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
收獲就在不經(jīng)意間
——讀楊遵賢散文集《鳥語動聽》偶記
李偉明
幾年不見楊遵賢老師,這次見面,他送來一部散文集《鳥語動聽》。
楊老師寫作范圍很廣,文學的幾大門類,他都有涉足,也都有收獲。這部散文集,收錄了作者各個時期的散文174篇(不含自序《只問耕耘》)。這么一大串文章,沒有分輯,自然排列,估計這是作者的散文作品“大全”了。
從題材上來說,《鳥語動聽》所收文章,有感悟類的,如《頭發(fā)雜思》《品味時尚》《漫話閑適》《多看一眼》等;有游記類的,如《秋游黃山》《神農(nóng)架探勝》《謁炎帝陵》《一枝獨秀西照山》等;有懷舊類的——這部分題材分量最足,占了一半以上。不管是哪種題材的文章,篇幅都不長,每篇一兩千字甚至數(shù)百言而已。這樣的集子,適合“閑讀”,忙里偷閑之時,隨手翻閱幾篇,如同吃零食,不同的品種有不同的滋味,但不管酸甜苦辣,都是點到為止,不至于吃得腸胃不適。
盡管沒有一個集中的主題,陸陸續(xù)續(xù)讀完這部集子,還是對作者的散文寫作留下了幾點比較深刻的印象。
文中見質樸?!拔娜缙淙恕边@句話,有時對有時不對(碰上善于偽裝的人,這句話往往就失靈了),但在楊老師身上,卻是很相符的。楊老師從來就是個樸素的人,一看就是來自基層的忠厚長者。他的文風也是如此,沒有賣弄技巧,沒有故作高深,寫的都是身邊事,說的都是心里話,讀來讓人感到親切可信。
文中見從容。楊老師是個淡定、沉穩(wěn)、隨和的人,寫起文章來也是從容不迫,不溫不火,寫到哪里算哪里,不刻意為之,仿佛一切隨緣即可。集子里的許多文章都是這樣,娓娓道來,如話家常,看似漫不經(jīng)心,不知不覺就說完了,絕不畫蛇添足、狗尾續(xù)貂。文章篇幅雖小,卻常常因此留有余韻。
文中見諧趣。生活中的楊老師,并不是口若懸河、妙語連珠的外向型性格,他那滿口帶著鄉(xiāng)音的普通話,表達起來也不算特別有張力。他的文章卻遠比口才生動有趣,集子里不少篇章,冷不丁冒出一兩句幽默感十足的內容,讓人忍俊不禁。如《我曾學畫》說道,自己小時候聽人說有一種油畫,不知其為何物,便想當然地把自己的畫浸滿了食用油;《蜜的天使》提起在山溝當民辦老師時,與學生一起養(yǎng)蜂,某次學生李青匆匆報告發(fā)現(xiàn)了一群蜜蜂,“我簡直有些像掘墓者發(fā)現(xiàn)秦盆漢缽似的欣喜若狂,帶上一頂箬笠趕去”,沒想到,學生誤報“軍情”,師生二人被一群根本不會釀蜜的野黃蜂一頓好螫,讀來令人捧腹;《聽廣播》一文寫自己被聘為大隊通訊報道員,報道了一個叫險下的生產(chǎn)隊“戶戶通廣播”的消息,震動了縣領導,立即派工作隊下來準備樹典型,卻沒想到,這個險下村其實只有兩戶人家,雖然不是假報道,可典型沒法樹,最后在一句“大家只得掃興而歸”中嘎然收尾;《我參加的憶苦思甜活動》里,一位老大娘上臺憶苦思甜,慌里慌張地說:“舊社會真是壞,我那可惡可恨的家公家婆用竹子打我……”把大隊書記等一班人驚呆了。諸如此類頗富喜劇意味的趣事,不勝枚舉,作者在不動聲色之中道出,一下子讓文章生動起來,讓人在會心一笑之余,對那些逝去的歲月有所回味和反思。
就這本散文集而言,文章的寫法和內容都是傳統(tǒng)的,那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對于讀者了解一個時期的風貌、思潮等等,自有其價值。相對于“寫什么”而言,我倒覺得,作者“為什么而寫”的想法更重要。誠如作者在自序《只問耕耘》中所言:“數(shù)十年來,我就是這樣持之以恒地‘玩’文學……在‘玩’中寫出興趣,寫出境界,不為發(fā)表而寫作,不為虛榮而寫作,默默地寫下去,思維莫停,筆莫停?!本瓦@樣,基于這個出發(fā)點,從來沒想過當作家的作者,日積月累有了頗豐的收成。不刻意,不勉強,收獲就在不經(jīng)意間來了,用這種態(tài)度對待文學,心就不會那么累。面對當前某些人心情浮躁、急于出名的種種表現(xiàn),我想,對于廣大業(yè)余作者來說,對待文學,需要的也正是這種無關功利的超然心態(tài)。
責任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