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
黑熊是分布很廣的動物,但是成年黑熊似乎都在刻意躲避著我們的紅外相機,躲避著所有有著人類印跡的物什。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提起黑熊,你腦海中首先浮現(xiàn)出的是什么樣的形象?
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輕人和小朋友,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動畫片《熊出沒》中的熊大、熊二兄弟,時而憨笨,時而機智,它們與超級大反派光頭強斗智斗勇、相愛相殺。而年紀稍長的一代,可能想到的是兒時看過的兒童故事讀本里描繪的那個一路掰玉米、一路丟玉米的熊瞎子:整個一副呆頭呆腦、又憨又傻的 “笨熊”形象。
短粗的身體、圓圓的腦袋、小小的眼睛、略顯蹣跚的步伐,黑熊的整體形象跟威猛或俊朗或呆萌全都扯不上半毛錢關系,反而常常給人一種呆笨、遲鈍的感覺。這或許就是在人們的傳統(tǒng)認識中,黑熊有著根深蒂固的“笨熊”形象的根源。在各種各樣的兒童故事中,黑熊大多數(shù)時候也總是一個受氣包或愚笨可笑的角色。因此,在人們的口語中,“熊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
但是,生活在野外的真實的黑熊就是這個樣子嗎?正如人不可貌相一樣,真正了解了現(xiàn)實世界中的黑熊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熊不可貌相”同樣是真理。
現(xiàn)實世界中的黑熊,行動敏捷、感官(尤其是嗅覺)發(fā)達、聰明機警,在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是威風凜凜、無人敢惹的角色之一?!按舯俊钡耐獗硐?,隱藏著一個充滿力量、智慧、忍耐力,但卻略顯悲情的“真我”黑熊。
森林中的大塊頭吃貨
大家所熟知的中國的黑熊,學名叫作“亞洲黑熊”。它還有一個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洲表兄,也被俗稱為“黑熊”。雖然長相類似,但這哥倆卻是不同的物種。為了區(qū)別,分布在北美大陸的被稱為“美洲黑熊”,而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則被稱為亞洲黑熊。這對表兄弟有一個外觀上的明顯區(qū)別,就是亞洲黑熊的胸口有一個清晰的月牙形白斑,而美洲黑熊沒有。因此,亞洲黑熊也被叫作“月亮熊”或“月熊”。
在分類上,亞洲黑熊屬于食肉目動物,但它們的食性,卻與純粹吃肉的貓科動物等相去甚遠。就吃東西的策略而言,黑熊是碰到什么吃什么的機會主義者,算得上一個十足的吃貨。雖然黑熊偶爾也會捕食其他的獸類、鳥類,甚至還會食腐,但在它們的食譜中,植物性的食物卻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橡子、漿果、植物嫩芽、樹皮,都是它們食譜中的常客。在溫帶的森林中,一些喬木的堅果,例如橡子、板栗、核桃等,是秋季時黑熊的主要食物來源。它們需要吃下大量的堅果,儲存足夠的能量與脂肪,以熬過隨之而來的漫長寒冬。在冬季,由于天氣寒冷、積雪深厚、食物匱乏,黑熊會躲到一個避風、溫暖的樹洞或巖洞里,進入冬眠的狀態(tài),把自己的活動和能量消耗降到最低水平,一直等到來年的春季才出洞覓食。
雖然身軀看似笨重,但黑熊卻生有強壯的四肢和鋒利的爪子,是天生的爬樹能手。尤其是秋季,它們采食喬木堅果時,不是蹲在樹下仰天守望,等著果實掉落在地上才去撿食,而是直接爬上樹干,粗暴地把結滿果實的枝條直接掰斷或咬斷,把上面的果子統(tǒng)統(tǒng)收入腹中。而那些被啃完的斷枝,則被它們隨手墊在屁股下面,從而形成一個個類似超大號鳥窩的“樹巢”。這些“樹巢”被黑熊研究者們稱為“取食平臺”,是亞洲黑熊特有的一種痕跡類型。在落葉闊葉林中,等到秋季樹葉全部落完之后,這樣的取食平臺往往非常顯眼。有黑熊分布的地區(qū),能否見到這樣的取食平臺,是野外研究人員判斷這里是否有黑熊活動的重要依據(jù)。
