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邸凌月
1997年:金融風暴席卷亞洲
本刊記者 邸凌月
1997年,金融危機再次襲來,國際炒家成功做空泰銖,7月2日泰國政府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泰銖匯率最低曾達到1美元兌32.6銖,貶值幅度高達30%以上。而期間,香港金融保衛(wèi)戰(zhàn)是危機中最為慘烈的一戰(zhàn),1997年8月7日恒指從16673點急劇下跌,10月28日跌破10000點,跌幅達45.6%,股市市值兩個月之內蒸發(fā)21000億,縮水1/3。1998年股市、樓市一路下跌,同年8月13日達到6660低點。
此后,金融危機迅速蔓延至全球,東南亞各國萎靡不振,韓國和日本同樣備受打擊。此外,油價的暴跌,導致俄羅斯股市、匯市跳水,而從巴西引發(fā)的“桑巴效應”使得主要新興經濟體均未能幸免。
1997年,從最初的泰銖貶值到席卷亞洲的金融危機,給整個東南亞經濟帶來了重創(chuàng)。
1997年2月,索羅斯在天時地利下大肆拋售泰銖,引起了泰銖對美元匯率的大幅波動,激起了泰國民眾的恐慌,蜂擁前往銀行兌換美元,銀行業(yè)遭到擠兌浪潮的劇烈沖擊,金融秩序一片混亂。5月中旬,國際金融投機商再次瞄準泰國,聯(lián)手沖擊泰銖,使得本身就已脆弱的金融體系雪上加霜,股票市場、外匯市場尤為慘重,股指由年初的1200點跌至461點,泰銖對美元的匯率跌到了10年來的低谷。持續(xù)了幾個月的狙擊戰(zhàn)終于在7月2日告一段落,當天泰國政府被迫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泰銖匯率最低曾達到1美元兌32.6銖,貶值幅度高達30%以上。
危機在泰國爆發(fā)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迅速蔓延到菲律賓、印尼等等東南亞各國。7月11日,菲律賓央行在4次加息無效的情況下,宣布允許菲律賓比索在更大幅度內波動,一時間,比索大幅貶值。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wèi)林吉特的努力。一夜之間,馬來西亞排名前12位的富翁,僅在股票市場就損失了130億美元。8月14日,印尼中央銀行宣布取消盧比匯率的波動幅度限制,盧比匯率就如同開閘之水,狂泄到歷史最低點。
1997年年底,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都跌了40%以上,連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撐不住了,跌幅超過80%,臺灣地區(qū)主動將貨幣貶值。與此同時,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的股市分別下跌了75.9%、73.7%、69.1%、61.7%和43.1%。
1997年-1998年恒生指數(shù)
1997年-2003年香港中原城市領先指數(shù)
泰國、印尼等國家的大獲全勝,使得國際炒家開始覬覦香港資本市場。1997年5月,以索羅斯為首的炒家們設計了一個連環(huán)計,通過外匯市場、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互動作用,利用現(xiàn)貨和期貨兩種工具,多方設下陷阱。正式進攻時,炒家們低息借入港幣,作為彈藥,并在期貨市場上拋出港幣,同時沽空期指;同時大肆散布謠言,瘋狂拋售港元,迫使港府“挾息”,造成恒生指數(shù)暴跌,甚至借貨拋空股票;當恒生指數(shù)暴跌時,空頭合約平倉獲利了結。
次年5月,以索羅斯為代表的一群金融大鱷對香港發(fā)起新一輪狙擊,面對炒家連續(xù)拋售巨額港幣,香港金管局運用政府財政儲備如數(shù)吸納,穩(wěn)住匯市,將恒指維持在7000點大關以上。同時,香港特區(qū)政府組織內地資金入市,大量買入炒家拋出的合約,推高期指。
8月27日,期貨結算前夕,在時任香港特區(qū)政府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的指揮下,一天注入約200億港元,穩(wěn)住恒指。因為28日是期貨結算期限,炒家們手里有大批期貨單到期必須出手。若當天股市、匯市能穩(wěn)定在高位,炒家們將損失數(shù)億美元;反之則政府之前投入的數(shù)百億港元就石沉大海。
8月28日,香港政府動用了幾乎所有可以動用的外匯儲備,全盤吃下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賣盤,全天成交額達到790億元港幣,創(chuàng)下當時的記錄,而前一天全天成交額僅為82億港元。香港政府全力頂住了國際投機者空前的拋售壓力,收盤時恒生指數(shù)為7829點,此次保衛(wèi)戰(zhàn)中,以香港政府獲勝為結束,而索羅斯則損失慘重。
在這場不見硝煙但慘烈無比的金融風暴中,香港恒生指數(shù)從1997年8月7日16673點開始急劇下跌,當年10月28日跌破10000點,跌幅達45.6%,股市市值兩個月之內蒸發(fā)21000億,縮水1/3。1998年股市、樓市一路下跌,同年8月13日達到6660低點,銀行貸款利息和失業(yè)率均創(chuàng)下歷史高位,。
股災后,香港樓市在短短一年內,大跌七成,超過10萬名業(yè)主成為“負資產”,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樓市都未能恢復元氣,整體樓價只有1997年的60%以下,并仍有逾6000名業(yè)主未脫離“負資產”之列。
香港保衛(wèi)戰(zhàn)期間,危機繼續(xù)發(fā)酵,相繼引發(fā)韓國金融危機,沖擊日本金融業(yè)。隨后蔓延到全球,一度導致俄羅斯和巴西爆發(fā)債務危機。
根據(jù)國際清算銀行的統(tǒng)計,韓國的外債在1997年6月底達到1168億美元,高居世界之首,足以顯露韓國外債之沉重。同時在韓元趨于貶值的情況下,外資撤離資金的情況加劇,韓國金融市場陷入股、匯市皆慘遭滑鐵盧的下場,1997年12月中旬,韓元兌美元跌至2000:1的大關。在國內外投資者競相拋售的打擊下,韓國綜合指數(shù)于12月初一度跌破300點,為11年來以來的新低。
韓國金融危機大爆發(fā),立即對俄羅斯金融市場產生連鎖反應,因為俄羅斯金融市場中韓資占有一定比重。據(jù)統(tǒng)計,1998年俄羅斯石油外匯收入比1997年同期減少了約60億美元,若再加上其他資源品出口的降價損失,實際外匯收入減少了100億-120億美元。
俄羅斯之后,巴西也接過了金融危機的大旗。在多米諾骨牌效應下,巴西的股市和匯市多次發(fā)生動蕩,金融動蕩引起資金大量外流,導致巴西嚴重的經濟衰退,而巴西外匯儲備急劇減少,使得貨幣貶值壓力越來越大。
當有關巴西中央銀行行長換人和貨幣貶值的傳聞最終成為事實后,飽受巴西金融動蕩(在當?shù)乇环Q為“桑巴效應”)驚嚇的投資者紛紛逃離拉美市場,致使拉美各國以及世界其他地區(qū)的股市動蕩再一次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