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瑩
中國古代書籍裝幀講求『天人合一』,紙質書的裝幀歷經演變,從技術走向美學。由模仿竹簡而來的卷裝,自隋朝開始從質樸走向華麗,開始使用金銀或者琉璃的軸頭。裝幀材料也有講究,一些書籍會用到動物的骨骸。
修書,修心
躲在魏公村大街一旁,有一條清幽的羊腸小道,順道走再拐個彎,就是國家圖書館南區(qū)一層。這個400平方米的空間,是善本特藏部古籍修復組的辦公區(qū)域。這里容納了二三十張工作臺,擺放著用大理石壓著的已經修復好的書頁,隨處可見糨糊、毛刷、噴壺等修書必備工具,顯微鏡、裁紙機、手動壓力機、紙張測厚儀及數碼相機等設備也一應俱全。從1974年進入國家圖書館開始,杜偉生和古書打交道了整整40年。
那年從部隊退伍后,杜偉生被分配到了國家圖書館?!澳菚r候我對古籍修復沒什么概念,只是想著過去在部隊里風吹日曬,現在在圖書館做事,應該是個輕松的美差,還可以隨手看看書,就踏實地上班去了?!?/p>
早些年,國家對古籍修復師沒什么要求,覺得這只是門手藝活,只要小學畢業(yè)就可以參加工作?!笆聦嵣?,修書就像看病一樣,絲毫馬虎不得。古籍修復的技藝并不復雜,用的最多的材料也就是紙張和糨糊。但是古籍修復對于經驗、知識全面性的要求很高?!倍艂ドf古籍修復是一門交叉學科,要懂歷史才能分辨版本、年代;要懂古漢語才能拼接碎了的古書;要懂美術和設計,才能裝裱出漂亮的封面。除了對古代造紙和印刷技術的研究,還得涉獵物理與化學。
杜偉生停頓了一下,又補充到:“就算有了技術、知識、經驗仍然不行,還需要耐心和細心。這古書一修就是大半天,需要長時間坐椅子上埋頭工作,不是輕松活,所以不是每個人都吃得下這樣的苦?!边@件看似機械的工作,其實也是一種修行。
整舊,如舊
其實古籍對大眾而言并不陌生?,F在影視劇一個演員的戲份拍攝結束,或者整部電影拍攝結束,會說“殺青”,這本是源于古籍裝幀的一個專業(yè)用詞。杜偉生介紹說,古籍裝幀有一種形式叫做竹簡(編簡),材質為竹子或木頭,根據不同的文獻取不同的長度,這類古籍長沙馬王堆出土最多。人們在編寫竹簡之前,需要對原材料進行處理。其中一個程序就是刮掉竹子最外面那層粗糙的青皮,烤干、晾干以后,才能在上面寫字、裝訂,這就叫做“殺青”。
“在紙質書沒有出現之前,古籍的裝幀形式主要包括甲骨和幾種簡,以及石刻和帛書。除了簡牘和帛書,其他幾種都是以拓片的形式存世。后來出現的青銅器,銘文形式更永固。發(fā)展到了帛書,裝幀的形式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以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為例,書頁內容按從上到下的次序疊放,這應該是中國古籍冊頁制的前身,雖然還沒有裝訂完整,但已經完全打破了卷的形式,和竹簡形制有明顯的不同?!闭劶白约旱谋拘?,杜偉生一開口就停不下來了。他常年參加各種講座,這樣的干貨隨時隨地都可以拿出來分享。
“紙質書的裝幀歷經演變,從技術走向美學。由模仿竹簡而來的卷裝,自隋朝開始從質樸走向華麗,開始使用金銀或者琉璃的軸頭。裝幀材料也有講究,一些書籍會用到動物的骨骸。但佛經不會,因為不能殺生,所以會改用玉或者竹子。還有一些奇特的裝幀形式,比如用樹葉經過煮、刮、晾干后,用工具往上面刻字,之后用顏料在葉面上來回擦,就會顯出字的痕跡,這種外國傳入的形式叫‘梵夾裝,唐僧玄奘取回的經書,裝幀形式多使用這一類?!?/p>
古籍修復講求“整舊如舊”。隨著古籍善本收藏成為市場新熱,古籍修復和保存成為藏友關注熱點。古籍一旦保存不當,就會受到各種類型的破損。每一張脆弱而珍貴的紙,在杜偉生的“最小干預修復原則”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復原?!凹埡癫唤冶?;哪里破就補哪里,堅決不整卷托裱,之前沒有被上墻繃平的卷子,修復的時候也只是簡單壓平。無論是修復材料還是修復技法,我都盡可能忠于遺書原貌,做到真正整舊如舊,就是歷史上用什么材料,現在就盡量用同樣的材料或相仿的材料去修復。”
傳道,傳藝
“書是修不完的。書不斷在修,也不斷在壞。”杜偉生說,修書始終要靠手,不管社會如何發(fā)展,機器都替代不了。
40年的工作生涯中,杜偉生閱卷無數,修復過歷經浩劫的“敦煌遺書”,也修復過命途輾轉的《永樂大典》與西夏文獻。最令他為之動容的,是參與“敦煌遺書”的修復工作。完成修復的杜偉生代表國家圖書館來到敦煌,參加“敦煌遺書”討論會。從臺灣佛光山專程趕來的尼姑,給杜偉生行了一個禮:“您不是在修書,是在做功德。修佛經是最大的功德?!?/p>
因為這句話,杜偉生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與感悟。在這之前,他只是把修書當做一份工作,每天重復同樣的事情,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尼姑這句沉甸甸的話,讓他頓悟到了修書的價值。做古書、修古籍,把前人的寶貴遺產留存下來,傳給后世,不就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嗎?
時至今日,古籍修復師依然是一門特別小眾的職業(yè)。2007年,全國圖書館系統(tǒng)下的修復師不到100名。在修復古籍之余,杜偉生也在為傳承古籍修復技藝貢獻自己的力量。他面向全國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開設了古籍修復培訓班,還設計出紙漿補書機,解決了傳統(tǒng)修書后凹凸不平的工藝缺陷,并向全國推廣。
現在杜偉生已經退休了,幾乎不再參與古籍修復。但他一有時間,就天南海北地跑,為熱愛這門手藝的學生授課、解惑。也因為像杜偉生這樣的修書人的不遺余力,目前全國從事古籍修復的人,比2007年翻了一倍?!爸灰€有人看書,古籍修復就不會停止?!倍艂ド硎?,“我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到古籍修復中來。古籍修復修的是瀕危的書,但別讓古籍修復技藝成為瀕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