪了褲管的犯罪嫌疑人,拉著板車賣山泉水的老婦,女籃球隊,工人文工團,等等,不一而足。他們是我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也是我的親人、朋友和同學,更是一條河流的注腳,是細密的肌理,是光滑的鵝卵石,是底層的珍珠。
好在這些,我已寫進《紅透山:一個人的詞典》。
薩爾滸
薩爾滸,滿語,意思是此山森林茂密,物產(chǎn)豐富,取之不竭。現(xiàn)為撫順市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其中包括白龍山、王杲山、德古灣、蓮花島、營盤三島、薩爾滸山、元帥林、鐵背山八個游覽區(qū),每個游覽區(qū)都獨具特色,各有千秋。
20個世紀80年代初,我第一次去游玩,是參加學校的夏令營活動。
那時的薩爾滸還不叫薩爾滸,叫大伙房水庫。
一群中學生乘一輛大客車遠遠地向大壩駛來,還未及看清大壩的身影,老師就讓念寫在壩上的字:讓高山低頭,讓河水讓路。老師說,這是朱德委員長的題詞。同學們嘴里呼應著,心里想的卻是早早地去水庫里坐游船,把腳伸進水里,觸碰那些游泳的魚。
以后還去過幾次大水房水庫,但一直都是到元帥林。這里有張作霖的陵墓,其建筑群頗具規(guī)模,難怪人家是東北王,尤其里面的明清石雕,據(jù)說都是張學良從京城運來的,其藝術風格皆屬上乘。整個建筑群坐落在渾河S型大甩灣的丘陵上,高大的城墻為方形建筑,四角建有炮臺,巍峨的牌坊下一個巨大的土丘,便是張作霖的陵寢。1928年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謀害后,張氏家族便派出了眾多風水先生,查遍了遼沈地區(qū)的名山大川,為其尋找墓地。據(jù)說,選中此地的理由是“前照鐵背山,后座金龍灣,東有鳳凰泊,西有金沙灘”,無疑,這是一處風水寶地。1931年秋,正當元帥林施工初具規(guī)模時,爆發(fā)了“九一八”事變,張作霖遺骸未及運來,便在盤錦的驛馬坊草草地安葬了。
所以,這里只是個衣冠冢。
站在張作霖陵墓前的石階上,可望對岸的鐵背山。山雖不高,卻陡峭雄偉,又因其三面環(huán)水,一面與其他山峰相連,無路可走,所以上去的人極少。
鐵背山史稱界藩山,意為兩河交匯處。這座山的南面是發(fā)源于新賓的蘇子河,北面是發(fā)源于清原的渾河,兩河流經(jīng)界藩山西側匯入碧波萬傾的大伙房水庫。
鐵背山的上面,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修筑的清前后金的第二個都城界藩城,歷史上著名的薩爾滸大戰(zhàn),就發(fā)生在該山西南方的薩爾滸地區(qū)。
據(jù)史料記載,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兩年后攻明,陷撫順等地。明政府任楊鎬為經(jīng)略,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率軍分四路進攻。后金集中八旗兵力六萬人,先在薩爾滸擊破明主力杜松部三萬人,然后回軍擊潰馬林、劉鋌兩軍。明軍除李如柏一軍外全軍覆滅。這一次戰(zhàn)役后,明對后金只能取守勢?!肚迨犯濉肥沁@樣評價這一戰(zhàn)役的:“薩爾滸一役,翦商業(yè)定。遷都沈陽,規(guī)模遠矣。比於岐、豐,無多讓焉?!鄙朴诳偨Y歷史經(jīng)驗的乾隆皇帝也動情地寫道:“爾時草創(chuàng)開基。篳路藍縷。地之里未盈數(shù)千。兵之眾弗滿數(shù)萬。惟是父子君臣。同心合力。師直為壯。荷天之龍。用能破明二十萬之眾。每觀實錄。未嘗不流涕動心。思我祖之勤勞。而念當時諸臣之宣力也。謹依實錄。敘述其事如左?!蹦┝?,還打油一首:
鐵背山頭殲杜松,手麾黃鉞振軍鋒;于今四海無爭戰(zhàn),留得艱難締造蹤。
當然,這些都是依稀的往事了。
如今,無論你是站在界藩城的遺址上,還是鐵背山、薩爾滸山的山頂上,俯瞰緩緩流動的蘇子河、渾河,你也許會想到孔老夫子的那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即使是最疲憊的河流,歷盡曲折,也終會安然入海。是為記。
作者簡介:程遠,20世紀60年代末生于遼寧清原,祖籍河南伊川,職業(yè)編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遼寧作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散文學會理事。作品散見全國數(shù)十種報刊,部分作品在報紙連載、開設專欄、收入選集或獲獎。主要作品《底層的珍珠:樹基溝·紅透山:一個人的詞典》《向著災區(qū)走——5·12汶川大地震日記》《杯酒人生》。執(zhí)編散文隨筆集《活著,走著想著》獲遼寧首屆最美圖書獎。另有書法、篆刻、攝影作品散見各處。現(xiàn)居沈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