除了爬樹吃果之外,搜尋蜂巢、挖食蜂蜜也是黑熊爬樹的動力之一。黑熊對于甘甜的蜂蜜有著分外的迷戀和執(zhí)著,一旦發(fā)現(xiàn)哪棵樹的樹洞里有野蜂巢,就一定要把里面的蜂蜜搞到手,否則誓不罷休。因此,我們在野外也經(jīng)常能見到黑熊留下的另一種取食痕跡,就是它們挖掉蜂巢之后留下的一片狼藉。有時在黑熊的糞便中,還能見到與含蜜的蜂巢一起被吞下去、還沒有被消化完的一只只蜜蜂。對蜂蜜的癡迷,還會讓黑熊有時鋌而走險,潛入林緣的養(yǎng)蜂場,扒開人工飼養(yǎng)管理的蜂箱來大快朵頤。由此引發(fā)的人獸沖突,讓養(yǎng)蜂人總是對黑熊恨得牙癢癢。
紅外相機?好,只讓你拍一次
黑熊是食物種類很多的雜食性動物,因此對多種多樣的生境類型都有著良好的適應性,分布范圍非常廣。這10多年來,我們在西南地區(qū)的紅外相機調查中,拍攝到黑熊的地方并不少,基本上各個調查過的自然保護區(qū)都曾有過記錄。但在每個自然保護區(qū)拍攝到的次數(shù)卻不多。在后期整理、分析這些數(shù)據(jù)時,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就是在每個拍攝到成年黑熊的紅外相機位點上,一旦黑熊出現(xiàn)過一次之后,就極少能夠再次記錄到它們的身影。而且每次的拍攝,都只會留下極少數(shù)量的照片,絕大部分時候僅一張。只有少數(shù)幾次拍攝到幼年熊崽的時候,它們會有些好奇地盯著相機端詳,留下比較多的照片??雌饋恚谛苁欠植己軓V的動物,但是成年的黑熊似乎都在刻意躲避著我們的紅外相機,躲避著所有有著人類印跡的物什。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對紅外相機數(shù)據(jù)的進一步分析為我們回答這個問題提供了一絲啟示。我們運用專門的生態(tài)學分析模型,估算了各個野生動物物種對棲息地的占有率和紅外相機對其的探測概率。棲息地占有率越高,則表明這種動物的分布范圍越廣。而探測概率越高,則表明在有此物種分布的情況下,紅外相機記錄到此物種的概率越高。模型分析的結果顯示,對于黑熊這個物種來說,其棲息地占有率很高,而紅外相機對它們的探測概率極低。這與我們的直觀感覺和猜測是一致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紅外相機難以探測到黑熊的存在呢?
這里,我們就需要求助于當?shù)厝说闹R,也就是被學者們稱為“土著知識”的那些當?shù)厝说慕?jīng)驗與說法。在我們進行野生動物野外調查時,訪談當?shù)氐木用袷俏覀兞私猱數(shù)匾吧鷦游锓植紶顩r和生態(tài)習性的重要手段。當?shù)厝耸朗来钤谀抢铮瑢τ诋數(shù)刈匀画h(huán)境和野生動物的了解遠遠超過外來人。而黑熊是各方面(包括我們這些外來的調查者、當?shù)氐木用窈鸵吧鷦游镏鞴懿块T等)關注度都很高的一個物種,自然也是我們訪談時的重點。
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黑熊這個物種實際上長久以來一直承受著非常高的捕獵壓力。熊膽和熊油是名貴的傳統(tǒng)中藥材,熊皮是名貴的皮草材料,而熊掌又是名貴的傳統(tǒng)食材,為著名的“山八珍”之一。因此對于人類來說,黑熊可以說是渾身都是“寶”的一種野生動物。經(jīng)濟利益的驅動,使得人類一直以來都熱衷于對野生黑熊的捕獵。而近年來中藥材市場和非法野味市場上急劇增長的需求和快速上漲的價格,使得野生黑熊的境遇雪上加霜。同時,由各種類型的人熊沖突所引發(fā)的報復性獵殺,也是懸在黑熊頭頂上的利劍之一。直接槍殺、設陷阱撲殺以及用毒餌或土制炸彈誘殺,是偷獵者們捕獵黑熊的主要手段。事實上,黑熊是非常聰明、機警的動物。我們可以想象,目前能夠在山林中幸存下來的黑熊,都是極富“反偷獵”經(jīng)驗、極其“聰明”的個體。對于活下去的強烈愿望和僥幸逃脫偷獵者魔掌或陷阱的慘痛經(jīng)歷,使得它們在山林中永遠保持著時刻警惕、謹小慎微的狀態(tài)。因此,對于山林中出現(xiàn)的任何夾雜著人為痕跡或氣味的物什,包括我們設置的紅外相機,它們總是在時時戒備、刻意躲避的。這就是我們設置的紅外相機對黑熊這個物種的探測概率極低的最終原因。
野生黑熊的遭遇和現(xiàn)狀,是我國歷史上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目前所面臨的窘迫困境的一個代表。紅外相機前黑熊的躲避時時在提醒著人們:野生動物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依然任重而道遠。endprint