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缺席簽售會的背后
1933年6月28日一大早,上海北四川路851號良友圖書公司門市部前,圍滿了熱心讀者。大家都在翹首以待即將舉行的知名女作家丁玲長篇小說《母親》的發(fā)賣會。
丁玲不是被抓了嗎?她真的會來嗎?猜測聲不絕于耳。
因為此前有消息說丁玲已于1933年5月14日被綁架了。6月15日上海各報又說綁架她的人馬紹武已被人暗殺了,同一天《時事新報》采訪了蔡元培等人關(guān)于營救丁玲的行動。案件可謂撲朔迷離……
9點一到,鐵門一開,讀者蜂擁而入,簽名本被一搶而光。但讀者并沒有發(fā)現(xiàn)丁玲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頓時一片嘩然。丁玲人呢?親筆簽名又是怎么回事?
原來,1932年5月的一天,“良友”的編輯趙家璧就聽說丁玲已開始寫《母親》了,于是就向她約稿。簽約時,趙家璧送給了丁玲100張空白的簽名紙,請她簽好后交出版社保存,一待出書,就把這100張紙作為里封,裱在100冊布面精裝封面的背后,使之變成作者的簽名本。
到1933年4月中旬,出版社已經(jīng)拿到了4章約8萬字稿件,按計劃再寫兩三萬字就可以成書了。不料,5月14日,丁玲卻突遭國民黨特務(wù)綁架,趙家璧考慮到不知何年何月作者才能寫完這部小說,就將原稿封存了起來,但魯迅卻建議迅速出版,以引起大眾對丁玲被綁架事件的關(guān)注,以達到給當局施壓,解救丁玲的效果。趙家璧遂決定將小說立即付印,并在出版時大登廣告,大肆宣傳。其間,宋慶齡亦致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汪精衛(wèi)要求釋放丁玲,巴比塞、瓦揚·古久里、羅曼·羅蘭等國際友人也參加了抗議和聲援活動。
人們在知道了這個事情的始末后,都為魯迅和良友圖書公司的良苦用心所感動,《母親》也成為了“良友文學叢書”中最暢銷的書,第一次印刷的4000冊圖書,不到一個月就銷光了,創(chuàng)造了當時書業(yè)的奇跡。
據(jù)《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