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吸痰負壓在老年機械通氣病人中的應用效果比較
魏軍牛曉娜侯紅云
接受機械通氣的老年病人因嚴重呼吸道感染容易產(chǎn)生大量的呼吸道分泌物,而長期臥床又導致其主動排除呼吸道分泌物的能力下降,使得分泌物堆積在病人呼吸道中,吸痰是一種有效清理病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氣道暢通、改善病人呼吸狀況的基本手段[1-2]。但吸痰的負壓標準各異,相互間的效果難以保障。本研究擬對接受機械通氣老年病人采用不同吸痰負壓,為臨床選擇合適有效的吸痰負壓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在呼吸ICU住院的老年病人共計129例,其中男87例、女42例,年齡60~79歲,平均(68.17±5.86)歲。所有病人均行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且需接受吸痰治療。將所有病人隨機分為3組,每組43例,分別應用-0.010 MPa、-0.020 MPa及-0.040 MPa負壓進行吸痰,其中-0.010 MPa 組中男30例,女13例,年齡61~79歲,平均(67.92±5.42)歲;-0.020 MPa組中男29例,女14例,年齡60~78歲,平均(68.43±6.05)歲;-0.040 MPa組中男28例,女15例,年齡60~79歲,平均(68.17±5.73)歲。在吸痰前2 min及吸痰后5 min、10 min記錄病人心理及血氧飽和度(SpO2)情況,并評估3組吸痰效果。3組病人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1.2 方法
1.2.1 吸痰指征:(1)肺部可聞及顯著痰鳴音;(2)出現(xiàn)呼吸急迫;(3)出現(xiàn)嗆咳反射;(4)呼吸不暢,需要接受吸痰治療;(5)病人無其他原因突然發(fā)生SpO2顯著降低;(6)病人無其他原因突然發(fā)生呼吸機氣道阻力明顯升高。
1.2.2 吸痰方法:所有吸痰操作由監(jiān)護室護士完成,吸痰時把吸痰管從氣道插入,插進至合適的深度,當吸痰管在氣管內(nèi)插管后,松開負壓,開始吸痰,吸痰時間控制在10~15 s,待完成吸痰后,用含氯消毒劑清洗管內(nèi)壁。
1.2.3 監(jiān)測指標:在吸痰完成后由2名注冊護士評估本次吸痰效果,評估內(nèi)容包含如下:(1)吸痰結(jié)束后痰鳴音的改善情況:對吸痰后痰鳴音的情況進行打分,其中痰鳴音消失為3分,痰鳴音減弱為2分,痰鳴音無改變?yōu)?分;(2)二次吸痰間隔時間。在吸痰前2 min,吸痰后5 min、10 min時分別記錄病人呼吸力學指標變化(心率、SpO2)并比較。
2.1 不同吸痰負壓的吸痰效果 結(jié)果表明,3組不同負壓吸痰后痰鳴音改善得分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當吸痰負壓為-0.040 MPa和-0.010 MPa時,其吸痰間隔時間明顯短于-0.020 MPa組病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吸痰負壓的吸痰效果(,n=43)
注:與-0.010 MPa組比較,*P<0.05;與-0.020 MPa組比較,△P<0.05
2.2 不同吸痰負壓對病人心率及SpO2的影響 在開始吸痰前,3組病人的心率及SpO2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應用-0.040 MPa負壓吸痰后10 min時,病人的心率比吸痰前升高,SpO2較吸痰前下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當使用-0.020 MPa及-0.010 MPa吸痰時,吸痰前及吸痰后5、10 min時心率及SpO2無明顯動態(tài)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吸痰負壓對病人心率及SpO2的影響
注:與吸痰前2 min比較,*P<0.05;與-0.040 MPa組比較,△P<0.05
當病人接受機械通氣時,因為人工通道呼吸作用使聲門失去正常的生理作用,難以形成氣道高壓,不能產(chǎn)生有效的咳嗽,導致分泌物在呼吸道淤積,進而使氣道阻力升高,加重病人呼吸功能障礙,使得二氧化碳排出受限,缺氧加重;同時由于分泌物在呼吸道淤積,使得病人容易出現(xiàn)感染或原有感染進一步加重[3-4],因此積極清除接受機械通氣病人呼吸道內(nèi)分泌物具有重要意義,而選擇合適的吸痰負壓對吸痰效果及預后具有重要作用,合適的吸痰負壓可以保證氣道內(nèi)分泌物得到有效吸引。當吸痰負壓較小時,由于吸力不夠,導致難以將淤積的痰液吸盡,導致吸痰次數(shù)增加,加重病人負擔及痛苦,而當吸痰負壓過大,則會使病人氣道黏膜受損,可能引起氣道痙攣,使缺氧癥狀進一步加重。目前常規(guī)吸痰負壓推薦為-0.040 MPa至-0.053 MPa,美國呼吸治療協(xié)會推薦,能夠達到良好吸痰效果的最小吸痰負壓即為安全有效[5]。因此,選擇合適的吸痰負壓,不僅可提高吸痰效果,保障機械通氣時氣道通暢有效,也可以減少病人各種并發(fā)癥,提高其生存水平,降低病死率[6-8]。
