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振彥
古玩,讓位于北京東三環(huán)南路的潘家園名揚天下。上個世紀90年代,伴隨著民間古玩、藝術品交易的興起和活躍發(fā)展,潘家園舊貨市場應運而生,迄今已有25年的歷史,目前是集鑒賞收藏、文玩交易、文化交流、旅游休閑于一體的文化市場。潘家園的古玩藝術品交易園區(qū)被確定為“北京市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集聚區(qū)”,市場入選“全國十大古玩市場”、全國十大“跳蚤”市場,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階層、不同信仰的游客在這里交融,數(shù)十位外國政要曾來這里游覽購物。
潘家園古玩、文玩的貨品多,多得令人震撼,用“蔚為大觀”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有人說,如果把潘家園的貨組合成系列,兵器可以武裝一支古典軍隊,樂器可以組織數(shù)個民樂樂隊,戲劇行頭可以打扮一個京劇團、藏戲團。若要建個翰林院,建個古錢莊,建個圖書館……這里的貨品絕對的足夠多。
潘家園地攤:京城獨特的一景
從北門進入,迎面是行草題寫著“潘家園舊貨市場”的影壁墻,往右走就是一大片的地攤大棚,棚下攤位一個緊挨著一個,每個攤位都密密麻麻地擺放著數(shù)不盡的“寶貝”,玉石、文玩、瓷器、手串、折扇……黃色的琥珀、白色的和田玉、紅色的珊瑚;唐代木器、青花瓷器、民國木雕、解放前老物家什,各種各樣的貨品,五花八門、琳瑯滿目。攤主各個熱情好客,不管買還是不買,只要你張嘴問了,他一準兒就有話答,碰上愛說話的攤主,更是從古至今地滔滔不絕。
地攤是潘家園特有的形式,潘家園的地攤已成京城一景,多少年來,“登長城、吃烤鴨、游故宮、逛潘家園”已成為外國游客到北京旅游的重要項目。地攤也是讓來淘寶的人感到最親和的地方。一個小凳子或一個小馬扎,攤主悠然地坐著,跟前來淘貨的人聊著生意,如同住在北京的大院子里的街坊四鄰在聊閑篇兒,不單單是介紹他售賣的貨物,還會聊起老北京的文化,北京的民俗。也有會“絕活”的攤主,現(xiàn)場亮手藝,鎮(zhèn)尺攤位的攤主就是邊售貨邊現(xiàn)場雕刻著鎮(zhèn)尺上的花紋,讓淘寶者、收藏愛好者,或者只是來這里轉一轉的游客,了解民間、民俗文化,體驗民族風情,感受中國記憶和懷舊味道。也許只是一條老木凳、一雙舊式繡花鞋、一塊老式雕花板、一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手工印染布……都能喚起封存的記憶,萌生觸動心靈的感動?;蚴枪涔淇纯?,隨意而來,或是有心有意地前來淘自己喜歡,這里都是一個樂園,坊間有句話:“潘家園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找不到的?!?/p>
熱爆京城的“舊書區(qū)”
只有周六、日才開的潘家園書市——舊書區(qū),堪稱“最自由的民間藏書閣”,從潘家園地鐵站出來,直接從市場東門進入,正對著這個區(qū)。來逛這個區(qū)的大部分是收藏家、舊書販子和“書迷”,一些外國學者文人、收藏愛好者也在此流連忘返。
周末的舊書區(qū),人氣極旺,老的、少的,還有幾歲的孩子,中外部有;站著的、蹲著的、坐在地上的,各種姿勢,在各個書攤前翻找著自己喜愛的舊書。
書的種類奇多,令人震撼,課本、書法、藝術、歷史、小說、醫(yī)學醫(yī)藥、名人字畫等,應有盡有,浩如書海。據說,巴金、錢鐘書、吳晗等大師手稿曾驚現(xiàn)潘家園,巴金《真話集》的序言,手寫豎行;錢鐘書先生《管錐篇》手稿,1997年視廢品一般,流出中華書局,連同吳晗大批墨筆信札散落民間;美術館后街流出的老作家、學者陳夢家遺物幾經出入潘家園,
潘家園書市是一個挖掘、再現(xiàn)歷史的好去處。如今首都博物館的館藏《解放》報也是從潘家園被淘出的。2005年,一位愛收藏舊報紙的藏友來到潘家園淘書,突然一張報紙上兩個醒目的毛澤東手寫體“解放”二字出現(xiàn)眼前。他急忙抽出這張報紙,這正是很多人苦苦尋找的北平《解放》報。北平《解放》報是1946年2月22日創(chuàng)刊的,5月29日與新華社北京分社同遭封閉,共出37期,在北京革命斗爭史中留下了一段光輝的史績。
潘家園書市也是廣交天下友人的國際交流平臺。一位在潘家園經營二十多年的“小人書大王”于先生,談到許多老外朋友都愛到潘家園來買小人書,那份熱情專注讓他也十分感動。有的美國朋友喜愛農村題材的、少數(shù)民族題材的小人書,還有日本、韓國、芬蘭、新加坡的朋友分別喜愛農村、體育、古代人物等題材。他們喜歡小人書的樣子,讓于先生瞧著就開心,由此也交下了不少來自天涯海角的朋友。
從潘家園書市淘出舊書,隨著市場發(fā)展,有的已升值百倍,別看眼前標價2元、5元、10元一本的舊書,被收藏者愛好者淘去就是個寶。
潘家園市場除了地攤區(qū)之外,另有古建房區(qū)、古典家具區(qū)、現(xiàn)代收藏區(qū)、石雕石刻區(qū)等經營區(qū),還集聚了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的商戶,如:聚元號弓箭、壽山石雕、漆器、鼻煙壺、皮影、核雕等,傳承著千年的非遺工藝、民族文化。市場內的3500余家經營商戶中,一大半的經營者來自北京以外的28個省、市、自治區(qū)的漢、回、滿、苗、侗、維、蒙、朝鮮等十幾個民族,多個民族的文化在潘家園融合交流,大大提高了民族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衡水的鼻煙壺、楊柳青的年畫、江蘇的繡品、東陽的木雕、曲陽的石雕石刻、山東的皮影、江西的瓷器和水晶飾品、宜興的紫砂、陜西的青銅器、云南的服飾、西藏的佛教用品、新疆的白玉、臺灣的交趾陶等,這些不同民間特色的工藝品從全國各地匯聚潘家園,又從這里銷往全國和世界。
潘家園,市場堅持365天不休,風雨無阻,是藏品展示的窗口,藏家交流的平臺,是全國最大的民間工藝品集散地。在潘家園,文化和藝術全部來自“民間、民俗、民族”,漫步潘家園,只需一份閑適的心情,在熙熙攘攘中感受文化的繁榮,隨處走走,便是一場未知的發(fā)現(xiàn)之旅。
潘家園,“精深存鬧市,博大在民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