本研究表明,當吸痰壓力為-0.040 MPa、-0.020 MPa時,在吸痰結(jié)束后,病人的痰鳴音改善評分較-0.010 MPa時明顯(P<0.05),說明當吸痰負壓在-0.020 MPa以上時,吸痰效果較好。而使用-0.010 MPa吸痰時,吸痰結(jié)束后病人的痰鳴音改善情況不理想。當吸痰負壓為-0.020 MPa時,二次吸痰間隔時間顯著長于吸痰負壓為-0.010 MPa或-0.040 MPa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負壓較低只能吸出表淺稀薄痰液,對深部黏稠的痰液無法起到很好的吸痰效果,反而增加了無效吸痰次數(shù)。與現(xiàn)有研究結(jié)果類似[9-10]。吸痰間隔時間過短,使得吸痰次數(shù)增加,會導致肺泡處于塌陷和復張的反復中,引起肺泡牽拉損傷,限制肺表面活性物質(zhì)發(fā)揮作用,加重肺損傷,從而進一步加重低氧血癥[11-12]。根據(jù)最小有效壓力原則,結(jié)合我們研究結(jié)果表明,機械通氣病人接受-0.020 MPa吸痰負壓,可以減少吸痰頻次、延長二次吸痰間隔時間,使病人因頻繁吸痰導致不適及低氧血癥的發(fā)生率減少,同時也減少了護理量,提高了臨床工作效率。
通過對病人吸痰前后心率及SpO2的動態(tài)觀察,結(jié)果表明,病人在接受不同吸痰負壓前后其心率及SpO2均有所變化,但當吸痰負壓較小(-0.010 MPa、-0.020 MPa)時,其心率及SpO2變化不明顯,當吸痰負壓較大時(-0.040 MPa),在吸痰10 min后,病人心率明顯增快,而SpO2明顯下降。原因可能為負壓越大,容易將病人肺內(nèi)的富氧氣體吸出,從而導致病人從吸痰管周圍吸入肺內(nèi)過多氧濃度較低的空氣,進而導致病人出現(xiàn)缺氧,SpO2明顯下降,且由于心肌對缺氧狀況十分敏感,病人心率會明顯增快。
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接受機械通氣老年病人,當吸痰負壓控制在-0.020 MPa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且對SpO2的影響較小,推薦在臨床應用。
[1] Gugliemino J, Desmons J, Dureuil B. Effects of tracheal suctioning on respiratory resistance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 Chest,1998,113(5):1335-1338.
[2] 陳玉紅,梁鈺,馮萍. 不同吸痰負壓對機械通氣病人吸痰效果的影響[J]. 護理研究,2016,30(13):1609-1611.
[3] 陳璐,奚興. 不同負壓吸痰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影響的Meta分析[J]. 護理學雜志,2016,31(12):102-105.
[4] 田艷艷,黃細芝,萬玉娥,等. 不同年齡段先天性心臟病合并重癥肺炎患兒吸痰負壓的研究[J]. 醫(yī)學臨床研究,2015,32(12):2466-2467.
[5]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Respiratory Care. AAR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airways 2010[J]. Respire Care,2010,55(6):758-764.
[6] 王盛標,張建文,李云峰. 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ALI/ARDS患者死亡因素分析[J]. 醫(yī)學臨床研究,2014,31(3):580-582.
[7] Erickson SE, Martin GS, Davis JL, et al. Recent trends in acute lung injury mortality:1996-2005[J]. Crit Care Med,2009,37(5):1574-1579.
[8] Fernandez J,Miguelena D,Mulett H,et al.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State of the art review[J]. Indian J Crit Care Med,2013,17(1):16-22.
[9] 張小馮,何鶯. 不同密閉式吸痰方法在機械通氣患者吸痰中的效果觀察[J]. 護士進修雜志,2008,23(3):209-211.
[10] 劉曉妍,李曉英. 成人氣管切開吸痰負壓值的選擇[J]. 護士進修雜志,2009,24(22):2023-2025.
[11] 王雯雯,趙玲莉. 不同吸痰深度對老年氣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8(12):31-32.
[12] ARDS Definition Task Force,Ranieri VM, Rubenfeld GD, et al.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he Berlin definition[J]. JAMA,2012,307(23):2526-2533.
100053 北京市,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呼吸科
R 56
B
10.3969/j.issn.1003-9198.2017.11.020
2017-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